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关于清代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都有皇帝微服出访体验民情的桥段,甚至还有为小酒馆或是商铺题匾的趣闻轶事,最为出名的就是乾隆为“都一处”题匾传说。

清朝历史上的大臣排序(皇帝也忌惮三分)(1)

据说都一处开业于乾隆三年(1738年),原是个简陋的小酒店,生意也不好。乾隆十七年(1752年)除夕之夜,一主二仆来到此酒店,对酒菜甚为赞赏,当得知小酒店尚无字号时,乾隆皇帝便亲笔写下了“都一处”。

一个月后,十几名太监送来乾隆皇帝亲题匾额,此时掌柜的方知此前是乾隆皇帝驾临,这件事轰动京城,店家不仅立即将此匾悬挂,还将乾隆坐过的椅子用黄绸盖上供奉起来,称为“宝座”,从此京城人人皆知,生意也就红火起来。

且不说乾隆题匾之事的真伪,我们就以乾隆帝微服出宫一事作个交代。我们都知道,清代皇帝一般比较严谨,尤其是康雍乾三帝,均以“勤政”为法度,事无巨细,又都博览群书,广学多才,具备较高的统治能力。同时,他们更注重九五之尊的威仪,力倡满洲血统的高贵,绝不可能降低身份,跑到一个不知名的小酒馆和下层平民百姓共度除夕的。而且,这种做法于清代皇家典制不合,其原因有三。

第一、中国历代皇帝都有“起居注”制度,官员编制中专设起居注官,清代起居注官品秩很高,皇帝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记录在起居注中,就连皇帝对记载的内容也不能干涉。明朝的万历皇帝因为临幸宫女,被起居注官记录,后来通过查询,其时间、日期、地点均一一载明。

清代的起居注制度只有在康熙时期被短暂废除过,但不久又恢复了,乾隆皇帝是一个极其重视自身形象的人,明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将被记录在案,所以他绝不可能作出这等“失仪”之事。

第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都设有正规的谏官制度,一旦这些言官御史们发现乾隆帝有这种违反礼制的行为,定会上奏从而掀起波澜,皇帝也会因此下不来台,严重时还会被迫下“罪己诏”为自己的行为作公开道歉。

清朝历史上的大臣排序(皇帝也忌惮三分)(2)

虽然清代的御史言官没有明代那么有胆识、骨气,但毕竟有关皇家礼制,这些谏官也绝不会充耳不闻。何况清朝一直奉行的是“以孝治天下”,乾隆帝又是一个极其孝顺之人,即便言官不敢劝谏,但皇太后也会干预。

第三、清代皇家制度规定,皇帝出巡是极其严格的。比如看戏,皇帝在京城只能在皇城和皇家园苑内,“巡幸”到外地只能在行宫内。过去,皇帝出巡是天大的事情,戒备森严,各种护卫和管事机构都得随行,加上层层禁卫帐房,犹如一座小紫禁城,皇帝根本做不到微服私访。

实际上微服私访只是民间的想象和杜撰。清代皇帝是帝王服饰制度最严谨的王朝,皇帝在什么场合、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都有及其严格的规定。所谓的“微服”根本无从谈起,康熙帝曾下过一道谕旨,详细阐述了皇帝不能“微服”的道理。

清朝历史上的大臣排序(皇帝也忌惮三分)(3)

话题再回到乾隆题匾一事上来,说乾隆在除夕之夜微服出巡,写下了都一处的匾额。这个时间节点就更不靠谱了。清朝重国法也重家法,清规戒律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按清朝制度,除夕当天乾清宫要举行大规模家宴,皇帝与皇后、嫔妃等合宴,以示阖家团圆之意。

另外,除夕日保和殿还要筵请蒙古王公,元旦太和殿筵宴最为盛大,动辄一二百席,程序繁琐,称为“大朝会”,在大朝会举行之前,皇帝照例要到太庙祭告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然后出席国宴。从除夕到元旦这两天,皇帝根本没有任何时间,岂有微服私访的道理。

清朝历史上的大臣排序(皇帝也忌惮三分)(4)

所以说,清代皇帝微服私访的故事不可信,只不过是民间为了增添传奇色彩而杜撰出来的,很显然这是老百姓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皇帝能出来走一走了解民情。虽然说微服私访这种说法不靠谱,但是作为戏说或是拍成影视作品却是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