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本侵略军在百团大战中遭到沉重打击后,不甘心失败,开始实施“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和“讨伐”,还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大敌当前,晋察冀军区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和敌情的变化,进行了反“扫荡”的政治动员和军事准备,并发动根据地民兵和群众参加到斗争中来。 

治安强化运动和“毁灭性大扫荡”

1941年晋察冀根据地秋季反扫荡(抗战史上的今天)(1)

▶晋察冀边区大扫荡被烧毁的房屋

       治安强化运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和加强在华北的统治,强迫推行的一种屠杀与怀柔(奴化)相结合的政策和措施。1938年7月,日军华北方面军根据日本大本营关于确保华北占领地区安定的命令,制定了《军占据地区治安肃正纲要》,到1942年底,在日军操纵下,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共进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

       1941年1月,日军制定了《大东亚长期战争指导纲要》和《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将华北划分为“治安区”、“准治安区”和“非治安区”。在治安区以中国警察力量承担治安工作;对准治安区进行“蚕食”,制造无人区,使其逐步变成治安区;对非治安区,则以军事“扫荡”为主,实行“三光政策”及囚笼政策。 目标是由1941年3月起,3年内把“治安区”,从一成(10%)增加至七成(70%)。 

▶1941年1月25日,冀东潘家峪大惨案死伤1116人,仅20人幸免

       1941年,日军为将华北地区变成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兵站基地,加紧对各抗日根据地的分割、蚕食和扫荡。8月中旬,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调集日军第21、第26、第34、第36、第41、第110等6个师团和第2、第3、第4、第8、第9、第15等独立混成旅团各一部及伪军共7万余人,在飞行团配合下,采取铁壁合围、分区扫荡、梳篦清剿、辗转抉剔等战术,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北岳区、平西区(今北京西部)实行毁灭性大扫荡(号称“百万大战”),企图以优势兵力摧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山区根据地,歼灭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主力。 

获取“反铁壁反扫荡”大胜利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指挥军区所属部队4万余人和广大民兵,采取内线与外线密切结合的作战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反击日伪军的扫荡。

1941年晋察冀根据地秋季反扫荡(抗战史上的今天)(2)

▶晋察冀部队对刺比赛

       为避开日军锋芒,军区抽调一部兵力,以营连为单位与民兵结合,在内线展开地雷战、麻雀战,迟滞、消耗日伪军;各军分区机关和主力部队则相继跳出合围圈,转至外线作战,破坏日伪军交通运输线,袭击日伪军守备薄弱的据点。为配合晋察冀军区反扫荡战役,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第129师、晋绥军区第120师和冀中军区部队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相继对日伪军发起进攻,先后攻克沙河、南和等5座县城和宁武、忻口车站,一度中断了日军铁路交通,迫使其抽兵回援。

1941年晋察冀根据地秋季反扫荡(抗战史上的今天)(3)

▶1941年,袭击涞源的晋察冀一分区一团通讯兵

       9月7日至25日,盘踞在根据地中心区的日伪军2.7万余人,分散进行抉剔清剿,大肆烧杀抢掠,制造了杀害群众600余人的惨案。晋察冀军区部队以主力一部协同民兵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掩护群众转移。同时适时集中主力在古玉树、焦家瑙、王家坪、狼牙山等地,连续打击清剿的日伪军,迫使其全线撤退。

       9月26日至10月16日,日伪军开始全线撤退,军区部队乘胜追击。至10月16日,反扫荡战役结束。此役历时2个多月,八路军和民兵、游击队共作战814次,毙伤日伪军5500余人,粉碎了日伪军围歼晋察冀军区部队主力和摧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企图。作战中,八路军等抗日武装伤亡5900余人,群众伤亡6000余人。

1941年晋察冀根据地秋季反扫荡(抗战史上的今天)(4)

▶1941年,袭击涞源的晋察冀一分区一团

       在极其艰苦的反“扫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等,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敌人被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晋察冀根据地在取得反“扫荡”作战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共有2000余官兵和4500多名群众伤亡。根据地面积缩小了4000多平方公里。华北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困难的阶段。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晋察冀根据地秋季反扫荡(抗战史上的今天)(5)

▶1941年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宋学义

       在晋察冀根据地“反扫荡”战役中涌现出了许多像“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英雄人物。1941年9月25号,晋察冀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的五位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为了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将敌人引向了狼牙山绝顶,毙伤敌人90余人。弹尽粮绝之后,五位战士宁死不屈,毅然跳下悬崖。后经证实,有两人幸免于难。

(资料来源:人民网 历史上的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