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设人本化发展先行区(解读全会成都)(1)

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功能能级相适应的空间结构,能从根本上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城市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近年来,成都通过推动城市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构建“一山连两翼”城市格局。但城市发展的均衡性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匹配、城市重大功能过度集中等问题,仍然深层次阻碍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成都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的《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调整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为成都市以城市功能为导向优化空间、配置资源、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12月29日上午,成都召开解读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胡斌介绍,成都正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将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助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成都建设人本化发展先行区(解读全会成都)(2)

着眼破解部分区域开发强度过高的问题,成都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规划坚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提出严格保护“两山、两网、两环”生态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立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保护“六片”耕地和农业集中保护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成都平原良田沃土;至2035年,实现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占比达到78%。成都还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高水平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府绿道蓝网;通过引风入城,构建通风廊道体系,提升城市气候舒适性。

着眼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成都将优化功能布局,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功能体系。以功能为引领,推动“五中心一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全域统筹布局,构建基本功能就近满足、优质均衡,核心功能各展其长、互相支撑的发展格局,提升极核主干能级。

具体而言,做优做强中心城区,聚焦高端要素运筹、国际交流交往、现代服务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时尚消费引领等核心功能,加快疏解非核心功能,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提升空间品质和发展活力;做优做强城市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承载国家赋能,聚焦创新策源转化、国际门户枢纽、新兴产业集聚等核心功能,建强重大功能平台,打造城市创新发展新引擎;做优做强郊区新城,厚植生态价值转换、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等核心功能,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引领乡村振兴。同时各地区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功能,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着眼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品质,成都将科学确定各类用地比例,推动职住平衡,强化就近配套,实现用地结构均衡合理。“规划提出适度提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工业用地的占比,”胡斌表示,通过推动产城融合布局、减少跨区通勤,让职住更加平衡适宜、出行更加便捷舒适,市规自局还将制定公园城市职住平衡规划导则,研究建立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指标体系,结合城市有机更新、TOD综合开发等,合理匹配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提高公服设施与人口匹配度,推动职住平衡,至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距离保持在8-10公里范围,平均通勤时间缩减到35分钟,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达45%。

着眼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成都将建立增存并重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公园城市内涵式发展。规划提出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突出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引领作用,实施集约高效的TOD综合开发,加快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加强地下空间的多元复合利用。

综合 红星新闻

编辑 罗梦丹

校对 何雅琦 冉晖昱

审核 黄鑫

成都建设人本化发展先行区(解读全会成都)(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