谈及柳永和周邦彦,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两人在词的造诣上各有千秋。两人都擅长"儿女情长"之词,甚至在人生经历上还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少年成名,才学非凡。

一个生于北宋初年,一个生于北宋末年;一个以《望海潮·东南形胜》名噪一时,一个以《汴都赋》名动天下;一个与红粉知己虫娘分别写出千古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一个与李师师道别写出传世佳作《兰陵王·柳》,真可谓棋逢对手,平分秋色。

婉约派词帝柳永 婉约派词帝柳永和周邦彦(1)

我们先来看柳永的名作。那是正是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咸平六年(1003年),知杭州,门禁甚严,柳永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前往拜谒。此词一出,即广为传诵,柳永亦因此名噪一时。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婉约派词帝柳永 婉约派词帝柳永和周邦彦(2)

话说,周邦彦也是,年纪轻轻来到天下最繁华的都会城市,汴京。一下子感受到这样的繁华,情不自禁的写下了7000字长篇大赋《汴都赋》,宋神宗看后非常惊异,并李清臣当众朗诵。并且由于这篇赋文,竟官升几级,从太学诸生直升为太学正。这里为了对标两人的词,所以就不列举《卞都赋》原文,而拿周邦彦的一首最经典的词《苏幕遮·燎沉香》来做对比。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婉约派词帝柳永 婉约派词帝柳永和周邦彦(3)

对比完了两人的成名作,不可不说的就是两人的离别词。同样先说柳永的离别词,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柳永心灰意冷愤慨的离开京师,在与情人虫娘分别的时候又难舍难分,喝了很多酒,并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从此以词为生,浪迹天涯。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婉约派词帝柳永 婉约派词帝柳永和周邦彦(4)

与柳永离别如出一辙的,周邦彦的离别也是与青楼名妓的离别。而周邦彦的辞别对象是李师师,名气更大。李师师秦淮第一名妓,不仅当时令宋徽宗神魂颠倒,更令天下诸多文人垂青不已。

说到周邦彦的离别词,还有一个小背景需要说一下。当时宋徽宗有点小病不舒服,李师师以为宋徽宗不会找她了,所以便约了周邦彦。谁知道周邦彦刚到不久,宋徽宗就来了,李师师没办法只好把周邦彦藏到床下边。李师师与宋徽宗卿卿我我,一直到了半夜三更,宋徽宗要走,李师师才恋恋不舍的把他送走。可是这一切都被周邦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写下了名作《少年游·并刀如水》。这首词也非常棒,后来的一次,李师师与宋徽宗云雨完,无意间唱起了这首词,宋徽宗一下子就明白了当日的情形有人看到。一问才知道是周邦彦,于是生气的把周邦彦边到外地去了。于是就产生了周邦彦的这首《兰陵王·柳》的送别词。

婉约派词帝柳永 婉约派词帝柳永和周邦彦(5)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婉约派词帝柳永 婉约派词帝柳永和周邦彦(6)

话说,最后宋徽宗看到周邦彦的这首词后,也为其中的真挚情感所感动,收回了旨意,并让周邦彦做了宫廷御用词人。

由此,若论两人词的高下,千百年来争论不休,并无定论。到底是"奉圣旨填词柳三变"的才情高?还是被誉为词中"正宗"的周邦彦更高一筹,以你之见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探讨,谢谢!

赏经典诗词,观诸类文化,请关注【文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