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千年黄金水道”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在这条水运航道上,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还产生了众多耐人寻味的民间故事、衍生出五花八门的风俗习惯。

江西水网密布,水运航道众多,其中一条始于大庾岭,途经赣州、上饶等地到达南昌、鄱阳湖的水运航道最为繁荣,名气也最大,被誉为“黄金水道”。说起这条“黄金水道”,人们常常联想到它曾经极为辉煌的历史,但其实,这条水道及其沿线各地,千百年来也发生过许多与之相关的奇闻趣事,令人回味无穷。

湖北黄金水道(赣鄱千年黄金水道)(1)

赣州水运发达,古时曾催生私人“快递”业务。

沿途风景优美

备受文人骚客青睐

江西是一个多山多水的地方,“黄金水道”流经的地方风光都十分秀丽,大庾岭的高峻、上饶的古色古香、鄱阳湖的烟波浩渺,都为“黄金水道”增色不少。记者从省航港管理局编史办了解到,在历史上,还发生过一件文人与“黄金水道”的趣事,这位文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勃。

众所周知,王勃的《滕王阁序》为千古名篇,但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篇佳作的呢?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王勃因赴交趾(位于今越南境内)省亲探父而路过南昌,适逢阎都督为滕王阁重修竣工举行盛宴,于是被邀入席。席间,他被赣江的景色所吸引,便作下《滕王阁序》。

记者了解到,当年王勃并非为赴宴到南昌,而是取道赣江,参加完滕王阁盛宴后,他继续溯赣江南行,于同年农历十一月初七到达岭南,又于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除了王勃外,“黄金水道”还受到了不少古代文人骚客的青睐,全国各地的文人骚客常常借此水道聚集赣地。

水道四通八达

出现古时私人“快递”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快递业务,那么,古时人们邮寄东西是如何运送的?有没有快递业务?记者了解到,古时陆路交通不是很顺畅,但邮寄业务很早就有了,人们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镖局就如同现在的邮局一样。并且在古时,邮寄业务也分为官办和私营。

古人的运输方式不如现代多样化,仅有水运和陆运两种,古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的便是陆运。但陆运受到运输工具等影响,规模不如水运大,所以,水运在古代快递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记者了解到,古时在赣州地区,因为水运的日益发达,开始出现了一些承接私人快递业务的商行。他们根据货物的大小、重量来计算成本,把普通百姓的货品“夹带”上运往全国各地的船只。这些船只中途很少停航,有些甚至直达目的地,可以比普通的邮寄快上好几天,因而深受百姓喜爱。还有一些商行的老板会根据货物的轻重缓急来设定急件和一般件,并分开收费。

水道商贸往来频繁

沿线祭祀活动大不同

众所周知,水运比陆运更为快捷和方便,但受天气影响较大,洪涝灾害让水道沿线的百姓又敬又恐。正因如此,“黄金水道”沿线地区来路迥异的诸多“水神”应运而生,千奇百怪的祭祀“水神”习俗也逐渐形成,有些甚至流传至今。

鄱阳县有一庙祭祀数十“水神”的传统习俗。鄱阳县境内有一座庙宇叫晏公庙。庙内祭祀着定江王、晏公、萧公三位主神和诸多小神,几乎将江西的神祗尽收其间,据说最盛之时庙内神像多达数十座。晏公庙每年最重要的日子是晏公和定江王的生日,分别为农历十月初三和八月初一。祭祀仪式通常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从农历十月初一延续至初七。

除此之外,在鄱阳湖周边有些地区,还流传着不吃甲鱼的习俗。据余干县现年64岁的万国典介绍,当地人认为甲鱼是鼋将军的化身,不吃甲鱼是对将军的敬重。据《余干县志》记载:“渔民(除红马州人外)不吃甲鱼,说甲鱼是鼋将军,鼋将军会打洞,吃了甲鱼,鱼就会从鼋将军打的洞里逃走。”不仅不能吃甲鱼,渔民们在船上还禁讲“乌龟”“王八”等词,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会冒犯鼋将军,导致厄运。

滩师凭经验领航

设置航标有“妙招”

航标在轮船航行中具有导向作用,记者了解到,在清代之前,“黄金水道”上是没有航标的,全靠滩师一路引航。那么,滩师又是怎么判断水下情况的?

江西省港航管理局赣州分局赣州航道处副处长吴化钦告诉记者,滩师自有设置航标的技巧。他们根据长年行船观察的结果和积累的经验,确定哪些地方有暗礁,哪些地方是急转弯。为了将信息共享以警示他人,他们会用大石块绑上竹子制成棒形标,固定在需要绕过的河底处,竹子一端露出水面,并涂上颜色,左岸标涂成白色,右岸标涂成红色,简称“左白右红”。

这个办法虽好,但棒形标容易被冲毁。后来,滩师们又想出用铁打造空心浮鼓标的办法,同样绑上石块固定在水中,鼓浮于水面,颜色还是左白右红。再后来,他们又想出在铁筏子上设置三角浮标的灯船航标,标志的颜色已然约定俗成是左白右红。

水道沿线码头林立

抢码头的故事众说纷纭

说到“黄金水道”,其沿线那些繁忙的码头是不得不提及的。记者了解到,码头是古时一座城镇最为繁忙的地方。在古赣州,码头林立,且停靠在码头的船只来自五湖四海,相互并不是非常熟悉,因而围绕抢码头常常引发风波。

记者了解到,古时赣南各县的民船来赣州,都要拜“船帮公”这个码头。船帮公又分了很多派系,每个派系在不同码头有相应的势力范围。据史料记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赣州港共有船帮公28个,对应赣州的28个码头,派系与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很多。其中,赣州港宁都码头的建成故事被载入赣南航运史册。

明末,宁都县关湖村村民李翠花与小布脑村村民李大汉都靠撑船为生,两人颇为投缘,结为义兄弟。一天,李翠花从宁都撑船来到赣州,停靠在某个码头,为了抢占好位置而与人发生争斗,结果被捕入狱。李大汉听说义兄被捕后,即刻撑船赶往赣州。李大汉衣衫褴褛,狱卒不让他进去。情急之下,他举起监狱旁一块约400斤重的石臼一扔,砸开了狱门,走进去探监。

府爷得知此事后亲自来查看,并对李大汉说,如果你能把江中的船驮到岸上,我就赦免你砸狱门的罪。李大汉也是个心思灵活的人,他想起宁都到赣州的船非常多,偏偏没有属于他们的码头可以停靠,于是请求府爷说,若他能驮起江中的船到岸上,请府爷在赣州港赐一箭之地供宁都人建码头,以作靠船歇脚之用。府爷认为李大汉肯定不可能完成赌约,便满口答应了。当时,一千多民众站在赣江河堤围观,只见李大汉运足一口气,真的把船驮了起来,一鼓作气扛到了岸上。围观人群先是目瞪口呆,继而连连叫好。

见李大汉完成了赌约,府爷便令人取来弓箭给李大汉。李大汉把箭射向了江水中,箭矢顺流而下,直漂出百八十丈才靠岸停下。府爷无奈,只得把这“一箭之地”划给宁都人建码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