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苏州河畔工业遗产如何兼具艺术与情怀)(1)

苏州河畔M50创意园的长廊天花板,霓虹灯软管在透明亚克力塑料板上勾勒出一名身着工作服的纺织女工形象,一侧是“先进”字样和奖状印花。诸如此类的灯牌悬列多块,视觉交错间,历史的纵深感若隐若现。

灯牌是“M50弄堂计划”的艺术展品之一,题为《纺织荣耀》。创作者从M50前身棉纺织厂保留的物件中提取图形元素,“向公众呈现上海纺织工业文明带来的‘本土文化新感官’美学体验”。

美学体验源于对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和转型升级,艺术展计划发起人刘毅将此描述为“公共艺术”。M50很好地保留了棉纺织厂的空间肌理,园区内部尚存有数条“厂区弄堂”,与历史的联结让“弄堂”的艺术创作时尚又复古。M50所处的滨水岸线正是苏州河岸线中比较特别的存在。如今,伴随着岸线空间建设不断提质,这项民心工程背后的用心用情,不仅在于空间品质提升,多元功能复合,更关乎对人文情怀的体悟。

22日召开的市政协重点协商办理“进一步加强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案专题座谈会上,有委员实地调研后提出,活化工业遗产不仅在于视觉层面对建筑廊架的保留,更要对历史底蕴、人文情感进行挖掘。比如,吴榕美委员建议:“上海产业工人具有行业特征、年代特质的工作生活物件要有所保留,并在工业博物馆等工业遗产建筑中有所陈列。”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苏州河畔工业遗产如何兼具艺术与情怀)(2)

M50创意园长廊天花板

保留框架更注入人文情怀

对工业遗产的保留承载着致敬过去的意义,但过去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历史框架下生动鲜活的故事。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物件是见证历史最客观的载体之一。吴榕美例举浦东陆家嘴“船厂1862”对船厂老职工物件展列时的场景,“看展的人扶老携幼,因为他们感受到自己对城市的贡献没有被忘记”。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董春欣曾牵头收集船厂老职工物件,对一个场景他记得深刻,“有一名船厂老职工过世后,他的儿子在小年夜抱着小女儿前来观展,并与陈列的老物件合影”。

对这种情怀产生并葆有共情,就需要深刻理解工业对上海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吴榕美说,在国家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上海工业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产业中的占比相当高,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工业种类,“这段历史应该受到重视,随着老一辈产业职工逐渐离去,抢救历史物件相当紧迫”。

她以德国重工业中心鲁尔区为例介绍,彼时提出要淘汰旧机器,但当地人认为不能拆,代表一个地区的工业符号就会消失,过去创造的工业和科技辉煌也被淡忘。最终,一个钢铁厂被整体保留下来,现在成了鲁尔区最重要的人文景观。

年初上海两会期间,吴榕美等委员提议“一江一河”沿岸优质工业遗产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座谈会上,她特别建议,工业遗产不能只留框架,要注入更多人文内核。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苏州河畔工业遗产如何兼具艺术与情怀)(3)

M50创意园局部

工业遗存与公共艺术互为引流

吴榕美告诉记者,收集来的历史物品其实只需要一个工业遗存空间的角落,或者一面墙,一些大物件就用数字化的方式展现,甚至铺设一个地标告诉打卡者这里原来是什么,“完全能够同公共艺术或其他功能性的用途共存,同时也注入了人文情怀”。

互为引流,吴榕美的思路背后是两种文化载体的融合。

刘毅的“M50弄堂计划”似乎是一种新探路。在艺术展列里,记者看到几幅纺织女工的照片,虽然由窗格在装饰上进行了艺术加工,但照片传递的信息依然明确、真实度高,“我做了不少调研,创作元素都是取材于纺织博物馆。通过挖掘原来工厂的历史,再用艺术手段再现历史、展望未来,能够拉近同公众的距离。”他说,相信有兴趣的人会去进一步了解。

就工业遗产的保护,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昨天回应:上海将加快推进以“一江一河”沿岸为核心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充分挖掘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具有工业旅游开发价值的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形成具有产业规模、集聚效应、品牌影响力、旅游吸引力的水岸工业旅游发展区域。

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参加座谈会。

作者:苏展

摄影:袁婧

编辑: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