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气象站服务咨询(气象服务潜伏)(1)

室外气象站服务咨询(气象服务潜伏)(2)

去年“烟花”台风影响期间,宁波市气象局工作人员面向公众开展台风直播和防灾避险科普。

室外气象站服务咨询(气象服务潜伏)(3)

宁波市气象局港航服务团队在引航艇上实地考察。

室外气象站服务咨询(气象服务潜伏)(4)

慈溪市气象局“绿丝带”服务团队在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小麦采收期为农服务调研。

室外气象站服务咨询(气象服务潜伏)(5)

制图 任峥

记者 孙肖 通讯员 汪玲玲

如今,宁波城乡居民可获得基于位置的未来24小时逐小时天气预报,温度、湿度、降水、风速等气象实况监测产品和短时临近预报;气象部门为茶叶、杨梅、小麦等24种农作物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和10种优势农产品提供气象服务;通过实时接收3类分钟级气象监测报警信息和4个港区的小时级气象预报,宁波舟山港主航道的大型船舶面对天气波动能从容航行靠泊;我市电网企业、能源部门能收到定制化风能、太阳能等预报产品……

气象服务已融入生产生活,越来越不可或缺。

精准化农业气象服务 助力乡村振兴

“苗真好,长得茁壮整齐!”海曙区洞桥镇惠江村水稻种植户樊丹阳这两天心情不错,“感谢气象部门在水稻育秧期及时提供天气信息,使我们在早稻移栽时能及时规避降水影响。”樊丹阳告诉记者,3月底,气象服务专员通过微信告知其将有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建议避开降水时段。听到这个消息,他提早将秧苗放进大田里,覆膜秧苗几乎没受影响。

海曙区每年有20余万盘从现代农业育秧中心培育的水稻秧苗,如何帮助这些秧苗规避低温、大风、阴雨、寡照等恶劣天气,保障秧盘顺利“奔赴”各家农户的田头,气象部门下足了功夫。他们主动与农技站对接,加入水稻育秧群,从3月底至4月底,每天发布未来14天天气、气温和风力预报,帮助农户更加合理地安排春耕备耕进度。

“我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一看‘海曙水稻气象服务’微信群里发布的信息。”吕立平是拥有1000亩水稻的种植大户,他回忆,去年11月,群里提前告知当月上中旬以晴好天气为主,适宜大面积收割和晾晒,他和其他农户便抓住时机,提前完成了收割工作。据了解,去年,气象信息的及时发布,助力海曙区的水稻多收割了1万余亩。

“我们气象服务群从最初的8个人逐渐增至现在的150多人,身边种植大户纷纷加入。”海曙区气象服务员段月告诉记者,他们不仅要向农户提供水稻育秧、孕穗、灌浆成熟等水稻全生育期气象服务,还要结合实际生产需要,每天向农户发布未来7天天气预报,遇到转折性、灾害性天气时,加密滚动发布气象信息;至少提前3天准确做出降水或雨歇的预报,及时指导农户进行水稻管理和收晒工作……

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部门提供的精准化服务。根据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特点,我市气象部门针对主栽品种进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技术人员经常到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利用手机短信、“宁波气象”公众号、电子显示屏、微信群等方式,基本实现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全覆盖。

今年,正大桑田(宁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慈溪市现代农业开发区种植了2.5万亩小麦,目前麦苗长势喜人。“多亏了气象服务,让我们的无人智慧农场生产出来的粮食标准高、质量好,很受客户欢迎。”该公司生产经理胡迪均说。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万亩麦稻收晒气象服务,每年使该企业获得减灾增收效益250万元至300万元。

农业与气象自古密不可分。如今,全市气象部门以农业气象指标、作物生长模拟、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的业务平台,在农业防灾减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奉化区气象局联合区桃研所,连续11年开展桃花花期预测。在水蜜桃采摘期,该区气象局联合市生态中心发布水蜜桃采摘指数,通过气象数字赋能,为桃农和游客合理规划采摘提供便利。在水蜜桃果实成熟期,当地气象部门还推出了水蜜桃气候品质预测专业气象服务,助力奉化水蜜桃多次获得省级“特优”气候品质证书,提升了奉化水蜜桃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今年一季度,全市气象部门发布春耕春播专题服务材料218期、服务短信221条,服务覆盖7442个农户。围绕草莓、茶叶、苗木、柑橘等特色农产品制作气象服务产品113期,与农业等部门联合会商71次。同时,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支撑,新增小麦气象指数保险。

精细化港航气象服务 助力强港建设

“海雾是对港口作业时长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近5年,宁波舟山港因海雾停工年均时长约300小时。”宁波舟山港调度中心业务主任连胜介绍。3月13日凌晨,宁波舟山港遭遇今春第4场平流雾,但在港口调度中心指挥下,船只有序进出核心港区,运行未受影响。“雾期”不误期,“雾航”不误航,得益于持续优化的精细化港航气象服务。

“雾的生成受地表或海面影响大,在复杂地形下分布不均匀,港区常发生局地性很强的‘团雾’。另外,缺乏高时空分辨率的海雾监测手段,数值预报对近地层大气物理特征的刻画能力有待提升,对预报员经验的依赖比较大。”市气象服务中心港航气象首席预报员申华羽介绍,当前宁波气象部门分港区提供分钟级报警和小时级预报,以及实时气象监测预警信息,辅助海事部门实现分港区、分时段管制。相继研发出“核心港区、梅山港区、金塘大桥北、虾峙门锚地、沿海海面”的“4 1”片区精细化产品,发布虾峙门航道能见度预报模型和低能见度专业预警产品等,尽可能提高海雾的预报准确率。

在分片区精准天气预报预警的支撑下,海事部门有序疏导借道货船通行、大型集装箱货轮进港,提高了船舶的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船只按计划尽早入港,为港航部门抢回宝贵的作业时间,同时减少了因封航产生的滞港费、延迟违约费、保险费等次生费用。”宁波海事局指挥中心值班长郭威介绍。

今年4月下旬,宁波舟山港主航道及沿海海面出现持续强海雾过程,4月21日至25日,宁波舟山港因能见度不良多次实行交通管制,约650艘船舶进出港受影响。气象、海事、港口、引航等部门组建工作专班,重点研判雾季疏港方案,优先保障民生物资船、集装箱班轮集中疏港。

宁波气象局首席预报员提前24小时对虾峙门锚地进行分析研判,发布分级海雾预报产品,协助港口调度中心制订次日预排班计划。当天,工作专班根据雾情实时变化,谋划制订重点船舶疏港具体方案。通过集中现场办公,首席预报员结合地面监测、激光雷达监测、卫星反演等手段,对当天雾情进行再次研判,判断雾情“窗口期”,为海事、港口等部门“分批分段”“二次引航”“精准雾航”等提供了重要参考。截至4月25日,本次海雾天气下宁波舟山港实现540艘船舶进出港,其中包含大型集装箱船81艘。

根据宁波海事局与市气象局今年联合发布的评估报告,港航气象服务年均为港区增加可作业时长约150小时。

精密化生态气象服务 助力低碳发展

天气气候,历来是影响能源消费、清洁能源产出效率及能源储运的重要因素。开发新能源,需要更加精密化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

“我们系统自带的发电功率预测存在较大误差,通过气象部门的风力趋势预报,能够提高发电功率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对我们提前安排精细巡检、提前解缆等措施有很大帮助,有助于深入挖掘设备潜力,持续提升风能利用率。”浙江宁波风电公司生产部主任李宁波说。

气象赋能风力发电,充当了风电场的“指挥棒”。据了解,目前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浙江宁波风电公司在北仑、鄞州和宁海共有3个风电场。其中,北仑穿山风电场是浙江省最大的陆上风力发电场,该风电场共有30座风力发电机组,采用1.5兆瓦抗台型风机,是浙江省沿海地区首个采用“大容量、长叶片”机组的高山风电场,全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

“早在10年前,我们就开始在穿山开展梯度风观测。”北仑区气象局副局长张晨晖表示,气象部门一直致力于沿海区域风能资源条件的气候评估工作,为北仑穿山半岛风电项目顺利落地提供各种数据支持。

“为保障安全生产和风力的有效利用,在风速小于3米/秒时不能进行有效发电,当风速超过50米/秒时启动安全锁机模式,不同风速等级,风能产出效率不同。”北仑穿山风电场技术人员屠银潮表示,精准周密的气象服务,有助于电力生产的最大化。

近年来,北仑区气象局通过精细化风力监测预测分析,制作了穿山区域风能利用气象服务产品提供给风电场,风电场则根据风力强度和演变趋势合理安排吊装、检修、发电等生产环节。

在太阳能资源利用上,今年年初,北仑区最大的光伏电站——北仑电厂50兆瓦光伏电站建成投产并网。“太阳能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和随机性,气象服务能保障新能源发电安全高效。”北仑电厂50兆瓦光伏电站徐志兵表示。

“只有提前准确预测各风电场、太阳能发电站的发电功率,才能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最大化消纳清洁能源电量。”宁波市气象局正高级工程师黄鹤楼介绍,这需要精准预测风速和辐照度等关键新能源发电气象要素。

近年来,宁波气象部门根据需求发布风力气象条件预报产品,相关企业能定期收到“量身定制”的新能源电力气象预报简报、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遇到高影响天气过程时,相关企业还可以向气象专家直接咨询、研判影响。

“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现已成为全市气象部门的一项新型业务,为地方和能源部门提供服务保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提高精密程度、优化预报结果,服务好我市新能源发展。”市气象局预测处郝振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