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句俗话叫做“咬人的狗不露齿。”意思是,存心害人的人往往在暗中下手。而表面上却不动声色,甚至会假装好人。别人也会对这样的人疏于防范,而让其屡屡得手,甚至于一击毙命。

《甄嬛传》中的皇后就是这样的人,表面上看着公平公正,端庄贤德,实际上却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而安陵容亦是如此,平时看上去温柔娴静,乖巧甜美,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但却是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秘密杀手。

甄嬛传里的皇帝为什么这么惨(后宫中城府最深的不是皇后而是端妃)(1)

按说,皇后与安陵容隐藏得已经够深了,但与接下来要讲的这位嫔妃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位嫔妃才是真正深藏不露的“世外高人”。她就是那位“看上去”病殃殃,自身都要难保的端妃。

1、端妃心机有多深?

为何说端妃的段位最高呢?因为,最终皇后与陵容都暴露了,而她却能从始至终都无人识破她的真面目。

皇后与陵容的失败,证明她们的段位还不够高,作案手段欠成熟。而端妃妃却能笑到最后,名利双收,这就足以证明她技高一筹。甚至于,连甄嬛都是她利用的棋子。

甄嬛传里的皇帝为什么这么惨(后宫中城府最深的不是皇后而是端妃)(2)

如果没有两把刷子,甄嬛怎会容得下她?并且还甘愿被她利用驱使,并全力以赴举荐她做“皇贵妃?”

实际上,端妃与皇后做过同样的事,那就是杀母夺子,坐收渔利。只不过,皇后利用的棋子是安陵容和叶澜依,而端妃利用的棋子却是甄嬛与温实初。

并且,华妃的死,也是端妃的主谋。那个涉嫌纵火烧碎玉轩的太监肃喜,并非是华妃的人,而是端妃安插在华妃处的心腹。当然,肃喜敢以身涉险,与端妃的要挟威逼是分不开的。

甄嬛传里的皇帝为什么这么惨(后宫中城府最深的不是皇后而是端妃)(3)

原著原文里曾有描述,肃喜确实是端妃的人。华妃死后,甄嬛曾到端妃宫中道喜,并揭示出真相。

原文如下:(为方便大家阅读,我把原文里的人称与人名改成电视剧里的人称与人名了,基本情节不变。)

甄嬛向端妃道:“肃喜并不是年氏的心腹,年氏也并未指使他放火,虽然他当时矢口否认,可是后来就招了。想来应该是娘娘的人吧?也唯有娘娘才能在宫中安排下这样的人而不被起疑。”

端妃笑了,眼睛眯成微狭,温婉而有锋芒,淡淡道:“是啊,谁会在意一个久病的妃子呢?不过话说回来,若非皇后和敬妃审理,只怕这事还不容易过去。”

甄嬛传里的皇帝为什么这么惨(后宫中城府最深的不是皇后而是端妃)(4)

端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虽然派肃喜过去“疑似伺机作案”,却不让他实际纵火而是引诱甄嬛纵火自焚,从而把甄嬛拉下水。让甄嬛成为构陷华妃的主谋,而自己不过是搭上了一个心腹太监而已。

后来,那个心腹太监事发之后被打死,死无对证,连甄嬛也捏不住端妃的把柄。这个计划简直太周密了,一丝作案的痕迹都留不下。甄嬛也无可奈何。

2、曹琴默之死同样是端妃主谋

端妃会适时地帮助甄嬛,并提醒和点拨甄嬛,但却从来不会染指血腥。她只会引诱甄嬛拿起屠刀,自己却只做那个怂恿对方拿刀的人。

甄嬛传里的皇帝为什么这么惨(后宫中城府最深的不是皇后而是端妃)(5)

华妃倒台后,端妃瞄准了曹琴默的女儿温宜公主,但却不动声色,她只一味地在甄嬛面前强调:“自己是真心喜欢那个孩子。”

然后,端妃又频繁提起当初华妃对甄嬛百般迫害,都是曹琴默出谋划策的结果。说华妃只是有强大的家世背景,却并没有多少害人之心。所有的一切,都是曹琴默背后撺掇挑唆的,她才是害甄嬛流产的罪魁祸首。

甄嬛传里的皇帝为什么这么惨(后宫中城府最深的不是皇后而是端妃)(6)

端妃的每一句话都刺在甄嬛心上,貌似端妃说的都是事实。但实际上,端妃却夸大了曹琴默对华妃的影响力。华妃对曹琴默的谏言,只是有选择性地听,并非完全言听计从。

如果华妃真那么依赖曹琴默,也就不至于用木薯粉毒害曹琴默的女儿了。曹琴默根本无法左右华妃的思想和手段。很多时候,华妃独断专行,不听人劝,比如小福子的死,淳贵人的死,以及推眉庄落水,都与曹贵人无关。

甄嬛传里的皇帝为什么这么惨(后宫中城府最深的不是皇后而是端妃)(7)

如果是曹琴默的主意,绝对不会这么简单粗暴地直接杀人。曹琴默更倾向于“智取和构陷”,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她的才智。眉庄假孕争宠的事件才是出自曹琴默的手笔。

然而,在端妃的口中,似乎这些血案,都是曹琴默的主谋,这怎能不让甄嬛对曹琴默恨之入骨?

终于,华妃死后,甄嬛利用温实初的职务之便,给曹琴默汤中下毒,毒死了曹琴默。然后把温宜公主交给了端妃抚养。端妃的目的达到了。

甄嬛传里的皇帝为什么这么惨(后宫中城府最深的不是皇后而是端妃)(8)

甄嬛却不敢擅动端妃分毫,因为她知道,以端妃的心机,必然会对她有所防患,并留下保命的“杀手锏”。况且,端妃是将门之女,家世显赫,与甄嬛强强联手,才能进一步巩固后宫地位。

整部剧中,看似真正的赢家是甄嬛,实际上却是端妃,因为端妃真正做到了大获全胜却兵不血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