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慎思明辨笃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慎思明辨笃行(天地之中话中用)

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要广博地学习知识,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这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讲的是为学的精神。博学慎思,为学要以开放之视野、海纳之胸襟,广采众家学说,不囿于一隅之见,深思各家之短长,以成自家之学说,乃有大容与大成。明辨笃行,为人治学须审问思辨,求真务实,辨清是非真伪,则寻得真知真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学之道更在于躬行践履、学以致用,将知行合一的个人提升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方可成为创造美好社会的崇高行动。这也是我们国家教育的原则,孙中山先生曾亲手给广东国立中山大学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体现了知与行的统一、为人与治学的统一。“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不仅仅是一个人求学阶段的人生箴言,还应该作为一个人毕其一生学习修行、追求真理、达到至诚合天、实现人生价值的求知箴言。

“博学之”,广博地学习。人生的意义是学习修行,修行到“至善”,达到“至诚合天”的状态,可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中国古代圣贤社会学习的范畴是六艺范式,即诗、书、礼、乐、春秋、易,也称六经,学习“诗”,即《诗经》,可以让人养成温柔敦厚的性格和风度;学习“书”,即《尚书》,可以让人明白上古圣王治世劝言的法则,明辨古今治世的道理;学习“乐”,即音乐,能够让人心胸宽广、平易和善;学习“易”,即《易经》,可以让人的思维宁静纯净,考虑问题细致入微:学习“礼”的精神,可以让人变得更加恭敬谦让;学习“春秋”,可以让人明白大是大非的道理。不仅如此,在中国的文化里,作为一位有道德的君子学习修行的标准是“通才”,即通出世间学问,入世间学问、治世用世学问,能够将“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学问融汇贯通,熟练运用,明达天地阴阳变化,通晓事物应变取舍的道理,达到真诚合于天的状态,这样能够拥有“接物即知”和“言出法随”的能力。作为一个君子需要广博地学习,“君子耻一物之不知”,古代的儒道医的大成者陶弘景说:“读书一万卷,一事不知,深以为耻”。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需要用更高远的思想、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去学习,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精粹,学习古今中外先哲的思想灵魂,学习世界文明的共同滋养,学习东西方文化的先进经验,学习现代科技的中庸之用。

“审问之”,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当我们博览群书或者广博学习了各种知识和智慧,需要对学问进行详细地询问、发问、“审问”,问是条理化的过程,是格物的过程,是审查确定的过程,也是内心明德心启动的过程。这些学问是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印证的。一种知识或者智慧,能不能长养天地万物的生成之功,是否戕害事物的生生之德,或者打着光明美好的旗号大行急功近利之行,是否有利于生成天地万物人类的长远福祉,这些都需要一一去追问究竟,审查去伪,拣择备用,这是作为人应有的人生学习态度。这些学问和智慧只有在发问和回答中才能够越发圆熟圆满,成为你本自具有的明德智慧,成为人间的真理。就读书而言,世上的书籍和学问如繁星大海,其中光佛学的大藏经就倾其一生也难以读完,作为一位有智慧的君子,至少应养成非经典不读,非圣贤思想不读的习惯。读什么书,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选择什么样的伴侣生活、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一生,这都是我们作为一个明德君子应该认真“审问之”的范畴。

“慎思之”,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直观地说:“我思故我在。”他认为人类是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所以要进行绵密地思考,要进行正确地思考,要慎重地进行思考。运用正确的思考是我们到达目标的关键所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有成就的人,都充分运用了正确思考的能力。思考支撑和构造着所有的成就,没有什么事情会自动发生,除非你自己积极主动地造成事情的发生。每个人都要做好准备,要成为一个思想方法正确的人。在中国的认知体系里,世界万物都是一体的,人和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具有一致性和一体性的高度统一。最科学的思考认知模型是由天道法则和易学基础形成的思考模型。国学大师李漫博在《教育与圆满人生》一书中讲:“中国的认知方式是儒学、道性的认知,是通过天地万物演化的易学来认识、观察、思考这个世界的,易学是性相双开的整体全息认知,是认知一切性相的万能方法。易学的三个系统,不易、简易、变易,简易是普遍的性相还原法则;不易是向内实证本体,是认知“认知”的方法,相当于内明的智慧;变易是认知现象世界性相流变的方法,相当于印度的外明。”这种认知思考模型本身也是合道的,这本来就是高维空间在人世间的一种呈现。

“明辨之。”当一件事物来到你的面前,你就要真诚地“审问之”,“慎思之”,并且要“明辨之”,只有你的内心极明澈,才能够明了天地万物的真相,才能够更加清楚地辨别,辨别是非善恶,辨别大是大非,辨别是否和于仁义道德,辨别是否和于公义和道义。明辨的依据是自己的良知良能,明辨的依据是天地大道运行的规律,明辨的依据是世上的因果定律,明辨的依据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承传的和于天道的法则。周易就是天道法则的呈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错综交互而成六十四卦。“卦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外部现象,称为相,五行是事物的内部能量信息归类,称为性”。“八卦是外相认知,五行是自性认知,八卦是看待事物的逻辑和概念,五行是离言直观或者直觉智慧;逻辑与概念构成了知识,离言直观构成了智慧。不易是本体,变易是现象,简易是方法:简易入于不易则是俢证本体,简易入于变易就是推算现象;俢证本体达于智慧功夫,推算现象达于言语知识。”在中国古代,一个通达大道运行原理的圣贤能够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能够观天象而知人间的吉凶气运,能够察颜色而知人的祸福夭寿,能够知风知远知物知渐,这些都是明辨的结果。

“笃行之。宋朝的大儒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内心的智慧越明晰,行动就会越笃定,行动越笃定,内心的智慧就会越明晰。”“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博地学习,认真地审问,绵密地思考,明晰地辨明,坚定地行动。“非博学无以致远,非笃行无以明志。”当我们已经明辨大是大非,明辨善恶对错,明辨仁义道德,明辨学问真谛,就要义无反顾地真诚行动,坚定地付诸实施,切实地有所作为。“笃行”是学的最后阶段,想要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就要“笃行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古代的大儒荀子在《荀子.修身》中讲:“道路险阻而又漫长,但是走的话就会到达目的地;坚持不懈,那么美好的未来就值得期待。“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