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大多数人把该诗作为一首励志诗而传吟至今,特别是诗中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宜。多数文学赏析也都把此句喻为意志坚强,品节刚毅、积极乐观的象征,对作者多次遭受贬谪后仍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坚毅性格大加赞赏,但其实还愿该诗当时的创作背景,再结合诗人的性格和一生遭遇,该诗更像是在嬉笑怒骂,对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志不得展的牢骚和对权贵们的厌恶和讽刺。

沉舟侧畔病树前头万木春哲学观点(沉舟侧畔千帆过)(1)

我们先来看看该诗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性格爽朗,敢怒敢言,面对权贵从不低头,故虽然雄心壮志,才高八斗,却遭到权贵排挤,多次被贬,刘禹锡在第二次被贬结束,再次回到长安时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两人都才华横溢,但相同的际遇不仅让他们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的感觉,很自然的两人在一起小酌起来,推杯换盏间,白居易为刘禹锡无端被贬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不平,遂写了一首名叫《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而刘禹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沉舟侧畔病树前头万木春哲学观点(沉舟侧畔千帆过)(2)

当时,两个被贬之人同病相怜,以酒消愁,相互安慰,要说对自己20多年的被贬生涯毫不气馁,对满朝新贵毫无憎恨恐难使人信服。

再来分析一下刘禹锡的复杂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

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22岁即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可以说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

刘禹锡与太子侍读王叔文关系莫逆,其才华志向尤受王的器重,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的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第一次被贬:由于刘禹锡参与的革新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却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沉舟侧畔病树前头万木春哲学观点(沉舟侧畔千帆过)(3)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这一贬就是10年,再次回到京城时,刘禹锡已是44岁左右的中年人了。

再次被贬: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得罪权贵的诗,领略一下刘禹锡的铮铮傲骨,不畏强权的个性。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长安道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玄都观里栽种着许多株桃树,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隐喻那些满朝风光的新贵,不过是在把我排挤出去后才小人得志罢了。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可以说刘禹锡一生中最好的青春年华,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途中。

当这位硬汉二次被贬回到京都后,马上就又去了他惹祸的“ 玄都观”,并且再次以《再游 玄都观》为题作诗明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嬉笑怒骂间妙语连珠,极端辛辣地讽刺到:那些过去权倾朝野的当权者们,你们又在哪里呢?曾被你们迫害的刘禹锡又回来了,你们能把我怎么样呢?

沉舟侧畔病树前头万木春哲学观点(沉舟侧畔千帆过)(4)

所以综合刘禹锡的性格特点和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 沉舟”和“病树”应该是指作者自己和他的朋友们,多次被人排挤,打击,暗算,人生的大好年华基本都荒废了,就像是"沉舟”和"病树”一样,不能撑天蔽日,只能郁郁寡欢,而"千帆”和“万木”则是指满朝的新贵们,他们虽然多如牛毛,且风光一时,但却好景不长,有如过眼云烟,都像"千帆”和“万木”一样怱怱而过。字里行间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作者对自己身世浮沉的感慨和对始作俑的新贵们的憎恨和瞧不起,所以这首诗的本意可能并非像后世人所尊崇的那样全是满满的正能量。当然,由于人们对刘禹锡文才和品格的喜爱,对其无意间的牢骚也要找出些牵强的理由,给出美好的解释也是可以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