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把它看成是人生旅程的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间。因此,人从死去的这一刻起,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新的旅程,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从死亡到丧葬的仪礼,即以此种观念为出发点,丧葬礼俗被看作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的手续。

礼泉土洞丧葬礼仪大全(丰县丧葬习俗之弥留和倒头琐礼)(1)

弥留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乃任何人不可回避的现实。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极力的回避死亡。即使是患上某些不治之症,亦是不怕花钱,能把生命拖延一天就是一天,死亡是人生的第一大灾难。作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家中长辈或主要成员的死亡,则是一个家庭、家族的一大不幸。俗话说:“事再大,大不过爹死娘亡”。

倒头琐礼

穿送老衣只要见病危老人的生命已经垂危,无法挽救、势在必死无疑,就一定要抢在未咽气之前,给其穿上寿衣。在农村,对于病人活着穿寿衣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说法,有的病人在穿好寿衣后还有的还阳的可能,而且还能长寿。笔者的舅爷爷和太岳父就都“死”过一回,穿上寿衣后又活了,又分别活了五年和四年,当然这是后话。还有的讲,只有在未咽气之前穿好寿衣,才算真正穿着衣服见阎王,其实这些都是托词,其真正的就是趁着人未“挺”之前,身子不硬,关节活动灵活好穿,在正式穿衣之前,要用湿毛巾给病人擦拭身体。男子则由其兄弟、子、侄等人穿衣,女子则由其妯娌、儿媳等人穿衣

寿衣有生前准备好的,一些老年人,选择有闰月的年头,让其女儿买来布料,在闰月里做好寿衣,寓意哪年哪月也轮不上自己穿这套衣服,间接地寓意着自己长寿。

男用寿衣一般为蓝色棉袍,藏青棉袄,蓝色棉裤,白布袜、棉靴,女用寿衣一般为红色、紫色棉袄,蓝色棉裤,其他的还有豆绿、紫色、褐色、浅蓝色不等。

寿衣无论衣裤,一律不准钉钮扣,因为钮扣又名钮子,钮子和“扭子”谐音。衣服全部为棉衣,不准有褂子,褂子有“挂子”之嫌,所以只钉飘带,飘带俗称“带子”,带子意喻后继有人。衣服不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一般面料为棉布、绸布。以前供销社、布店专门有卖寿衣布料的柜台,俗称“土布”。

寿衣和棉袄的件数不与儿子的数量相同,如一个儿子,要两件棉袄,两个儿子,要三件棉袄,三个儿子,两件棉袄。以前经济条件不好,有的家庭困难,做不起多件棉袄,就在其中一件棉袄的领窝上再上一条领子,意思是又加了一件棉袄。

老人用的腰带,须用一根布缝成,不许有接口,避免接二连三之嫌。凡用于装老的鞋,必须是布底,不准用皮底,更不准给亡人穿皮衣、皮鞋,说是免致亡人下世脱生为身上有皮毛、脚上有蹄的畜类。

以前自己缝制寿衣时,在给亡人穿上寿衣后,嘴里放一枚铜钱,用根红线一头挂在耳朵上,现在也有用硬币的,谓之“噙口钱”,一只手上拿着一包茶叶,一只手上拿着烙好的“打狗饼”。现在寿衣店里的寿衣里,包含着仿制的铜钱数枚、金戒指数枚,嘴里有噙口鱼,一应俱全。

除此之后,为了防止诈尸,还要将亡人的两脚用麻绳捆住,亡人死后,脸色一般变得苍白,甚至腊黄,还要盖上一张黄裱纸,俗称“蒙脸纸”。现在寿衣店里则有成品的类似被单,覆盖在遗体上。

指路 老人咽气后,把灵床放在堂屋的正中央,头朝外,脚朝里。灵床前放一小供桌,上面放上倒头面、长明灯。倒头面上要直插着一双筷子,长明灯是用一碗倒上食用油,用棉花捻芯,一直点着,直到送行。所以丰县北部都忌讳吃面条时把筷子插在面条上。

这时家人不能哭,一说是老人的魂魄还在遗体上方游荡,家人还要为其指路。指路,也就是拉褡子,用一张对开的黄包装纸或白纸叠一个类似商人背的褡子,前后都装上纸钱。

从灵床供桌的前面,长子用扁担钩或秤钩挂住褡子,往院子外边拉,在拉褡子的时候,要喊着本家族内殇亡小孩的名字,让他(她)来给逝者来背褡子。如果殇亡的小孩和逝者是祖孙关系,就喊着:“小二,来给你爷爷来背褡子了。”把褡子拉到大门口往西南方向,在一个空旷地把褡子烧了,用扁担或者秤杆往西南指,要念叨着:“爹或娘,您上西南,富地方安身,穷地方扔钱。”

这就是指路,指过路后,逝者的魂魄才能往西南方向去。再回到丧屋内,烧倒头纸,这时才能放声大哭。

礼泉土洞丧葬礼仪大全(丰县丧葬习俗之弥留和倒头琐礼)(2)

初终,按照民俗学的说法,既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最终脱离了社会。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民间普遍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仅仍然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还可以投胎转世。基于这种认识,丧葬礼仪在一系列人生礼仪中,既显得庄严、隆重,又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色彩。

来源:丰县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