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中有一些还经常活跃在群众口中的俗语、词汇、典故,它们都有来源。其开始为人们所接受时,都很精彩,都很有道理,所以能为群众所“约定俗成”,而广泛流行。

莆仙话乡音广播(莆仙方言点滴辨惑)(1)

  遗憾的是,莆仙方言在古代很少留下文字记载。缺少文字相辅的方言,在长时间,广地域,多人众中使用、流传,必定会产生音变和讹变。缺乏文字标识和纠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乃至以讹传讹。这样人们语言交际,只满足于听音会意,不求付诸文字表达。“阿骚讲无字”的现象就是如此产生。这种语言与文字脱离的现象,如无缰之马,时间越长跑离越远。莆仙地处祖国东南海滨一隅,方言问题,无人去重视,去矫正。

  近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记住乡愁的热潮兴起,方言才颇受光顾。可是有些采集方言者,不深究,只是据现存之音,写不出来就以同音字代替。因此时下一些有关方言的出版物中,出现许多奇奇怪怪,莫名其妙的文句言词。

  许多本来很精美的方言词汇,被任意扭曲变形,变得不堪入目,造成再度更严重的创伤。为此,笔者认为方言研究者很有必要进行一次辨惑,努力恢复本来面目。

  从9月3日起,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承办的人民日报客户端“莆田发布”、今日头条“莆田发布”、市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莆田发布”,以“《莆仙方言 点滴辨惑》,同步转发、推送这一系列,感谢品鉴。

  十五、死虎“瓦”壁

  “瓦”这个音在莆仙方言中,是做为动词。例如:死虎“瓦”壁、拍马屁“瓦”大箍、西瓜“瓦”大爿,锄头“瓦”在墙角;无落(角落之“落”)依“瓦”等等。用类比法分析,很容易就推出,“瓦”这个音是依靠的意思。但是进一步追问,这个音为“瓦”,意为依靠的莆仙方言,难道就是砖瓦的“瓦”吗?它的正确汉字应该怎么书写呢?这样一问可能很少人能答得出。原来笔者也不知道,后来在书海里四处摸索,才发现原来是“竵”字,后来俗作“歪”。

莆仙话乡音广播(莆仙方言点滴辨惑)(2)

莆田侨乡时报 图

“鬲”为古代炊具,,三只足,能立正。“鬲”后来发展为“咼”,《说文》:“咼,口戻(曲)不正也。”,一只足,不能立正,“斜戻曰咼”。

  “ ”和“ ”同,音guo,就是一只足的“鬲”,即是“咼”,王念孙与段玉裁均认定“即今lsquo;锅rsquo;字”。陆游有诗句:“砂 煮麦人,”。以上说的都是名词。

  后来加“立”旁变为动词或形容词:“竵”。《说文》:竵,不正也。章炳麟《新正方言》:“今江南谓不正为lsquo;竵rsquo;。”段玉裁注《说文》:“竵”俗字作”歪”。

  莆仙方言“瓦”wa就是歪斜着依靠,与“歪rsquo;wai,只差一个韵尾i,意义又相同,立不正的东西要立起来,必须依靠他物。狐狸再狡猾,躲在弯曲的洞里也会被猎人发现,追踪一字方言比搜狐还难!

  十六、“六加三”与“鄙十”

  中国古代哲学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如数字、颜色,赋予人间的吉凶利弊的意义,其部分思维还流传至今。就数字而言,有人忌讳“四”,因为“四”音与“死”音相近,被认为不吉。有人喜欢“八”,因为港澳方言“八”与“发”同音,“发”财人人爱。莆仙却有人不喜欢“八”,因方言“八”与“不”“别”同音,有不能、不成之意。

莆仙话乡音广播(莆仙方言点滴辨惑)(3)

  本文说“九”与“十”,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九”为尊大。黄帝《素问》:“天地之数,始於一,终於九焉。”所以“九”在中国象征至高无上,所谓“九五之尊”是也。《周易》:“以阳爻为九。”《说文》:“九,阳之变也。”柳宗元《天时》:“无营以成,沓阳而九。”集注:“九者老阳。通九,lsquo;久rsquo;老也。”“九”不但独大,还久远。所以民间一种赌博的“牌九”(庄籽)中把九点或合数为九(如十九)均为大,其中二块牌“六加三”为最大,称皇帝。为了投合群众“好大喜功”的心理,莆田出现取名“六加三”连锁超市,结果招徕众多顾客,生意兴隆。

莆仙话乡音广播(莆仙方言点滴辨惑)(4)

  与“九”相邻的“十”,横代表东西,竖代表南北,本来也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数字,组词“十全十美”“十分圆满”。可是中国传统观念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并把“十”看做极致,而“物极必反”。《商君书更法》:“利不百不更法,功不十不易器”。《诗·召南·标有梅序疏》:“谓梅十分皆落。”梅开十分已尽就要落,言事物达到极度就开始衰落。中国哲学追求“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最佳境界。所以“牌九”中“十”或合数为十和十的倍数为最小数,称之为“鄙十”。莆仙方言中有这样熟语:“七孔顶三”(原来有七点的牌,又碰到三点的牌)和“谣假三七低”(假说自己处在十分不利的局面,以引诱对方押更多的注)。这些非常通俗的话,不了解其词源,就很难准确理解其本意。

  十七、“捲”与“拐”

  物件底不平,放置不稳,需要用另一物作垫,使之平稳,莆仙方言称之为“guai”上声。这个“guai”的莆仙方言上声,汉字该怎么写呢?有人写做“卷”,笔者认为不对,应写做“拐”。

  理由是:首先,“卷”上声是“捲”的简化,带前鼻音,只在莆田城涵一带“卷”(白读)与“拐”同音,大部分地方“卷”(白读)与“拐”不同音,这情况与上文“杨”、“姚”不同音一样。其二,“卷”是因物太长使之变短,是自身形状的改变,而“guai”是借助他物,使不平为之平。这和汉语中的“拐”同音同义。

  “拐”的原义是拐杖。《广韵》:“拐,手脚之物枝也。”《龙龛手鑑》:“拐,俗,正作柺,老人杖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刘跛子,青州人,拄一拐,每岁必一至洛州看花。”由拐杖之义延伸为跛行——一脚长、一脚短,走路不平的样子。《西游记》第一回:“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呀走了两遍。”姓李的瘸腿仙人拄着铁拐,称之为“李铁拐”或“铁拐李”——“铁拐”既有代指之意,也有功能之义:用“拐”使之跛脚好走。这个“拐”正符合莆仙方言中不平使平的“guai”上声。

莆仙话乡音广播(莆仙方言点滴辨惑)(5)

《广韵》

  物件(例如桌脚)不平,需要用另一物把短的脚“拐”起来,而不是把它长的脚“卷”起来。所以笔者认为应写做“拐”。

责任编辑:王 敏 沈 琳 陈恒山

值班主任:林双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