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吗?如果你回看历史就会发现,这八个人之所以能入选,每个人背后都充满了传奇。

韩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称。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唐宋八大家的故事)(1)

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逆风飞翔的历史,自幼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人。虽然孤贫,却勤奋好学。20岁赴长安科考,连考三次不中,直到第四次才终于登科及第。

进入仕途,因为韩愈谈论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刚正不阿,不断得罪权贵,屡次被贬。

淋过雨的人,也会给别人撑伞。

韩愈因学而达,所以他写了很多类似《师说》、《马说》这样的文章。鼓励后辈,同时他不拘一格,广收寒门子弟的学生,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唐宋八大家的故事)(2)

柳宗元回看他的一生,命运对她近乎刻薄。

他出身于著名的河东柳氏,21岁进士及第,名声大振。然而33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却因永贞革新被贬永州和柳州。

在被贬的十多年时间里,他几乎大部分的亲人相继离世。最终在819年,宪宗大赦天下,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

然而此时柳宗元已长病不起,身边无一人作伴。最后托孤刘禹锡,这一年他才47岁,然而就是这短暂的一生,却取得了璀璨的成就。

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唐宋八大家的故事)(3)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成才。虽然他是北宋初年的文坛领袖,但当初他也是参加了三次科举才最终登科。

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唐宋八大家的故事)(4)

北宋的文化兴盛,和欧阳修有一定的关系。他曾主修《新唐书》,独修《新五代史》。一生桃李满天下,也是他挖掘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包拯、司马光、韩琦也都得到过他的推荐,谥号“文忠”,获赠太子太师。

苏洵,苏轼、苏辙的父亲,大器晚成的代表。因为父母健在,没有养家之累。从小便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去了不少地方。

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唐宋八大家的故事)(5)

苏洵

少年不学,一问三不知。24岁母亲去世之后才幡然醒悟,27岁发奋苦读,也是那一年生下了苏轼。自此苦读20年,博览群书。每次看到自己写的文章不满意,他便全部抱到屋外烧掉重写。

直到48岁,他终于带着苏轼、苏辙出川进京,从此父子三人,轰动天下。

苏辙受惠于父亲苏洵的教育,一生勤勉,并且和哥哥苏轼性格迥然不同,他极其的沉稳和理性。当时他和哥哥苏轼一同科举,宋仁宗先看完苏轼的文章,赞不绝口。后来,又看了苏辙的说到:“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唐宋八大家的故事)(6)

苏辙一生同样经历了大起大落,高位时曾任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低谷时,也像苏轼一样被贬为团练副使,虚职的散官。在苏轼去世后,他便隐居河南颖川,最终他也没有回到祖籍眉山,而是选择了葬在河南郏县苏轼墓旁。

王安石,非常传奇的一个人。他过目不忘,同时学习又极其刻苦。囚首丧面,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他。读起书来,披头散发。

他用“五行说”讲述了宇宙形成,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我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因为主持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甚至有人说他是护国的奸邪,虽政见不合,但他为人处处光明磊落。

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唐宋八大家的故事)(7)

乌台诗案苏轼落难,是他为苏轼求情开恩。他虽贵为宰相,却从不以权谋私,一生也只娶了一个妻子。

就连黄庭坚对他的评价都是:“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曾巩12岁时,脱口就能吟诵,提笔就能写文。18岁时便以文结识了王安石,此后入京受到了欧阳修的盛赞,拜入门下,并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

他38岁那一年和苏轼、苏辙一同登科及第,他一生相对顺遂,一直专心学问,也终成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唐宋八大家的故事)(8)

最后是苏轼,中国古代最有魅力的文人之一,并且是全才式的巨匠。

他的人和他的诗、词、散文、画、书法融为一体,越是身处逆境,越是能在方寸之间开出花朵。乌台诗案,划分他的人生,前半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天才苏轼;后半生则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唐宋八大家的故事)(9)

苏轼身上的魅力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你喜欢哪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