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伟锋

炎热的夏天,一部悬疑片算是上乘的消暑佳品。烧脑、惊悚、冲击等元素是悬疑片的标配,谜底揭晓时刻又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的颠覆性让人欲罢不能。不过,于近期新上映的悬疑片《保持沉默》,虽然有吴镇宇、周迅、祖峰等演员坐镇,且周迅一人分饰两角,但影片依然不尽人意。

比现实更残酷的电影(影片之外的现实让人无力沉默)(1)

《保持沉默》电影海报

“弑母大案”加“无罪辩护”的主线,构成《保持沉默》的叙事框架。不过,二者是有权重区分的。对于观众而言,“无罪辩护”是重点关注的部分,因为其中设置了相当大的矛盾冲突——著名歌星万文芳在密闭的化妆间遇刺,当时在场的只有吉米,对于这个第一嫌疑人,检控官吴正为和辩护律师端木兰在法庭上针锋相对。理论上吉米并没有胜算,但随着其的身份暴露,以及制作人田景程介入之后,真相愈加扑朔迷离,最终天平倒向了另一边。

法庭辩论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导演把犯罪现场放在香港,原因之一是陪审团制度能够给予影片起承转合的空间。在整个案件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吴正为和端木兰如果能靠精彩的对白推动剧情,且不时抛出某些意料之外的“证据彩蛋”,或许会有不错的效果。但在实际电影中,法庭争锋几乎是低配版的答疑解惑,密室杀人案在“第三者可能躲藏”“通风管道”的论证之下消弭了紧张度。法庭戏份一结束,观众们也只能意犹未尽地进入到电影的下半场。

《保持沉默》的高潮就这样戛然而止?在笔者看来未必。“弑母大案”加“无罪辩护”是影片的主线,当“无罪辩护”没有太多出彩之处时,应及时将挖掘的重心转移到前者。《保持沉默》的海报上有这样一组数据——“未成年人犯罪率平均每年上升13%,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70%”“截止2019年1月,全国共有孤儿343000人,办理孤儿收养权仅97819例”。导演周可在接受采访时,也特别提及当年浦东机场弑母案和弃婴岛事件。这些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也都映射在片中几个关键人物身上。

吉米童年被生母抛弃、少年在异国遭遇性侵,成年之后行凶做歹,他的生命轨迹几乎是灰色的。尽管不能简单地把这些都归咎于原生家庭,但吉米屡屡试错的人生,却让人无法回避其中的社会标本性。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未成年儿童问题背后,必然有家庭伦理的缺失,但是,在这些问题需要介入和纠偏之际,得到的是成人世界的“沉默”——有些是力有不逮,有些是信马由缰,有些则是事不关己。当了解到这一层面的意思,我们也就明白,《保持沉默》中的“沉默”,不是单有无言,更多的是无力。

与片名相呼应的是,在辩护律师端木兰的授意下,吉米在法庭上“保持沉默”。但真相浮出水面后,沉默就不再是金,而是“惊”——吉米直接或间接造成了万文芳以及她真正儿子的殒命。整个影片由此从悬疑片过渡到伦理片。

影片最后,田景程带着端木兰和吴正为来到初识万文芳的酒吧。此时,灯光柔软,音乐袅袅,大概是导演刻意营造一种温暖的效果,以抚慰观众复杂的情绪。未成年人犯罪的草蛇灰线,大多是成年人自己种下的因果。这显然不是一个轻松的结局,但如果能延续影片带来的思考,也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谢伟锋)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