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提问:辛晓琪的唱功如何?

答:华语T2(强),具有华语声乐贡献,D5咬字能力维持至2013年,偏真假声体系

辛晓琪唱功分析(一曲领悟火遍大江南北的辛晓琪)(1)

辛晓琪,这位在1994年凭借一首《领悟》成为香港年度十大中文金曲后,一炮而红。这首《领悟》和同年的《味道》更是成为很多人的回忆,同时辛晓琪也凭借《领悟》在2004年亚洲唱片的总销量已突破1000万张,踏入重量级歌手行业。那在声乐唱功上,辛晓琪的表现以2023年的目光去看待会如何呢?

整体唱功而言,辛晓琪属于华语抒情女歌手的标准化唱功试金石,整体定位是以柔情风格为主,核心唱法处理是以一咏三叹的婉转语感,和偏靠前的明亮咬字方式为主,以悲情爱恋为情歌基石,本质上是邓丽君甜蜜唱法的迭代延续思维。辛晓琪算是早期抒情女歌手的标准建立者。

在音色上,辛晓琪具有声乐贡献:《味道》在【发音共鸣点上挂】上有超前性。辛晓琪在1994年,就完成非常成熟的发音点上挂思维,从她之后华语抒情女歌手对于发音共鸣点的上挂运用就开始比较成熟了,整体的音色开始极具明亮感,声线开始轻盈,剔除了中文咬字的声线顿挫感。这在1994年是非常超前的声乐理解,也赋予了当年辛晓琪非常完美清晰的情歌声线和统一的明亮音色。

辛晓琪唱功分析(一曲领悟火遍大江南北的辛晓琪)(2)

这种上挂的明亮音色,是当下2023年也是标准的声线建议,极具生命力。放在30年后的2023年,辛晓琪的1994年原版的《味道》音色依旧拥有生命力,远超出其他女歌手。同时期的其他歌手,比如说1996年许茹芸的《如果云知道》等系列歌曲,音色的明亮美感和统一度还是被传统中文咬字的字正腔圆思维干扰,时代感偏重。没有以上挂的认知打破传统硬咬字。

在音域上,辛晓琪的表现是一个标准的职业女歌手,G3-D5,一个八度 六度。受限于时代声乐信息的匮乏,整体虽然属于真假声体系,没有苏芮那种超前的跨时代混声理解,但是对于流行音乐黄金高音音域A4-D5的运用,辛晓琪算是非常完美。所有的歌曲最高音都卡在D5的抬喉假声或者说低质量弱混点触,High C的次数单首歌在十次以上,这对于男性而言拥有完美的音域美感体验。

在腔体上,辛晓琪则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主要是真假声体系和混声的时代降维打击。整体上辛晓琪从C5之后的Db5和D5两个音的思维是抬喉的假声,在Live之中非常明显,Db5和D5的音色咬字清一色都是假声点触,或者单音化长音,无法做到密集咬字和快速转音。

辛晓琪唱功分析(一曲领悟火遍大江南北的辛晓琪)(3)

芯体表现上假声过多,真声胸声芯体羸弱,混声音区不够具有芯体统一度。以抬喉的主动性为加压声带闭合方式,而不是主动的甲杓肌和环甲肌的真假声维持真声芯体的混声链接。但这无可厚非,时代局限。辛晓琪能在51岁时维持D5的点触已经不容易,说明平常有练声开嗓。

综上整体而言,辛晓琪是一个非常好的歌手,在1994年能够精准的找到未来30年依旧主流的音色技术这一点值得肯定,她和苏芮是同时期歌手,虽然没有苏芮那种声乐体系的超前理解,但是单单是发音点上挂也足够奠定她的乐坛地位。以下从音色、音域、腔体做具体补充说明。

音色;

音色作为商业流行音乐的核心商业辨识度,在声乐上有一定技术门槛的,不管你的声带底色是如何糟糕的,音色技术和认知运用正确的话,都有基本的声线美感,甚至是自带辨识度。那音色好听与否的核心要害就是——发音(共鸣)点的上挂。

辛晓琪唱功分析(一曲领悟火遍大江南北的辛晓琪)(4)

我们以辛晓琪为例,1994年的原卡带音轨之中,《领悟》和《味道》两个成名曲之中,《味道》的发音点表达整体优于《领悟》,1994年《领悟》原版还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感。但是《味道》的发音点音色就非常完美。两者对比,差异核心在两点:

1:声线的明亮度;

2:咬字的非中文延音思维。

这两点也是发音点上挂对于音色的意义所在,唱歌好听的关键在流行音乐的审美很大一部分是声线的清晰度和声线对节奏律动感的表达是否具有可听性,而声线要想清晰,音色的选择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明亮度,因为人耳的选择永远在浑浊和明亮声源同时存在时,永远是更偏向于明亮音色。

音色具有明亮度的关键,就是将共鸣点的位置上挂至鼻腔内部,具体生理腔体是上颌窦。共鸣点的意思是指,穿过声带的气息最终撞向的重点地。因为共鸣的本质是声波反射,而上颌窦是一个只有一个入口周围全是软骨和上颌骨的封闭空间,可以最大化声波折射,即是共鸣。

辛晓琪唱功分析(一曲领悟火遍大江南北的辛晓琪)(5)

而共鸣的泛音听感的集中点,那个芯体就是我们音色的核心,当气息的最终撞击点上挂到上颌窦时,音色的明亮度就会非常适中,不会有头声海豚音的尖锐感,但是具有次高音Solo乐器的基础明亮美感。所以回到声线的流淌性,要想让声线流淌起来,明亮度的技术手段,就是上挂发音共鸣点,简称上挂发音点。

但要注意,发音点不是字面意思:发出声音的原始地方,而是将声带闭合和咬字的初始声波信息,在共鸣区声波撞击后,扩音折射放大具现声线的地方。唱歌唱的永远是共鸣的泛音声线,而不是单纯声带闭合。

回到第二点——咬字的非中文延音思维。这就是阻挡我们普通人学歌和早期歌手时代感的核心原因。这个咬字的非中文延音思维是指,我们中文咬字的四个拼音音调,天生具有音高和发音点的波动,会造成喉位的剧烈上下位移,进而形成了音色的明亮度变化。

辛晓琪唱功分析(一曲领悟火遍大江南北的辛晓琪)(6)

简单说就是:中文字正腔圆的发音习惯,会导致中文唱歌咬字之中的语感归韵问题,这个归韵不是英文的元音归韵,而是中文的拼音音高、发音点波动。比如说:第三声的所有字在歌曲尾音出现时,我们普通人会把一个音唱出三个小二度连音的转音感觉。因为汉语拼音第三声的逻辑——“凹熬敖”包含了音高和喉位的起伏,而中文自带喉位波动的文化,对于唱歌是天然的弊端和反向作用。

本质上我们中文的音高思维,不是延音,而是天生的转音思维。而英文则是单纯的咽音思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职业歌手唱英文歌更好听的原因,因为中文语感和咬字真的很难。中文R&B歌手的唱法本质也是,将中文咬字的转音字正腔圆思维,直接英文同音高延音化,就非常丝滑和统一。同样,中文说唱尴尬的点也在发音点这里。

回到辛晓琪的发音点上,辛晓琪做的音色处理,就是在其他女歌手处于中文咬字转音思维内,将发音点运用出来。如此声线她会更具有流淌性,本质上这和个传统戏曲是一样思路,都是明亮音色,清晰的声线,只不过流行音乐的音色需求是偏向于自然,而戏曲则是清一色的护嗓咽音。

辛晓琪唱功分析(一曲领悟火遍大江南北的辛晓琪)(7)

所以我们在《味道》之中,听到了来自1994年的声线美感,附带一定的混声倾向,因为辛晓琪的C5其实已经有强混声的雏形了,只是压力不过发音点芯体美感主要出现在D5,而D5的音色混声技术,1994年过于难以获取。

音域;

在音域上,其实辛晓琪的表现也不错,假声D5。但整体时代开始迭代,她也难以完成较高的Live竞技性,因为核心技术——强混声无法完成。混声体系和真假声体系对于女歌手的核心诧异,就是在Db5、D5、E5这几个音上,真假声的逻辑是:我真声唱不上去,才唱的假声,是一种无奈之选,因为真声永远更多。

而混声的逻辑是:真声唱不上去,进入混合态,真声维持中声部芯体,假声提供高声部泛音音高。如此综合,混声便具有真声的质感,假声的音高,这就是混声的优越性和技术性。因为人声的本质就是混合态,从来不是扁平的单点,而是综合的泛音声波。

辛晓琪唱功分析(一曲领悟火遍大江南北的辛晓琪)(8)


综上,辛晓琪的唱功是不错的,对于情歌的表现力拥有一定的声乐美感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