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王族历史(蒙古部族历史及分布)(1)

27

2-3、塔噶齐宰桑诺延和昆都楞诺延,驻牧于乌喇特(今内蒙古乌拉特前、中、后三旗 一带)。他们也曾迁往松山驻牧,1595 年前后,因为遭到明朝军队的袭击,返回了原驻牧 地。 扣克特、锡巴固沁、乌喇特、唐古特四个集团,是鄂托克旗蒙古族族源的核心。其中 扣克特、锡巴固沁、乌喇特、唐古特四个集团,是鄂托克旗蒙古族族源的核心 “唐古特”是以异国名字命名的蒙古族部落或氏族名称,后演变为蒙古姓氏。《部族词典》 注释:“唐古特,亦作唐兀惕、唐古忒、唐兀歹等。元代蒙古人称党项人及所建的西夏政 唐古特, 唐古特 亦作唐兀惕、唐古忒、唐兀歹等。 权为唐兀和唐兀惕” 权为唐兀和唐兀惕”。“唐古特”氏的来源至少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后,蒙古之名已成为尊贵的同义词,很多外 部族吹嘘自己为蒙古人,其中就有唐古特部。据《史集》记载,由于蒙古之名成为尊贵的同 义词,“于是拥有某种名字和专称的各种突厥部落,如札剌亦儿、塔塔儿、斡亦剌惕、汪古 惕、客列亦惕、乃蛮、唐兀特等,为了自我吹嘘其见,都自称为蒙古人,尽管在古代他们并 不承认这个名字。” 二是西夏王朝灭亡后, 蒙古统治者将一部分西夏臣民分封给也遂夫人所有。 《蒙古秘史》 载:“亥年成吉思汗升天矣。升天后,与也遂妃以极多唐兀惕百姓矣”。[法]勒尼·格鲁塞 “亥年成吉思汗升天矣。升天后,与也遂妃以极多唐兀惕百姓矣” 《草原帝国》载:成吉思汗征服西夏后,这一部的部分人被送给也遂皇后作奴隶,皇后在皇 帝最后一次出征中陪伴着皇帝, 所以鄂托克旗“唐古特”氏蒙古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西夏遗 民。 三是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室的达尔扈特人的一支中有唐古特氏人。 他们自称: 是黄河两岸 古代蒙古部落之一,是西夏国的臣民。西夏被蒙古灭之后,唐古特氏蒙古人归属大蒙古,故 称他们为唐古特部。归属后的他们承担了传送蒙古军令的任务(即吹军号),到了明、清时 期,他们的义务只剩下保护成吉思汗的金号和祭祀成吉思汗金号。他们叫布日耶沁(号手) 唐古特, 现聚居于鄂托克前旗布拉格苏木公乌素嘎查一带。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成吉思汗 陵查干苏鲁克大奠之日, 布日耶沁唐古特人聚集在宫帐之前, 举行盛大的祭祀成吉思汗军号 活动。 鄂托克旗的唐古特氏人有好几个分支。 除上述布日耶沁唐古特人外, 还有五百户沙日唐 古特、沙日音高林(有人说沙日音高林就是萨拉乌苏河)唐古特、乌尔都(南部)唐古特、 上唐古特、下唐古特等。今鄂托克旗查布、阿尔巴斯苏木一带的唐古特人,大部分属五百户 沙日唐古特的后裔。今鄂托克前旗城川苏木一带的唐古特人,也许是沙日音高林唐古特。 3、达拉特、杭锦二部 、达拉特、 杭锦部源自康里,北元时为鄂尔多斯诸部之一。达拉特也做打郎,北元时为鄂尔多斯一 万户。衮必里克济农的喀尔喀夫人额希格生有一子,名卫达尔玛诺木欢(汉籍称他为那木按 或那木汉)。卫达尔玛诺木欢的领地为鄂尔多斯之达拉特、杭锦二部。汉文史料称其驻牧之 地为老虎山。达拉特、杭锦二部位于榆林至神木(今陕西省神木县)的外边,距离明朝边境 约 400 千米。 衮必里克济农的蒙郭勒津夫人阿勒坦绰赛音生有四子: 诺木塔尔尼郭斡台吉、 布扬古赉 都喇勒岱青、班扎拉卫征诺延、巴特玛车巴斡彻辰巴图尔。 4、右翼的伯速特、卫新(乌审)二部 、右翼的伯速特、卫新(乌审) 为诺木塔尔尼郭斡台吉的领地。此二部的驻牧地在同明朝边界城堡榆林、清平堡、定边 营(今陕西省定边县)相对的跨马梁和青纱湖一带。诺木塔尔尼郭斡台吉有四子,以库图克 台彻辰洪台吉(汉文史籍中称他为切尽)最为著名。他曾在图们汗汗廷中担任要职,颇有政 治影响, 在鄂尔多斯万户各部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是一位才干卓

畏兀慎部。该部是阿勒坦汗第四子丙兔台吉所率之部,其驻牧地在大成台吉部之北,亦 畏兀慎部 即山西偏头关所边外,“胡地委兀儿趁”(肖大亨《北虏风俗》。这里距离明朝边境 350 余千 ) 米。后来,丙兔台吉西迁青海驻牧,该部牧地遂为辛爱黄台吉长子扯力克所据。 巴林部。该部是阿勒坦汗第五子野力邓吉(汉籍称把林台吉)所属之部,其驻牧地在大 巴林部 同阳和正北边外的歹颜那石机之地。这里距离明朝边境 250 千米。野力邓吉有七子,其中哲 里图台吉较为著名,在父亲死后成为巴林部部长。 邓达拉特(打喇特、达拉特) 邓达拉特(打喇特、达拉特)部。北元时为鄂尔多斯一万户。达延汗初年由太师亦布 喇亲领,达延汗驱逐亦布喇后,由巴尔斯博罗特之子衮必里克承领。 。该部是阿勒坦汗第六 子哥力各台吉所属之部, 其驻牧地在大同得胜堡边外垛兰我肯山山后。 其驻牧地距离明朝边 境约 150 千米。 邓达拉特部在哥力各台吉及其子达赖阿拜时期有一定的实力。 达赖阿拜逝世 以后,其诸子追随素囊台吉,受其节制。也做打郎 兀慎(又作兀甚、乌审) 兀慎(又作兀甚、乌审)部。该部系阿勒坦汗之弟剌布克台吉所领之部,其驻牧地在 大同镇边堡(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边外正北克儿一带。这里距离明朝边境不到 100 千米。 拉布克台吉的后裔中,以其孙岱青达尔罕台吉最为著名,而且深得阿勒坦汗的信赖。1578 年, 阿勒坦汗等土默特万户封建领主前往青海之际, 岱青达尔罕台吉代表阿勒坦汗等人主持 了当时和明朝的互市和朝贡贸易等项重大事务。北元时期,乌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达延 汗曾孙诺木塔尼的侍从, 后来成为伊盟鄂尔多斯乌审旗, 一部分成为土默特万户的组成部分。 多罗土蛮部。 其驻牧地在山 多罗土蛮部 该部是达延汗第四子阿尔苏博罗特之子布哲吉尔所率之部, 西偏头关所边外西北之地。这里距离明朝边境约六七百里。布哲吉尔共有七子,其中以岱雅 黄台吉、麦力哥台吉、火落赤台吉和克楚台吉四子最著名。他们都曾先后西迁青海一带驻牧 和活动,和卫拉特部作战。 兀鲁部。该部是辛爱黄台吉次子那木儿台吉(汉籍作五路台吉)所属之部,其驻牧地在 兀鲁部 大同天城边外正北五克儿菊儿克一带。这里距离明朝边境约 250 千米。那木儿台吉逝世后, 其长子敖卜言台吉成为兀鲁部部长。 王吉剌部。 其驻牧地在万全右 王吉剌部 该部是辛爱黄台吉第三子青巴都布日哈图台吉所属之部, 卫(今河北省万全县)边外,西与兀鲁部相邻。青巴都布日哈图台吉共有七子。他们均在新 平堡(位于西洋河上游)边外驻牧。 布喀勒斯部。 其驻牧地在宣府新河口堡 布喀勒斯部 该部是辛爱黄台吉第五子松木儿台吉所属之部, 边外的擦哈揉儿之地(有的学者认为擦哈揉儿即今商都县境内之察汗诺尔) 。这里距离明朝 边境约有 100 千米。松木儿台吉有四子。其第四子即是西藏第四世达剌喇嘛云丹嘉措。 段奈台吉部。段奈台吉(又名波尔哈兔)是辛爱黄台吉的第六子,该部驻牧于宣府膳房 段奈台吉部 堡以北之马肺山一带,这里距离明朝边境 100 多千米。 哈木巴都尔台吉部。 该部驻牧于山西偏头关西 哈木巴都尔台吉部 哈木巴都尔台吉是辛爱黄台吉的第四子, 北边外擦哈把剌哈素一带,这里距离明朝边境 130 千米左右。 茂明安(又作毛明暗) 茂明安(又作毛明暗)部。该部是扯力克台吉第三子茂明安所属之部,其驻牧地在柴 沟堡(今河北省怀安县)西北边外草垛山一带,这里距离明朝边境约 50 千米。 另外,土默特万户中还有杭锦部 杭锦部。目前还不清楚该部由谁所属及其驻牧地所在。 杭锦部 以上所列土默特万户各部已经超过十二部, 目前还难以确定十二部是由上述诸部的哪些 部构成。 17 世纪初,林丹汗统领蒙古诸部时,土默特部因内部分争激烈而趋分裂,一部分留住 大同边外丰州滩一带,一部分东迁辽东地区,故有东、西土默特之称。西土默特因以归化城 (呼和浩特)为中心,也被称为归化城土默特。1629 年,驻牧于满桃一带的东土默特之温 布楚琥尔和兀良哈的善巴(归属土默特的兀良哈忙古岱之孙)二人因惧林丹汗势力,投附了 后金皇太极。1630 年按皇太极的旨谕,率领各自的部众东迁。温布楚琥尔带领东土默特、

32

蒙古贞部,来到锦州边外,落脚于今朝阳、北票地区。蒙古贞部则落脚于今阜新地区。善巴 从征州淘金图(今河北独山北)带领 1620 户属众、东迁到今义县、北镇边外驻牧。 后金天聪六年(1632 年) ,皇太极调清兵及东部蒙古四子部落、乌喇特部落、茂明安部 落,征讨宣化、大同边外林丹汗部、西土默特部,该二部战败降清。1635 年,奉皇太极之 命,诏编善巴、温布楚琥尔的部众为佐领,设土默特部扎萨克。授温布楚琥尔为土默特右翼 扎萨克,善巴为土默特左翼扎萨克。崇德元年(1636 年)将西土默特部编为左、右翼二旗, 设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等官以统辖旗众。该二旗不设札萨克,也称归化城土默特,直 到民国。 土默特部蒙古族在乌盟地区主要分布居住在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及达茂联合旗。 12、永谢布、阿苏特、喀喇沁部 、永谢布、阿苏特、 永谢布(又作永邵卜、应绍卜、应绍不) 永谢布(又作永邵卜、应绍卜、应绍不)是明代右翼蒙古三万户之一,永谢布、阿苏 特部原属达延汗的卫拉特部出身的顾实夫人所生之子: 乌巴伞扎的两个儿子锡喇台吉和阿济 台吉所有。俺答汗时代,永谢布万户的牧地在宣府边外,由永谢布、阿苏特、哈剌慎(喀剌 沁)三部组成。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永谢布至少有四万之众,住牧在大青山以北、苏尼特 草原一带。阿苏特部有二万余人,住牧在永谢布之东。永谢布、阿苏特二部归俺答六弟博弟 达喇鄂特罕台吉(Bodidara Odkhan Taiji)统领,牧地在喀剌沁西北边,离明边较远。喀喇 沁归俺答四弟老把都统领,牧地在宣府边外,紧靠明边。达延汗平定右翼叛乱后,封给了自 己的子孙们,后来锡喇台吉兄弟死,其永谢布、阿苏特二部被巴尔斯博罗特之子博弟达喇鄂 特罕台吉所吞并, 成为巴儿斯博罗特家族的领地。 右翼永谢布领主亦不剌太师和鄂尔多斯领 主满都赉阿哈剌忽为首的右翼部落, 他们在反抗达延汗的兼并战争中失利后, 被迫率残部从 河套地区向西南方向移牧,在甘(今张掖) 、凉(今武威)边外辗转数年后,最后在西海驻 牧下来。随后,右翼各部亦纷纷迁入西海。 进入西海活动的永谢布部众主要是离西海相对较近的博弟达喇鄂特罕台吉(Bodidara Odkhan Taiji )的子孙们,比较著名的首领有永邵卜大成台吉、瓦剌他卜囊、把尔户台吉等, 积极参与了右翼移牧西海的活动,大成台吉、把尔户台吉、瓦剌他卜囊等人成为永谢布在西 海的代表。 瓦剌他卜囊是大成台吉之婿, 不是松山宾兔之婿, 他一度代表把尔户在西海活动。 西海永谢布进入西海的时间较长,势力也较强大,但因故与火落赤发生了内讧,实力大为削 弱。明朝晚期,西海永谢布主要驻牧于海西一带,后来被固始汗的子孙收编,成为和硕特的 一部分。留在右翼故地的永谢布部众被西进的林丹汗击溃,在埃布哈战役后,除了部分永谢 布人跟随西土默特向河套逃窜外,还有大量的永谢布人越过瀚海,逃到了漠北地区,另一部 分人辗转进入西藏,最终为绰克图台吉之子阿尔斯兰所灭。 《蒙古源流》一书记载:达延汗 死后,其孙“巴雅思哈刺(勒)占据永谢布之七鄂托克喀喇沁而居”,且以喀喇沁为部名。后 来,永谢布人逐渐为喀喇沁人所融合,以致永谢布之名在历史上不复存在。 阿苏特,是蒙古化了的伊朗人,起源于高加索,最早游牧于里海以北,随着蒙古大军西 阿苏特 征被带回东亚, 成为蒙古军团的一支近卫部队, 元武宗时成为侍卫亲军。 北元时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曾被卫拉特亦不拉统率,达延汗驱逐亦不喇后,该部活动区域在张家口以北,隶属永 谢布。另一部游牧于克鲁伦河、呼伦湖一带,与科尔沁关系密切。十五世纪 20 年代,该部 随奎蒙克塔斯哈喇入居嫩江。林丹汗西征后,在 1628 年秋天的埃不哈河战役中,永邵卜、 阿苏特等部大吃败仗,其部落溃散。阿苏特部在越兴安岭奔喀喇沁的途中,被阿巴噶部落劫 夺,部首火落赤七个儿子中有五人阵亡。劫后余生的二台吉虽然到了他们的塔布囊属部,但 是已经无力管辖其属部,所以归附了满洲。后来也有其他阿苏特部人陆续来归,和喀喇沁、 土默特等部来归之人一道,被编入八旗满洲,阿苏特人分别被编入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 和正蓝旗。

33

喀喇沁,蒙古语为守卫者之意。喀喇沁部非黄金家族,是达延汗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后 喀喇沁 裔、 孛儿只斤氏诸诺颜与成吉思汗名将者勒蔑后裔花当子孙、 兀良哈氏诸塔布囊统治下的兀 鲁思。喀喇沁王的远祖是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篾,属乌梁海氏。乌梁海氏,是近代蒙古民族 的著名大姓,同时也是蒙古族历史中的一个古老悠久的氏族称号。 《蒙古秘史》中记载:扎 儿赤兀歹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曾为一代挚友,所以当成吉思汗忙于统一蒙古各部的时 候, 扎儿赤兀歹便将自己的两个儿子者勒篾和速不台送到成吉思汗那里, 做了成吉思汗的“伴 当”。当成吉思汗成就一代伟业时,者勒篾兄弟二人成为了成吉思汗麾下的佐命功臣。者勒 篾,也译为“济拉玛”,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曾三次救过成吉思汗性命,特赐他九次犯 罪而不罚,被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后来,成吉思汗又将女儿花茵公主嫁于者勒篾之子吉伯 格,享有“塔布囊”的称号(驸马) 。 喀喇沁万户是原永谢布万户、兀良哈万户和满官真——土默特万户等蒙古三万户部分 成员的联合体,喀喇沁部分封给达延汗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第四子巴雅斯哈勒汗。后来, 巴尔斯博罗特季子博汕迪达喇占有了永谢布和阿苏特。 结果, 在永谢布万户的废墟上诞生了 巴尔斯博罗后裔统治下喀喇沁万户。16 世纪 40 年代中期以后,左翼蒙古诸部南下,瓜分了 兀良哈三卫,导致了兀良哈万户的瓦解。察哈尔人控制了北部朵颜兀良哈,使其成为自己的 附庸,南部兀良哈归附了蒙古右翼万户。这不仅使朵颜兀良哈南北分裂,而且导致了喀喇沁 万户的向东发展,在客观上壮大了喀喇沁万户。达延汗孙俺答汗率土默特部驻牧丰州滩,学 习中原农耕方式,发展定居农耕,以摆脱单一游牧造成的衣食困难。他的长子僧格的封地在 土默特部的东部。 僧格在东边的鄂托克由他的儿子赶兔及其弟弟们继承, 最终形成为东土默 特部,他的部族离开土默特万户,归属喀喇沁万户,成为喀喇沁万户的一个成员,使喀喇沁 万户成为继俺答汗土默特部以后首屈一指的右翼蒙古大部落集团。 林丹汗在位时期控制了蒙古各部,对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进行讨伐,击败喀喇沁部, 喀喇沁余部东迁至乌梁海三卫地。 喀喇沁部也被迫参与了蒙古与后金的战争。 至皇太极即位 后蒙古诸部纷纷瓦解,皇太极曾数次遣人策动喀喇沁部归顺后金,皇太极与喀喇沁通使,进 兵察哈尔杀掠了多罗特部。于是,林丹汗兴师进抵喀喇沁部所在地,以武力裹走了喀喇沁苏 布地塔布囊及其弟万丹伟征所属户口牧产。 喀喇沁拉斯喀布汗与土默特、 鄂尔多斯、 阿苏特、 永谢布的部分台吉联合,攻打了驻守赵城(在呼和浩特城一带)的林丹汗的一支军队。1628 年七月, 喀喇沁部首领兀良哈朵颜卫首领苏布地等害怕遭到林丹汗的报复, 遂率喀喇沁部投 靠了后金皇太极,行青牛白马之誓。皇太极出兵相助苏布地,在西拉沐沦河边,突袭林丹汗 营地,林败走青海,皇太极诏封苏布地仍驻喀喇沁故地,赐号为都固棱。苏布地归附后金之 后,为满清入主中原攻锦州、破长城立下汗马功劳,后病死,其子固鲁思奇布继任喀喇沁部 首领。皇太极于后金天聪八年,皇太极颁旨划分喀喇沁游牧地,天聪九年(1635)诏编喀喇 沁部为左、右二旗,以固鲁思奇布掌右翼旗(今喀旗) ,并授扎萨克衔,编 95 佐领,治所在 锡伯河北岸龙山。 也是清朝开始喀喇沁旗的第一任首领。 其叔色楞掌管左翼旗 (今辽宁喀左) 。 喀喇沁右翼王旗历经十二代、十四袭。康熙时,喀喇沁部从征准噶尔部,后增设一旗,合为 三旗。 宁城县过去叫“喀喇沁中旗”, 所辖地域曾包括河北省平泉县, 那里现在依然有蒙古族村 落和说蒙语的人。喀喇沁左旗,所辖地域为今天辽宁的喀左、凌源、建昌三县。原喀喇沁右 旗即喀喇沁右翼王旗,现在的赤峰市辖区。 13、巴尔虎部 、 “巴尔虎”一词,是一个以游牧地区名称而得名的部族名称。巴尔虎蒙古部是蒙古族中一 个著名的部族名和地名,曾用来泛指两个地区:一是指贝加尔湖以东的“巴儿古真河”(今俄 罗斯境巴尔古津河)一带;二是指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地区。 巴尔虎得名于其先祖巴

34

尔虎代巴特尔。“巴尔虎”的含义为:“居住在富有的江边平川的人们。”按蒙古人以山河湖泉 及游牧驻地名称命族名的习惯,他们使被称为“巴尔虎”了。巴尔虎的图腾崇拜为天鹅,其始 祖母为天鹅变成的少女。一说其首领称之为“巴尔虎(古代一种毛长、动作快捷的野狗的名 称而来,意思是杰出、英勇)”,后成了部族名称。 到公元 4 世纪,巴尔虎蒙古主要居住于斡难河, 土拉河以北、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当 时,巴尔虎已形成了富裕、 强盛的部族。5 世纪,归属于柔然汗国。6 世纪,归属于突厥汗 国。7 世纪,归属于薛延陀汗国(628—648 年 ) ,于兴安岭西侧,斡尔浑河、土拉河、贝加 尔湖一带游牧。薛延陀汗国灭亡后,多数的巴尔虎游牧于克鲁伦河下游,呼伦湖、贝尔湖一 带。当时巴尔虎有 6 万户、一万军队。8 世纪初,巴尔虎人迁徙到贝加尔湖原地,与其他部 落融合形成了“巴尔虎联盟”。“巴尔虎联盟”内有巴尔虎、布里亚特、豁里、秃麻惕 、脱斡 列思、古儿列兀惕、塔儿忽惕 、布刺合臣、客列木臣等部落,由于巴尔虎等生活在蒙古草 原北部的森林中,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因亦尔坚”,意为“林木中百姓”。10 世纪,巴尔 虎的首领叫做“巴儿忽台蔑儿干”, 传说巴儿忽巴特尔与斡亦拉惕部的巫女阿绍亦干生有布里 亚台和豁里台两个儿子。 布里亚台的后裔组成了布里亚特氏族, 他们分布贝加尔湖的北部和 鲁古、朱勒格河流域,靠渔猎为生。豁里台有十一个儿子,其后裔组成了十一个豁里氏族, 他们与秃麻惕部落联合,居住于昂可拉河、贝加尔湖、巴尔忽真·脱合木等地区。巴尔虎的 一部分与豁儿拉思部融合,迁居于布儿罕合拉敦山,组成了豁里拉儿氏族。豁里拉儿氏族的 首领叫做“豁里拉儿台篾儿干”。 豁里拉儿台篾儿干取了巴尔忽台篾儿干的女儿巴儿忽真卦为 妻,巴儿忽真卦生了女儿,取名为“阿兰卦”。阿兰卦嫁于朵奔篾儿干后养育了五个儿子,于 是流传了“阿兰卦哈敦折箭教子”的故事。巴尔虎的阿兰卦哈敦是成吉思汗的十二世祖母。 1207 年,巴尔虎归附蒙古帝国。巴尔虎蒙古人随着不断迁徒,在东、西蒙古两大集团 内均有巴尔虎人。北元前期,巴尔虎除在传统牧地贝加尔湖至呼伦贝尔一带游牧外,有时还 随从属的封建领主参与更远的大游牧。 如从呼伦贝尔至呼和浩特一带往返游牧, 从内蒙古西 部至青海一带往返游牧等。巴尔虎人随右翼蒙古迁居青海,在青海草原活跃了几十年,直接 参与了当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最后,在各种势力的交叉影响中,右翼蒙古的势力迅速衰 落,巴尔虎人在青海的活动便终止了,除少数一部分融入留在青海的蒙古人中外,大部分成 为漠北喀尔喀及漠西卫拉特的属部。少数返回内蒙古的,大多数融入察哈尔蒙古族中。达延 汗统一蒙古各部落时, 巴尔虎人主要从属于永谢布万户及土默特万户, 此外还有一部分巴尔 虎人继续在贝加尔湖一带游牧,1666—1689 年这些巴尔虎人一部分归附清朝;另一部分归 入沙皇俄国;还有一部分投奔了喀尔喀。 清初,巴尔虎作为喀尔喀蒙古的属部,分属喀尔喀车臣部和土谢图汗部,分散到贝加尔 湖的东部和南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 ,因噶尔丹之乱,巴尔虎人亦各随所部领主南 迁内蒙古。在此期间,部分巴尔虎人在辗转中与原领主脱离,或因其他原因被清政府编入八 旗。巴尔虎人被编入八旗后,先后被派往盛京、吉林、齐齐哈尔、墨尔根、布特哈、察哈尔 等地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广大地区。 没有被编入八旗的巴尔虎人, 待噶尔丹之乱平息 后,又随喀尔喀原领主返回漠北,成为喀尔喀蒙古(今蒙古)诸部的属部。1732 年,清政 府为了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将包括索伦(今鄂温克) 、达斡尔、鄂伦春族和巴尔虎蒙 古族士兵及家属 3796 人迁驻呼伦贝尔牧区,以防俄人侵扰。其中 275 名巴尔虎蒙古人便驻 牧在今陈巴尔虎旗境内。1734 年,清政府又将在喀尔蒙古车臣汗部自愿加入八旗的 2400 多 名巴尔虎蒙古人迁驻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湖两岸即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境内。 为区别这两部 分巴尔虎蒙古人,便称 1732 年从布特哈地区迁来的为“陈巴尔虎”,即“先来的的巴尔虎蒙古 人”之意; 1743 年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迁来的则相对被称为“新巴尔虎”, 即“新来的巴尔虎 蒙古人”之意。新巴尔虎蒙古人居住在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据考证,加入八旗的 巴尔虎旗人的后代大都融合到满族中去了。自 1734 年新巴尔虎大规模移入呼伦贝尔后,巴

35

尔虎已成为呼伦贝尔的主要居民。巴尔虎定居呼伦贝尔后,其宗教信仰、姓氏演变、文化教 育、人口数量、经济结构、风俗习惯等也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 巴尔虎蒙古族现在主要居住在呼伦贝尔的巴尔虎三旗, 即新巴尔虎左旗、 新巴尔虎右旗和陈 巴尔虎旗。另外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及赤峰市等地均有分布。 在俄罗斯及蒙古国境内(蒙古国中央省,东方省) ,也有部分巴尔虎人聚居。 14、兀良哈—乌梁海蒙古 、兀良哈— 兀良哈,史书亦称乌力杨海,兀良孩,乌良海,兀良罕,乌梁海等。音译字样虽不相同, 其实内容相同,都是对乌梁海一词的译写。 史料记载乌梁海曾是一个森林部落,据波斯人拉希德的《史集》云:“兀良哈人原来栖 居于巴尔古真滩的森林百姓,后来徒至不而罕哈刺敦”。学者分析认为,“乌力扬海”,是蒙 古语“乌瑞”、“杭盖”一词的变音形式。“乌瑞”意为高原,“杭盖”意为山林,乌力扬海部即高 原山林部落。根据《蒙古秘史》等历史记载看,兀良哈部落约在 9 世纪已经徒居于不而罕哈 刺敦、斡难河、克鲁伦河流域一带,成为迭儿勒斤蒙古之列,已经不是森林百姓了。 兀良哈分大禁地兀良哈和朵颜山兀良哈两部分。成吉思汗将兵民属众,分给他的儿子、 侄儿、 弟弟和母亲的时候, 把大兴安岭以东的部分地区分封给其幼弟帖木哥斡赤斤和侄儿额 勒只带二人,作为他们的兀鲁思。其中分给三弟之子额勒只各台(成吉思汗近卫将士)三千 人,该三千人中多数是兀良哈人,还有少数乃蛮和塔塔尔人。做为成吉思汗分给额勒只各台 的兵士——兀良哈人, 来到蒙古东方的朵颜山一带驻牧, 形成朵颜兀良哈。 成吉思汗逝世后, 右翼军千户长兀良哈之敖塔赤带领其千户属众驻牧于成吉思汗之大禁地, 以守卫成陵为之生 计,是为大禁地兀良哈。他们的后代,在北元达延汗时期成为左翼三万户之一——兀良哈万 户。 1524 年伊始,由于兀良哈万户的突畦诺颜、格儿博罗特丞相的反叛,北元卜赤汗废兀 良哈万户建制,并在 1524、1531、1538 年先后讨伐三次。最后一次,对兀良哈实行残酷镇 压,兀良哈部一部分被杀掉,一部分被俘做了奴隶,一部分残余向西北逃窜,潜入唐努山和 阿尔泰山。蒙古北元达来逊汗(1548—1557 年)为躲避右翼俺答汗的威胁,向东迁徙到兀 良哈三卫驻牧地区,吞并了福余、泰宁二卫。朵颜卫与喀喇沁交往密切的那一部分就归了喀 喇沁; 与土默特交往密切的那一部分就归了土默特; 与察哈尔交往密切的那一部分就归了察 哈尔。17 世纪末,他们中的一部分徒至合木吉克地方栖居。如今的唐努兀良哈、阿尔泰兀 (兀良哈) 良哈、 合木吉克兀良哈就是原来的兀良哈万户的后裔。 参见第三节之 7—乌梁海人 林丹汗败走青海后,归属喀喇沁的兀良哈人栖居于喀喇沁左、右翼境内。蒙古贞部则 落脚于今阜新地区。归属土默特的兀良哈忙古岱之孙善巴从征州淘金图(今河北独山北)带 领 1620 户属众、东迁到今义县、北镇边外驻牧(主要是兀良哈人) 。1635 年,奉皇太极之 命,设土默特部扎萨克,善巴为土默特左翼扎萨克。蒙古贞部和善巴部众兀良哈人所在地区 设土默特左扎萨克, 因为善巴祖父忙古岱时期兀良哈已经归属于土默特部, 而蒙古贞部更是 很早就含于土默特之中。 土默特左翼旗自 1637 年到 1949 年的三百一十三年中, 兀良哈氏人 善巴的后裔继任多罗贝勒,沿袭十五代。蒙古贞地区的兀良哈氏(塔布囊)人如今约有五千 多人,他们仍保持相互不联姻的习俗。 15、依克明安 、 是依克明安旗的创始人巴桑与阿卜达什的姓。 依克明安部原隶属额鲁特部, 准噶尔战争 期间,1754 年(乾隆十九年) ,依克明安台吉阿卜达什率众归服清朝,授扎萨克一等台吉。 1755 年(乾隆二十年)巴桑率众降,被封为辅国公。1757 年(清乾隆二十二年) ,清廷命阿 卜达什、巴桑所部徙于黑龙江通肯河与乌裕尔河流域游牧。巴桑率部北徙期间,黑龙江将军

36

派员做响导,途经科布多、呼伦贝尔,驻牧于乌裕尔河畔大泉子、小泉子一带,编为一旗, 定名依克明安旗,始建依克明安公旗,隶黑龙江将军节制。时分依和、鄂吉格斯、特楞古德、 杜尔布德四部约 90 余户 300 余人。清招垦开荒实施后,1906 年(光绪三十二年)在其辖境 设拜泉县,旗县分治。1923 年在其辖境置依安设治局,1929 年改为县,又于富裕置富裕设 治局。东北沦陷时期,1935 年依克明安旗札萨克公署改为依克明安旗公署,隶黑龙江省。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 年依克明安旗建制撤销,所属辖地划归富裕县,至今。 16、布里亚特 、 布里亚特元代称不里牙惕, 布里亚特蒙古人从种族上是厄鲁特蒙古人近支, 原游牧于外 贝加尔地区,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地区。1631 年,俄人到达叶尼塞河支 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与布里亚特人发生冲突。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布里亚特人被完全 压服,才臣服于俄国。但其中一部分反抗俄人到底,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另外一部分,当 清军在黑龙江以西打败俄人时投向中国,被赐名巴尔虎人,编入八旗,并安置在呼伦贝尔地 区。 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白匪阿塔曼、高尔察克、谢苗诺夫等残部被苏俄红军击败,退到布里 亚特地区顽抗。他们到处抢劫役马和财产,绑架适龄男子当兵,闹得民不聊生,布里亚特蒙 古人居住的草原变成了战场。1918 年初,布里亚特蒙古人陆续迁入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翼 旗境内。1922 年,经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批准,160 余户 700 余人迁入今鄂温克旗锡尼河地 区建立布里亚特旗,辖 4 个苏木,一直居住至今。现在,布里亚特蒙古人有 6000 余人。

二、漠北蒙古外喀尔喀诸部——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赛音诺颜汗 漠北蒙古外喀尔喀诸部——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 ——土谢图汗 清代大漠以北蒙古地区为外扎萨克蒙古。以地域划分,大体上包括今蒙古国、中国新疆 天山以北、内蒙古阿拉善和额济纳、青海省部分。漠北蒙古族诸部称喀尔喀蒙古。喀尔喀又 作哈尔哈,是蒙古语 Halha 的对音,指蒙古高原北部,以别于高原南部的内蒙古。喀尔喀东 临黑龙江将军辖境,西至阿尔泰山接新疆,南至瀚海与漠南蒙古相连,北与俄罗斯接壤。该 地区蒙古部族众多,嘉庆间有盟四,旗八十六,即有成吉思汗后裔的黄金家族,也有蒙古古 老的部族。 15 世纪末叶,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喀尔喀 万户属左翼, 以喀尔喀河为内外界共内外共十二部。 将喀尔喀万户分封予阿尔楚博罗特和幼 子格埒森札·札赉尔珲二子成两部。阿尔楚博罗特领内五鄂托克喀尔喀地区,形成漠南内五 鄂托克喀尔喀集团。巴图孟克死后,内五部逐渐南徙,清初编旗,属内札萨克;格呼森扎留 居故地, 仍号所部为喀尔喀, “析众万余为七旗”, 授子七人分领, 格埒森札领外喀尔喀地区, 将其所属领地全部分封给 7 个儿子,称外七鄂托克喀尔喀,后称“喀尔喀多伦和硕”(即喀尔 喀七旗) ,分为东、西、中三路,以三汗掌之。辖地逐渐扩大,据有漠北地区(即外蒙古) , 东接呼伦贝尔,西至阿尔泰山,南临大漠,北与俄罗斯接壤。他的曾孙硕垒乌巴什洪台吉在 大约 1609 年占领原卫拉特国的中心地,即吉儿吉思湖和乌布萨泊地区,他把卫拉特人从此 地赶到黑额尔齐斯河和塔尔巴哈台(1620 年,1623 年) ,自称阿勒坦汗,建阿勒坦汗国,该 汗国一直延续到大约 1690 年。 17世纪初喀尔喀为东、西、中三路,原以三汗掌之: 阿勒坦的堂兄弟费瑚尔汗,居阿勒坦汗之东(右翼) ,在乌里雅苏台以西,他的儿子素 巴第取札萨克图汗 札萨克图汗号,并用该名来称呼这一汗国。 札萨克图汗 格呼森札其第三子诺诺和伟征诺颜,有子二,长子阿巴泰,号鄂齐赖赛音汗为中路土谢

37

图汗祖。阿巴台子墨尔根汗死后,其子衮布多尔济即位,称为土谢图汗 土谢图汗,他们的汗国以鄂尔 土谢图汗 浑河为界,与赛音诺颜汗国分界,包括土拉河流域,即被称为库伦(乌兰巴托)的地区。 格呼森札的曾孙,左翼阿敏都喇勒孙也名叫硕垒,驻在克鲁伦河畔,他称车臣汗 车臣汗,并将 车臣汗 该名给予了喀尔喀人的这个汗国。 格呼森札的孙子图蒙肯在鄂尔浑河源、 翁金河上游和色楞格河畔建赛音诺颜汗 赛音诺颜汗国。 按家 赛音诺颜汗 族顺序的排列,赛音诺颜家族应该是土谢图汗国的藩属,直到 1724 年该家族才摆脱土谢图 汗国,获得独立平等的地位。 清朝入关以前,喀尔喀蒙古的三大封建主——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和清朝政 府建立了联系。天聪九年(1635)致书与后金通好;崇德三年(1638) ,喀尔喀三部“遣使来 朝”,以后,每年各贡“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顺治十二年(1655) ,清朝赐盟宗 人府,并在喀尔喀设八札萨克,分左右翼,从而使喀尔喀蒙古与清朝中央政府的政治联系更 加密切,土谢图汗衮布子察珲多尔济、车臣汗硕垒子巴布,札萨克图汗诺尔布及赛音诺颜部 长丹津喇嘛“各赍表遣子弟来朝”。此后,喀尔喀三部之间发生纷争,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乘 机插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向喀尔喀大举进攻。土谢图汗等猝不及防,拒战失利。沙 俄趁喀尔喀战败,向其上层人物威逼利诱,要他们投降俄国以寻求保护。经哲布尊丹巴呼图 克图倡议,喀尔喀七部蒙古举旗投清举旗南迁,投奔清朝,被安置在喀伦边内。三十年,康 熙帝与内外蒙古各部首领于多伦诺尔会盟 (见多伦会盟) 宣布保留喀尔喀三部首领的汗号, , 废其封建王公的济农、诺颜旧号;按满洲贵族的封号,各赐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 国公、辅国公的爵位。其行政体制也和内蒙古一样,实行札萨克制,加强和巩固了清廷对喀 尔喀各部的管辖。 三十六年, 噶尔丹败亡, 喀尔喀蒙古诸部回归旧牧地。 这时喀尔喀分三部: 土谢图汗部称中路,车臣汗部称东路,扎萨克图汗部称西路。雍正十年(1732) ,喀尔喀亲 王额驸策棱在额尔德尼昭(即光显寺,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前杭爱省巴彦温都尔西北)大胜 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清廷以其“劳绩懋著”,从土谢图汗部分出二十一旗隶属于额驸策 棱的赛音诺颜部,从此赛音诺颜部始为大札萨克,与三汗部并列为喀尔喀四部。 宣统三年(1911) ,以第八世哲布尊丹巴为首的蒙古王公和上层喇嘛,在沙俄策动下宣 布“独立”,驱逐清政府驻库伦办事大臣,私自与沙俄签订非法的《俄蒙协约》 (即《库伦条 约》。1915 年(民国四年)中俄蒙《恰克图协约》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 ) 认中国宗主权;中国、俄国承认外蒙古自治。1919 年外蒙古放弃“自治”,哲布尊丹巴接受 中央政府册封。直到 1924 年 5 月《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仍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 一部分,中国享有领土主权。同年 11 月,始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 年 1 月,当时的中 国政府承认其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现代蒙古共和国蒙古民族主要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喀尔喀人(占 78.8%) ,以及杜尔伯 特(占 2.7%) 、巴雅特(占 1.9%) 、布里亚特(占 1.7% ) 、达里岗嘎(占 1.4%) 、扎哈沁(占 1.1%) 、乌梁海(占 1%,蒙古、突厥人中均有该 部落) 、达尔哈特(占 0.7%) 、土尔扈特(占 0.5%) 、厄鲁特(占 0.4%) 、明阿特(占 0.2% ) 、巴尔虎(占 0.1% )等部族和少数内蒙古 人(察哈尔、乌珠穆沁等)构成。蒙古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突厥系的哈萨克人(占 5.9%) 、 霍屯人(占 0.2%) 、查唐人、图瓦人和少数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和华人。 喀尔喀人是蒙古国部族中最大的一支, 蒙古人民革命前归属喀尔喀四盟各旗领地, 现在 是蒙古 15 个省的主要人口,主要居住于蒙古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据 1989 年的调查,有 160 万人口,约占蒙古国蒙古族人口的 79%。喀尔喀人在经济、文化方面较其他部族发达, 保留有较多的民族特点,是蒙古国的主要部族。 杜尔伯特、巴雅特、厄鲁特、乌梁海、土尔扈特、扎哈沁、明阿特等部族属于历史上的 卫拉特部,他们自古生活在贝加尔湖、色楞格河下游、唐努萨彦岭、叶尼塞河、额尔齐斯河 上游及阿尔泰丛林中。居住在蒙古国的这些部族,是 17 世 纪末、18 世纪初清朝征服卫拉

38

特部时移居到蒙古地区的,这些部族现今大多生活在蒙古国西部省份,他们在语言、服饰、 风俗习惯上与喀尔喀人有一定区别,从事农业和手工业者居多。杜尔伯特人长期与霍屯人、 巴雅特人杂居生活,在各方面对他们有很大影响。而厄鲁特人与扎哈沁、土尔扈特人长期杂 居,从而彼此吸收各自的文化,其方言和风俗较为接近。 蒙古国的布里亚特人主要分布在蒙古国北部和东北部,即东方、肯特、色楞格、库苏古 尔等省的十几个县。由于历史、地缘和人文环境的原因,蒙古国的布里亚特人受俄罗斯文化 和语 言影响较多。 巴尔虎人在语言、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分布地域上与布里亚特人较为接近。 达里岗嘎人主要分布在蒙古国南部苏赫巴托省的 6 个县。该部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 与喀尔喀人区别不大。 三、漠西蒙古 漠西蒙古泛指元代为窝阔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所控制的大部分地域, 包括天山南坡诸城, 今新疆吐鲁番、罗卜泊,西及阿母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额尔齐斯河、南越兴都库什山, 包括阿尔泰至河中地区(河中地区特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大片地区) 、中国境内的的新 疆、甘青地区。 这一地区的蒙古部族在元时称斡亦剌、“外

剌”、“外剌歹”,明称瓦剌,清称厄鲁特、额 鲁特或卫拉特,皆系蒙古语 oirad 或 oyirate 之异译及音转。国外学者又往往沿袭突厥语族习 惯,称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卫拉特人最早居于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 为生。十三世纪初归附成吉思汗,改营畜牧。其“始视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七传至阿 克萨噶勒泰”( 《清史稿》藩部王) 。在明末清初形成四部,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辉 特部。四部之间虽“分牧而居”“部自为长”,却“以伊犁为会宗地”,结成松散的部落联盟,设 有盟主,以调节四大部落之间的纠纷。准噶尔部又名绰罗斯部,因该部和杜尔伯特部的首领 同姓绰罗斯而得之,初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河流域 为中心。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沿岸。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西 徙后,辉特部居之。和硕特部游牧于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 关于卫拉特四部蒙古的起源,据专家考证为贝加尔湖、库苏泊及叶尼塞河上游的“林木 百姓”蒙古部落。 12 世纪末,在贝加尔湖、库苏泊及叶尼塞河上游的八河流域,分布着有相同血缘关系 的巴尔虎特、布里牙特、斡亦剌特(卫拉特) 、忽里、图马特等部。这些部落倚林傍水,打 猎捕鱼,互不相属,统称为“林木中百姓”。“林木中百姓”的强部斡亦剌特(Oira 或 oirai)是 蒙古语,它最早的含义比较普遍的解释有两种:一种含有蒙古语“卫拉”(Oira)即“近亲”“邻 亲”的意思,有“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的含义( 《元朝秘史》卷十) ;一种含有“林中 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 《亚细亚历史字典》卷二) 。他们曾经过着林中采集渔猎的生 活,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园亦儿坚”( 《元末译文证补》四) 。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 在其部长忽都合毕齐的率领下,参加了扎木合的军事联盟,后又随扎木合与乃蛮(奈曼)部 结成联盟,与成吉思汗作战,几经败北,逃归八河流域的锡什锡德河。1207 年,成吉思汗 派其长子术赤出征“林木中百姓”诸部。斡亦剌特部长忽都合毕齐率先归顺了术赤。在他的有 力协助下, 术赤较为顺利地征服了林木中百姓诸部。 因此成吉思汗对忽都合毕齐及其家族备 加赏赐,封官联姻,关系极为密切。成吉思汗将女儿其其格(汉书曾写为"扯扯干")嫁给了 忽都合毕齐之子脱烈勒赤。其其格生有两女,一为伊勒赤赫米司哈敦,嫁给了托雷之子阿里 布哥。另一为兀鲁忽乃哈敦,嫁给察合台的孙子合剌旭烈兀。此外,忽都合毕齐之女斡兀立 -海米司,则嫁给了托雷长子蒙哥汗(拉施特《史集》第 1 卷) ,从此斡亦剌特部就成为“黄 金家族”的世袭姻亲和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39

斡亦剌特人, 不但参加了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军事行动, 而且忽必烈汗和旭烈兀汗所率 领的军队中均有斡亦剌特部人。 阿里布哥保卫其汗位时, 他所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自然也是 斡亦剌特人。阿里布哥被迫受制于忽必烈不久,窝阔台汗的孙子海都王联合察合台之孙,雄 踞西北,与忽必烈汗对抗多年。阿里布哥的长子玉布忽尔也追随海都多年。他手下也有不少 斡亦剌特部人。 关于四部卫拉特蒙古的演变,在卫拉特部众中广泛流传着“都尔本·卫拉特”的民间传说: 传说卫拉特是由四个部落组成的,是由原来的几个系统发展而来的。 (1)旧卫拉特系,成员有辉特、巴图特、秃马惕。 《萨拉图吉》 (黄册)说:“辉特的首 领们是依纳勒赤和脱劣勒赤(忽都合别乞的两个儿子)的后裔”。传说巴图特和辉特同祖。 (2)巴尔古特系统:巴尔虎、布里亚特。 (3)杜尔伯特和准噶尔。 《西域同文志》等书认为,杜尔伯特和准噶尔部同姓绰罗斯, 皆元臣孛罕和脱欢之子孙,由孛罕六传至也先,有子二,长子博罗纳哈勒,即为杜尔伯特之 祖。次子额斯墨特达尔汉诺颜,为准噶尔之祖。 (4)三卫(明洪武二十二年所设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系的和硕特。据记载,是 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子孙,始祖为阿克萨噶勒泰诺颜,是十五世纪中叶,从大兴安岭东 “三卫”来归瓦刺,脱欢、也先的乌济叶特人,遂称和硕特。由于是成吉思汗的直系血统,在 准噶尔部未强盛前,称雄与四卫拉特之首。 (5)克烈系,有土尔扈特。据说,土尔扈特是元臣翁罕后裔,并有翁罕即王罕之说。 自翁罕十传至和鄂尔勒克:是为土尔扈特之祖。 据说,辉特、巴图特、巴尔虎是原来较早的旧卫拉特系部落。由于内讧、战乱和内部力 量消长,至明末清初,只剩下和硕特、土尔扈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及附牧于它的辉特部。 有的传说在四卫拉特中还包括特列古特、布里亚特、柯尔克孜等多族成分。 上述四部卫拉特的传说,至少向人们证实了斡亦刺惕在发展形成为 16 世纪的四部卫拉 特的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融合了诸多蒙古和突厥系部众。17 世纪时,这四部又越 出天山山麓而四方迁徙。18 世纪后期,又有五部、七部的分化。我们若想准确地整理描述 这个演变过程,是较困难的。但可以根据有关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卫拉特的发展过 程:自成吉思汗将居住在八河流域的斡亦刺惕领地,最初作为术赤的封地,将斡亦剌惕部众 分为四个千户。这是四卫拉特名称的起源,这个四千户,即早期四卫拉特,从十三世纪成吉 思汗及其继承者们的对外战争开始, 经过阿里不哥、 海都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北元时期的长期 内讧而发生多次演变才组成了联盟。这个联盟经历了大四卫拉特、卫拉特汗国、小四卫拉特 等三个

蒙古王族历史(蒙古部族历史及分布)(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