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第3年战绩对比:林以100万歼敌100万,粟以37万歼敌65万!

解放战争时期战功排名(解放战争第3年战绩对比)(1)

1948年夏秋之交,林总和粟裕都来到他们人生的拐点,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们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解放战争中最为耀眼的两大“战神”级将领将主导历史的发展。

8、9月间,对于毛泽东和蒋介石来说,也深刻意识到两军交战的胜负将发生逆转。

8月份,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几乎所有国民党重要将领都参加了,国防部长何应钦罗列了一组数字说明损失的惨重,光部队就损失了300万,重型火炮有1000多门都丢给了对手!

大家惊叹之余,蒋介石对未来的形势做了预言,这个预言简直有如神助,因为它被事实证明是100%准确:“如今,共军的实力不断壮大,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还能不能在南京开会,恐怕都是个问题。

一个多月后,毛泽东在西柏坡也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这是中央自从撤离延安后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九月会议”。

在“九月会议”上,毛泽东也对解放军的作战前景做了展望,巧合的是,毛泽东的展望也十分准确!

解放战争时期战功排名(解放战争第3年战绩对比)(2)

在毛泽东的预言中,他也罗列了几个数字:

建军500万,歼敌500个旅,用5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

这个5年并不是从“九月会议”开始,而是从解放战争爆发时计算的,解放战争的正式爆发是从1946年6月开始——到“九月会议”时,已经过了两年多。

“九月会议”是在历史发展进入“快车道”的时候召开的:荡气回肠的辽沈战役即将打响(事实上在“九月会议”于9月13日结束的时候,辽沈战役已经于前一天打响了),深刻改变华东战局的济南战役也一触即发(济南战役爆发于9月16日)。

在这个特殊时刻,林总和粟裕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上。

在“九月”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解放战争第三年我军共需歼灭敌人116个旅。

按国民党一个整编旅约为8000人算,116个旅就是93万!这是个了不得的数字,要知道,在“九月会议”召开的时候,解放军的总兵力比起敌人来,毕竟还是占劣势的!

那么,这近百万的歼敌目标各战区是怎么划分的呢?

谁又将被毛泽东委以重任呢?

解放战争时期战功排名(解放战争第3年战绩对比)(3)

当时,在解放军四大野战军再加上华北军区野战部队这5支主力部队,实力最强的要数林总的东北野战军和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

在三大战役前夕,东野再加东北军区的部队共有惊人的百万大军,排第二的华野人数要少得多,但也有37万人。

其它各战区的部队明显少于东北和华东。

中原野战军为完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反攻任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重武器几乎全部丧失,兵力也由28万锐减至目前的16万人。

而华北军区情况较为特殊,军区共3大兵团,但因为徐向前率第1兵团在山西作战,算是一支独立的战略力量,另外杨得志和杨成武的第2、3军团再加地方部队共约17万人。

彭总的西北野战军远在西北,自然环境恶劣,人民非常贫困,养不起大兵团,当时西野人数很少,正规军加非正规军也不过15万人左右。

上述就是毛泽东可以倚靠的几大战略力量,但当时几大战区是这样划分的:

东北战区:林总指挥的东北部队外加华北的第2、3兵团(即杨得志和杨成武兵团),歼敌任务是36个旅。

山西战区:徐向前指挥的华北军区第1兵团,歼敌任务共14个旅(包括前两个月的晋中战役中刚刚歼灭的7个旅)。

华东战区:当时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已经于4个月前调中原,粟裕任华野代司令员兼政委,他的歼敌指标是40个旅。

中原战区:刘伯承和邓小平以及陈毅的歼敌任务是14个旅,几乎和中野自身的数量差不多。当时还没有“大淮海”的概念,华野和中野的关系还属于策应,并未真正开始协同。

西北战区:彭老总的歼敌指标是12个旅,这个数量也只比他的部队人数略少而已。

解放战争时期战功排名(解放战争第3年战绩对比)(4)

从毛泽东给各战区布置的任务来看,主要集中在林总的东北战区和粟裕的华东战区,林总36个旅,粟总40个旅,共76个旅,占到全部指标的70%!

林、粟两人何以被主席如此高看?这源自毛泽东对林总和粟裕的高度信心!

林总和粟裕的早期从军轨迹高度重合,两人都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当时林彪是连长,粟裕职务更低一些,只是警卫班长;两人都跟随朱德和陈毅转战,在湘南起义后上了井冈山,都参与了“井冈山会师”;正是在井冈山,两人的军事天才被朱德和毛泽东发掘,自此走上“战神”之路。

不过,林总前期的路走得比粟裕顺利一些,到中央红军长征前夕,林总是红1军团军团长,是中央红军的两大绝对主力之一(另外一支是彭德怀和杨尚昆领导的红3军团);而粟裕只是红7军团的参谋长,红7军团只能算是中央红军的一支偏师,被派往东北地区策应主力长征。

林总随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和彭德怀一样成为红一方面军的代表人物;而粟裕则留在浙江,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林总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师长,是我军最为核心的军事将领之一;而粟裕只是新四军第2支队的副司令员。林总的重要性在此时远大于粟裕,林总是中将军衔,而粟裕没有军衔。

解放战争时期战功排名(解放战争第3年战绩对比)(5)

不过,就抗日战争的表现,粟裕应该是优于林总的。

粟裕一直奋战在抗日一线,而林总在打完“平型关大捷”后,因伤缺席,再未回到抗日前线。粟裕则越战越勇,成为新四军核心将领,并开始了和陈毅长达十多年的组合。新四军战略重心由皖南移至苏北和黄桥决战粟裕发挥灵魂作用,“皖南事变”后,粟裕担任新四军最强的第1师师长,成为江北抗日铁军的代表人物。

毛泽东曾对粟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至少能带四、五十万人马——事实证明,这个数量还是说少了。

刘少奇虽然和粟裕在新四军共事时间不长,但印象十分深刻。

包括华东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饶漱石,虽然对陈毅有意见,但对粟裕却非常支持。以饶漱石的严肃和理性,对待粟裕已经算是非常欣赏了。

至于粟裕和他的顶头上司陈毅之间的合作,更是传为佳话。陈毅对粟裕的支持是无保留的,根据《陈毅传》的记载,有一次粟裕在和一位老资格的将领布置任务时出现了“卡壳”,陈毅就知道遇到“刺头”了,他马上拿起电话来,向对方说“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对方马上态度就软化了。

林总和粟裕还有一个特点,两人都是单纯的军事干部,除了业务似乎也没有别的爱好,而且两人之间惺惺相惜,彼此都非常欣赏。传说林彪说过“粟裕尽打神仙仗、他下的决心我不敢下”的话,尽管查无实据,但也说明了两人的关系。1958年,粟裕受到批判,但林总却在这个时候提出需要的时候,“请粟裕来找我”。

解放战争时期战功排名(解放战争第3年战绩对比)(6)

毛泽东对林总和粟裕都有信心,比起来,毛泽东和林总相处时间更长,林总是主席一后带起来的,去东北之前大多数时间在一起;而粟裕却长时间和毛泽东分开,到城南庄会面时,据说两人已经分别了长达17年!

就率领大兵团作战的经验看,粟裕还要比林总提前一些,林总初到东北时,经历了一个非常不顺利的阶段,被孙立人和陈明仁一路追过松花江;而就在全国各战区都很艰难时,粟裕却打出了一个非常亮眼的苏中“七战七捷”!

然而,粟裕的华东和中原战区,敌军的力量最强。

解放战争国民党军共有5大战略重心,分别是东北卫立煌集团、华北傅作义集团、徐州刘峙集团、华中白崇禧集团和西北胡宗南集团,其中,刘峙属下的徐州军事集团是最强的一个。

因此,林总的东北战区发展比粟裕顺利,而且,东北敌军没有基础,解放军建设农村根据地、进行土改、搞“诉苦”运动作用非常大,特别是罗荣桓利用东北翻身农民搞“二线兵团”,使东北部队从入关时的11万,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扩充为百万大军,这个速度无人能及!

比起来,陈毅和粟裕的华野部队人数成长就没那么快了。

解放战争时期战功排名(解放战争第3年战绩对比)(7)

自从在“九月会议”上明确各战区歼敌指标后,几乎是立即,各战区就开始了大战。

会议刚刚结束,甚至在没结束的时候,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就开打了,20天后,太原战役开始,同时远在西北的彭德怀也开始了一系列配合活动。

三大战役让蒋介石陷入灭顶之灾:主力几乎全被消灭,长江以北被解放军全部占领,南京和江防已经暴露在解放军的炮口之下。

不到半年,林总和粟裕先后超额完成了“九月会议”上主席分配的歼敌指标。

先看林总,他先是在辽沈战役中歼敌国民党军47万,随后又在进入华北之后打响平津战役,在华北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共歼敌52万,一共是99万,将近百万。

再看粟总,他指挥济南战役,8天攻克济南,歼敌10多万;随后在淮海战役中,在中野的配合下,共歼敌55万,一共歼敌超过65万。

林总和粟裕两位解放军“战神”,都超额完成任务,共歼敌高达165万还多!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林总和粟裕,解放战争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林总和粟裕参与指挥的三大战役,至少使全国解放的时间提前了两年。毛泽东在“九月会议”上提出的5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任务,实际只用了3年半的时间!

1955年授衔时,林总被授予元帅军衔,排名仅次于朱德和彭德怀;而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排名第一,成为十大将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