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上官艳君风光秀丽的昆明西山脚下,有一栋古色古香、文化气息深厚的宅院,这里曾是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西南联大教授周培源的旧居。7月5日,昆明周培源旧居获授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牌匾,当天同时获得授牌的还有国立西南联大旧址。

据了解,为把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作为弘扬爱国精神重要载体,并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九三学社中央于 2019年1月9日命名了第二批11个“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其中大连王卓然、李士豪纪念馆、昆明周培源旧居等纪念设施上榜。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1个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云南省有两个,分别是:西南联大旧址、昆明周培源旧居。

西南联大旧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昆明周培源旧居和西南联大旧址获授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牌匾)(1)

西南联大旧址。资料图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昆明市一二一大街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旧址内有闻一多篆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冯友兰撰碑文,详载1937年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后,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迫于形势南迁至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文、法、商、师范等学院。

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八年,大师云集,人杰辈出,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70多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更有师生投笔从戎,与民族崛起如影随行。

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为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其成就显著,有“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之美誉。

西南联大旧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昆明周培源旧居和西南联大旧址获授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牌匾)(2)

昆明周培源旧居。记者上官艳君/摄

而周培源,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 在理论物理和流体力学上有着卓越的研究成就,为全国的科教事业作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他是九三学社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为九三学社的建设、发展,为我国的物理学研究、科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世界一流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我国有名的科学家胡宁等。

1928年秋,周培源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在海森伯教授领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 1929年回国,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其时年仅27岁,并先后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6年至1937年,周培源赴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其间师从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开展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

抗战期间,周培源随西南联大南迁昆明,他抱着科学救国的志向,专门开设了与抗战有关的课程,如弹道学等,并将自己的研究重点从相对论转移到流体力学领域的湍流理论上,在西山龙门下使湍流理论实现了“鱼跃龙门”的飞跃。

西南联大旧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昆明周培源旧居和西南联大旧址获授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牌匾)(3)

昆明周培源旧居。记者上官艳君/摄

周培源旧居建于上世纪30年代,公寓建筑别致,主屋砖、石、木结构,是一幢两层三开间楼房,楼房通面宽12.4米,进深8.7米。其宽展的前廊,方型石柱以及石砌的拱型门窗,有浓厚的欧美风味。院内花木繁茂,四季花开,清静幽雅。中间房门两侧的石柱上,则书写着篆书的楹联:“中有白鸥闲似我”、“行尽青溪忽值人”,中间为“闼翠楼”。

1938年4月至1942年12月,为了躲避日机轰炸,当时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的周培源与家人在此居住。在这里,周培源抱着科学家为反战服务、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取得教学科研的丰硕成果,一家四口度过了极其清苦的岁月,这座老宅也记录了一代科学人的高尚情操。在昆明的几年时间,虽然生活极其艰苦,但经常有客人造访,梁思成、林徽因、陈岱孙、金岳霖等好朋友经常来做客,带来不少乐趣。这段岁月,还流传着“骑马上课周大将军”的佳话:因离城较远,周培源专门买了一匹马,每天骑马到学校上课。教授骑马上课,讲授现代科学,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道风景线。

西南联大旧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昆明周培源旧居和西南联大旧址获授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牌匾)(4)

因离城较远,周培源专门买了一匹马,每天骑马到学校上课。教授骑马上课,讲授现代科学,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道风景线。记者上官艳君/摄

近年来,昆明市将周培源旧居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修缮,并纳入昆明市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规划中统筹考虑。去年已完成周培源旧居布展工作,并正式对外开放。

揭牌仪式上,九三学社昆明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昆明周培源旧居揭牌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扩宽了九三学社思想教育平台,又丰富九三学社文化内涵;既缅怀先贤,又激励后辈;既宣扬了科学求真精神,又彰显了九三学社风彩,既是寻根追梦,又是文化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