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曾经做过一个调研,90%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商在平均水平之上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即使从经验看也可以知道,智商的分布应该是一个正态分布,极端聪明的和极端不聪明的都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在平均值上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自我评价过高是什么类型的人?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自我评价过高是什么类型的人(为什么人容易自我评价过高)

自我评价过高是什么类型的人

美国曾经做过一个调研,90%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商在平均水平之上。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即使从经验看也可以知道,智商的分布应该是一个正态分布,极端聪明的和极端不聪明的都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在平均值上下。

自我感觉良好的现象不光美国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常见。比如在干部提拔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自己素质足够优秀,成绩足够大,比某某要强得多。如果被提拔了,那是早就应该。如果没有被提拔,可能就是怀才不遇,或者是因为没有背景,或者是组织不公平。再比如人们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知己聊天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会对别人品头论足一番,上至王侯将相、伟人贤达,下至贩夫走卒、平头百姓,好像自己也可以和伟人比肩,仿佛世界就是以自己为中心。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首先,有一个认识的角度问题。再聪明智慧的人,后脑勺上也没有眼睛。柔韧性再好的人,脖子也不能转360度。即使身体转360度,也依然存在着看不见的盲区,或者看见了新的区域,又造成了新的盲区。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同样如此。别人都在自己眼里,别人和别人的比较也在自己眼里,但是自己不在自己眼里,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反观内心来实现的,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来实现。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角度引起的。

其次,有个人对自我认知的态度问题。

鲁迅先生就说过:“我确实不时解剖别人,但更无情地解剖自己。"有的人像鲁迅先生一样,经常无情反思自我,所谓一日三省乎己。但有的人从来是只做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有的人对自己比较宽容,有的人对自己比较严格,但律己宽、律人严的情况多于律人宽、律己严。极端的一些人把自己的缺点错误看成芝麻一般,而对别人的错误和不足往往看得比磨盘还大,甚至上纲上线。这种态度很难客观地认识自己。

其三,有自我认知的能力水平问题。人的文化、阅历、知识、经验、视野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人们在上述方面的不同,也造成了自我认知能力的不同。某种意义上,认知外部客观世界的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有比较紧密的关联性。总体来说,一个人认知客观世界的能力越强,认知自我的能力也就越强,但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情况也是有的。

其四,和我们的文化有关系。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为尊者讳的特点,也有为人前讳的特点,或者叫做戴高帽文化。当然,这种文化在西方也是存在的。人们出于与人为善的动机,或者出于人情世故,在人面前的时候,总是倾向于说人的优点和好处。这样做当然不完全是消极的,毕竟或多或少给人正能量。但是当事者应当清楚,别人除了有当面说的话,也许还有背后说的话,当面的话和背后的话未必一样。除了当面说话的人,也还有没有说话的人,他们不说,不等于没有看法,而且往往因为有看法,所以才不说。兼听则明,不多听听不同人的看法,就做不到“明”。而对于当面夸奖的话,应该至少打一半的折,甚至打一折;而对批评的话,得放大三倍五倍乃至十倍来看待,可能才接近于客观实际。

其五,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有关。人们都是有圈子的,在同一个圈子里的人价值观大体是相同的。因此,一个人的观点总是容易得到同一圈子里人的点赞。如果换一个完全不同的圈子,情况可能完全不一样。在社交媒体上,比如微信里面,正在快速发生圈团化。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圈子也是一样。你很可能已经被踢出了某些群,或者你们的群里已经把某些人踢出去了。天长日久,你了解的所谓群众的呼声,社会的呼声,很可能只是你圈子里同一类人的呼声。人生活在社会中,你对自我的认识,就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部分。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客观性,影响着、制约着你对自我认识的客观性。

此外,人的社会地位,往往也是影响人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一个人官越当越大,周边赞美之声就会越来越多,不要说对自我的认知会不准确,即便对于工作中的问题也往往不容易了解实际情况。但需要指出的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观原因主要在于为政者本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自古就是这个道理。

某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写了一本《平安经》,一时成为舆论的热点。实话说,专业水平谈不上。但从写书的酝酿到出版、到舆论炒作,也并非一天就能完成,难道作者就没有觉察自己的这本经很可能就是一个笑话吗?难道他就没有听到一声刺耳的话吗?但很可能他早已经生活在一个信息壁垒之中了。就像是互联网上,某些算法已经框定了你的爱好,给你发送的信息都是量身定做、投你所好的。你了解的所谓客观情况其实已经是按照你的主观爱好给你筛选过的。

自我认知很复杂,很重要,也很难,不可不察,但并非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日三省乎己”,这些中国人民古老的格言,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作者:祁金利,中共北京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