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蒙自的过桥米线闻名遐迩

建水甸尾铁所的空心米线天下一绝

谁说不是

米线能空心

真是天下奇闻

听说过的人不少

但品尝过的人却是不多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1)

都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亦“养”一方特产。甸尾乡的铁所村就是这样,唯有那里的米、那里的水和那里的春风,才能孕育出那样稀奇、美味独有的佳肴。

“空心”米线

其独特在于“空心”,当然不是整根米线空心,它会一段段、一节节地空心,你若有兴致,可以选上一段,将一头放入水中,用力一吹,水面上立马冒出无数的泡泡;其美味在于筋骨、口感,沸水闷熟后颇有筋骨,软硬适中,食之香糯无比,这是机器米线无法比拟的,这是记忆中米线最质朴、最原始的味道;其美味还在于其全手工艺制作,从种红香早稻,到收谷、打晒、碾米、淘泡、磨米、控浆、揉面(加米线娘)、做粑、煮粑、碓踩、“土”机榨、煮米线、冷水泡、控水、晾晒、塑形、扎把、再晾晒、装盒,每一个环节都是手工操作。

在空心米线奇特的光环下,饱含着手艺人的艰辛和传承地方特色美食的深厚情感。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2)

记者用空心米线吹起泡泡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3)

探访中得知:赵常秀,今年49岁,铁所庙湾村人,他家的米线坊,是迄今为止铁所空心米线手工艺作坊仅存的一家,已有80多年的历史。

他在家排行老七,有3个哥哥、3个姐姐。赵常秀回忆,祖辈是南京人,宣统年间被充军到云南,避居在铁所这个距建水县城30多公里的小地方。为了生计,赵常秀爷爷学了一套榨米线的手艺,省吃俭用建起了作坊。不曾想,这个地方榨出来的米线风干后竟然是空心的,随着米线的销售,这奇特的“心”逐渐为人们所知,街坊邻居也纷纷学起了榨米线的手艺。渐渐地,铁所村大大小小的空心米线坊就有二十多家,榨出的米线一般无二,全都是空心的。但米必需是红香米,水必须是井水,风必需是三月的春风。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4)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5)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6)

这是空心米线鼎盛的时期,大概在五、六十年代。空心米线逐渐小有名气,但那时交通条件落后,信息闭塞,只有本地人或其亲戚朋友有机会接触,便真正明白其中的美味和奥妙。那时候,空心米线非常俏销,因为好吃、因为春天才榨得出,所以数量很有限。那时候,每年春天一到,大家便比赛似的榨着米线,踩碓声此起彼伏、到处可见空心米线的“倩影”,赵常秀家住的这面坡上,到处是竹竿晾晒的米线,好不热闹!当地人的亲朋好友来访,要是能以空心米线款待、相赠,便显得热情而有体面。

榨完米线后,手艺人又开始新一年的耕耘,生活过得忙碌而有滋味。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7)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8)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9)

听母亲讲,她10岁(60年代初)那年春节,第一次吃到空心米线。那是外婆挑米走了7、8公里的山路,到铁所街上换来的,一斤米换6、7两干米线。那天太阳落山外婆才回到家。大年三十那天,外婆煮酸菜汆肉汤、踩花生仁、炼辣子油,味道好得不能再好,兄弟姐妹五个吃得肚子圆滚滚的,终生难忘,记忆犹新。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10)

吃米线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口味那么丰富,想吃什么时候都可以。那时吃米线是极其隆重的,因为米线是土榨的、数量有限,也因为生活困难,家里的谷子不多,过年过节才有机会吃到。

我记事起(80年代初),不少村子有了米线机,想吃米线,只需要用自家种的红米,浸泡好后到米线房排队,就可以吃到。自机器米线兴起,其省力、快速的机榨方式替代了费力、耗时的手工制作。空心米线受到了巨大冲击,很多作坊纷纷息业,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铁所人全力栽田种地,有的做小生意,有的外出打拼,干得不亦乐乎。空心米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渐渐被世人遗忘,作坊逐渐销声匿迹。

到了90年代,赵常秀家的米线坊是仅存的一家空心米线坊,手艺传承也濒临断代。甸尾乡政府意识到了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的传承危机,乡党委、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多次走访,加之赵常秀对空心米线的热爱和不舍,这套手工艺才得以延续、发扬光大。赵常秀技术娴熟,作坊的土榨工具齐全,每年春天,赵常秀便会率领全家人榨米线。由于赵常秀的坚持,近年来,隐姓埋名多年的空心米线又名声大震,订单源源不断,有周边县市的、省外的,有让亲朋好友带的、有邮寄的、快递的,奈何空心米线的产量有限,不能让仰慕者都能得偿所愿。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11)

谈到未来的打算,赵常秀信心满满又充满忧虑,他说:“要是有相关的项目支持,想改进作坊,扩大生产量,也想在制作工艺上做些尝试,有的环节可以用机械代替,有的环节保持手工制作,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保持了传统风味,扭转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抓住建水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契机,丰富建水旅游产品市场,让更多的人吃到铁所的空心米线。”

谈到儿女,赵常秀很欣慰,他说:“一对儿女对空心米线制作很有兴趣,叮嘱要维护好作坊,待她们大学毕业后将其发扬光大!”

赵常秀家的庭院,坐落在半上坡,站在小院低矮的围墙前,放眼望去,坝子河的春风拂面,洋芋花开得正盛,在蓝天白云下摇曳着,好一幅生态甸尾的优美画卷。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12)

“空心”米线制作流程

第一道:淘泡

头天晚上,把红香米淘洗干净,用井水浸泡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13)

第二道:磨米

第二天早上,把泡好的红香米虑水,用石磨磨成浆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14)

第三道:控浆

将浆面装入白布袋中,扎好,控水到第二天早上使用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15)

第四道:揉面

将米线娘混入控好水的面中,揉匀

米线娘:头天榨的米线到第二天使用就称为米线娘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16)

第五道:做粑

将揉匀的面做成面粑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17)

第六道:煮粑

将面粑放入沸水中,火候、时间很讲究,煮的时间不能长也不能短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18)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19)

第七道:碓踩

把煮熟的面粑捞起,放入碓中踩成松软的粑粑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20)

第八道:“土”机榨

将松软的粑粑放入木做的“土”机中,采用杠杆原理,在另一头用力下压,“土”机的嘴巴就“吐”出了几十条细细的米线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21)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22)

第九道:煮米线

米线“淌”到煮粑粑的老汤中,再次锅煮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23)

第十道:冷水泡

米线捞起后,用冷水浸泡冷却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24)

第十一道:控水

冷水泡后,放入簸箕控水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25)

第十二道:晾晒

挂于竹竿上晾晒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26)

第十三道:塑形

趁软硬适度,及时进行塑形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27)

第十四道:扎把

用稻草将已干的空心米线扎把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28)

第十五道:再晾晒

将米线把放在木架上,充分晾透风干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29)

第十六道:装盒

每盒约1公斤,当前卖价100元/盒

建水好吃的米线(探访濒临消失的建水县甸尾乡铁所空心米线制作手工艺)(30)

经过16道工序,空心米线大功告成!

责编:李红芬

记者:赵继兵 苏浩伦

实习编辑:高铭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