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一谦

观察者网(guanchacn)授权本公众号转载

伪装者明楼的真实身份原型(伪装者明楼有原型)(1)

电视剧《伪装者》剧照

“红色特工”打入中统和日军内部

在间谍圈里,双重间谍乃至三重间谍都颇为常见,但同时为五家客户做事的间谍恐怕在这个世界上属于独一份了。这位名叫袁殊的“红色特工”除了是我党情报系统的工作人员之外,还同时有着中统、军统、侵华日军以及青红帮的五重身份。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五重间谍身份,

抗战结束时有人说他是“民族败类”,国民党甚至一度还打算在抗战结束的时候以汉奸罪名起诉袁殊。

袁殊原名袁学易,1911年4月出生在湖北蕲春一户没落的官宦人家。袁殊8岁的时候随母亲贾氏来到了上海投奔父亲袁晓岚。在上海读书的几年中,袁殊接触了各种思潮,参加了五卅运动,还改掉了自己的原名。

1927年,袁殊参加北伐军,曾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第18师政治部连指导员,还在他父亲的友人胡抱一的提携下加入了国民党,但这一关系并没有避免袁殊在“4·12”反革命政变后被清党的命运。

1929年,袁殊留学日本专攻新闻学,接触了一些进步思想,并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入中共中央特别行动科,在潘汉年领导下从事情报工作。

由于袁殊与上海市社会局长、中统特务头子吴醒亚是同乡,表哥贾伯涛还拥有黄埔一期毕业生的身份,因此袁殊接到了打入国民党特工组织的指示。

在1932年进入系统后,“朝中有人”的袁殊可谓是平步青云,成为中统的一枚红人。后来他在吴醒亚介绍下,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通讯社之一——新声通讯社的记者。

在新闻学学术领域,袁殊颇有建树。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报告文学”概念的人,还在中国新闻学史上留下好多“第一”的纪录,而且袁殊善于交际,期间他团结了一批新闻工作者为中共的事业工作,还认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成功打入日方情报机构。

正由于他拥有这一渠道,袁殊的涉日消息又快又准,连吴醒亚对他都刮目相看。过了一段时间,岩井便开始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际费”,这样,他又成了日方的情报人员,这自然得到了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的批准。

但在1935年,袁殊暴露了自己中共党员的身份,被军统特务逮捕。在审讯中,袁殊除供出自己参加“中统”的内情外,几乎什么都没交代。

考虑到吴醒亚的面子以及日本方面的反应,袁殊很快就被释放了,随后他再次赴日留学,继续为日本外务省工作。

成为“五重间谍”

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袁殊于1937年春回国,同时为中统吴醒亚以及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特务机关“岩井公馆”工作。

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份并开拓情报来源,袁殊于1937年4月加入了青红帮,成为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通”字辈师兄弟。

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前,潘汉年重新回到上海,此时袁殊主动找到了他,认真汇报了自己近几年的经历,同时将一份从日本带回的军用地图作为情报资料交给潘汉年,表示愿意继续为中国共产党工作。自此直到1946年去解放区,袁殊在潘汉年的领导下成功地打了一场场出色的情报战。

抗战爆发后,戴笠一时找不到熟悉日本问题、又与日方颇有联系的人,杜月笙提醒他,有一个叫袁殊的日本留学生与日本领事馆副领事岩井英一关系不错。

戴笠听了很高兴,于是亲自登门拜访。袁殊感到事关重大,立即去请示潘汉年。潘汉年沉吟了一会,说:“这是件好事,机会难得,你千万不可错失良机,答应戴笠的一切要求。”

就这样,袁殊获得了军统的身份——上海区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后来他还出面组织了“兴亚建国同盟”,俨然成为了一个汉奸小头目。这样,袁殊有了共产党、国民党中统、军统、日本和青红帮的五方背景,成了“五面间谍”。

为中共提供大量珍贵情报

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袁殊深入日军阵地侦察,把这些军事情报统统提供给了潘汉年,部分情报也在经过选择之后交给了戴笠。

而在上海沦为孤岛后,袁殊奉潘汉年之命(表面则是戴笠之命)留了下来,成立了秘密行动小组,专门惩办侵略者与枪杀臭名昭著的汉奸,率领军统特工成功炸毁日本在虹口的海军军火仓库。

此后,袁殊通过各种关系,大量获取日本情报。自然,他先向潘汉年汇报,然后,有选择地向国民党方面汇报——毕竟是国共合作时期,有共同的民族利益。

另一方面,袁殊打着“岩井公馆”的招牌,利用岩井英一的钱为党组织设立电台、提供活动经费,“岩井公馆”几乎成为了中共的情报工作据点。

后来,袁殊又担任了一系列伪职,如清乡政治工作团团长、江苏省教育厅长、清乡专员以及伪保安司令等等。这一时期,袁殊的情报工作日益老辣。与对待国民党一样,袁殊交给日本人的情报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都是可以通过公开途径找到、没有特别价值的情报。

而袁殊从日本人那里获得的情报包括1939年英法企图牺牲中国对日妥协的远东慕尼黑活动、1941年6月德国即将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战略动向是南进而非北进、日伪内部的人事更迭、苏南日军的兵力部署和清乡行动具体时间等等。

总而言之,袁殊获得并交给党组织的大部分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情报。

依靠着袁殊获得的战略情报,党组织建立了一系列通往根据地秘密交通路线,救援被俘的我方人士,袁殊还亲自救出鲁迅夫人许广平并掩护潘汉年、范长江、邹韬奋等进入根据地。由于袁殊的情报及时,粟裕部队迅速跳出了日伪合围的“篱笆墙”。

当时的袁殊虽然公开背着“汉奸”的骂名,但他却在隐蔽战线为抗战事业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袁殊与日伪、国民党、共产党都有联系,对此日伪、共产党、国民党等各方都知道,但袁殊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中国共产党。

虽然日伪和国民党对袁殊都不太放心,对他进行过调查,但自1937年到抗战胜利,袁殊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闪失。

抗战胜利后,得知国民党将以汉奸罪名起诉袁殊,中共将袁秘密转入根据地,并于1946年在根据地重新入党,后任华中联络部第一工委主任。

建国后袁殊被调往北京,担任中央军委联络部副处长、中央情报总署亚洲司司长等职,负责做日美动向的调研工作。1987年袁殊病逝于北京,葬于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看历史EYEONHI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