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上网课用眼知识要牢记(宅家何时了网事)(1)

这段时间,疫情成为压在每个人心头那一块沉甸甸的石头。语言无法表达我们对一线医护人员的感佩,对各条战线上默默付出的劳动者的敬意,而对于无法在前线出力的大多数人而言,尽量减少出门也是为防控疫情做贡献。因此,全国人民前所未有地在家宅了这么多天,度过了一个最难忘的春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最近在家办公、学习也成了人们生活的常态。

疫情期间,如此封闭性、高密度、长时间和孩子在空间有限的家中共处,对于很多家庭应该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家有“神兽”,全家都要总动员,如果赶上孩子是“运动型”选手或者特能“折腾”,家长还得轮番上阵,陪玩陪闹陪学习陪锻炼,这对家长的体力精力和情绪管理都提出了挑战。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跟家长一起闷在家里这么久,又处在人人都或多或少承受心理压力的特殊时期,一旦沟通不到位就可能会引发冲突。同时,大家都紧绷着的情绪一旦爆发,孩子还可能目睹父母及其他看护人之间的争吵乃至暴力。

宅在家里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对于互联网及其各项应用发挥的重要作用,相信每个人都深有体会。所以今天我们就想跟大家聊聊,这个特殊时期孩子上网的那些事儿。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已经有能力自主上网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不建议低龄幼童在家长陪伴之外使用电子设备,即使家长陪伴,幼童一天的累计使用时间也最好不要超过一小时。

网络信息不过载

最近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大家起床第一件事可能都是刷手机,网上无数条信息等着我们“批阅”,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在感动、赞叹之外,也相信有不少人都体验了远超平时的负面情绪。作为家长,首先不要为了孩子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就像坐飞机都会提示大人先戴好氧气面罩那样,在照顾孩子之前,先照顾好自己。如果感受到焦虑和压力,可以放下手机,给自己空间和时间疏导情绪,必要时寻求亲友帮助甚至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

家长可以趁这个时机,给孩子上一上如何对待网络信息的网络素养课。这堂课最关键的就是,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 适度获取信息,防止信息过载。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建议只在早晚各安排一小段时间来上网看新闻及其他资讯。
  • 学会筛选和辨析信息。互联网上有着海量信息,特别是在国内外的社交媒体上,都不乏谣言和“假新闻”。确认信息来源,尊重科学和常识,是上网浏览信息时应有的态度和技能。
  • 生活即教育,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兴趣爱好,试着跟他们就最近的一些信息和观点进行讨论,并介绍他们去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纪录片,相信这将给他们提供难得的思考人生、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机会。

宅家上网课用眼知识要牢记(宅家何时了网事)(2)

网上学习少焦虑

特殊时期停课不停学,很多线上教育平台纷纷推出了免费直播,一时之间,网上学习以迅猛之势席卷全国,让很多老师、家长和孩子都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那些在农村和乡镇的孩子,很多家里没有宽带或者电子设备,即使有智能手机也不够流量,一些地方甚至网络也不能稳定覆盖。对他们来说,现实存在的数字鸿沟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跨越的。

即使硬件上完全可以适配,网上教学在当前这个特殊时期替代传统课堂,不管是老师、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时间适应。老师戏称变身“网络主播”,家长追着孩子各种花式打卡,孩子的专注力和视力都受到了全新的挑战。

不过,近期教育部在回应社会关切时指出,网上教学只是“停课不停学”的方式之一。没有必要普遍要求教师去录播课程。对小学低年级上网学习不作统一硬性要求,由家长和学生自愿选择,对其他学段学生作出限时限量的具体规定,避免学生网上学习时间过长。同时,不得强行要求学生每天上网“打卡”、上传学习视频等,防止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总之,即使是特殊时期,也要从教与学的规律出发,尽可能多一点平常心,少一点焦虑,要知道家长的焦虑是会传递给孩子的。

家长的这种心情可能还会被骗子利用,教育部最近发出了2020年第1号预警,提醒家长谨防有人利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名义进行网上收费诈骗。近期出现多起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等媒介假冒学校教师或班主任身份,以延期开学和组织开展线上教学为由,发布诈骗信息,要求学生家长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网上支付方式缴纳各项费用,致使部分家长上当受骗。《预警》建议家长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学校和老师反映,并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报警。

宅家上网课用眼知识要牢记(宅家何时了网事)(3)

适度娱乐莫沉迷

疫情发生在春节和寒假,中小学生们本来满心期待自在放松、痛快玩耍,谁知却被病毒打乱了计划,他们只能都圈在家里,沮丧失落可想而知。作为负责任的家长,特殊时期更应该想方设法提供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不但要让孩子玩,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

从保护视力、强身健体的角度来说,线下的休闲、运动和游戏方式是首选。当然,身为当代互联网原住民,孩子们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线上娱乐,家长们也没必要一刀切地全盘禁止,但一定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尽可能地做好对娱乐内容的筛选和时间的控制,对于十岁以上的孩子,这一决策过程最好能经过跟孩子的事先协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特殊时期,孩子可能更容易感受到焦虑、压力和负面情绪,故而可能更倾向于在高度沉浸性的网络娱乐特别是网络游戏中逃避现实,这样治标不治本,又会花费过多时间。因此,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可能会有这种需求和应对机制(毕竟很多成年人也常常如此解压),同时更关注孩子的情绪表达和反应,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沟通和陪伴,并注意不要让关心变成压力

宅家上网课用眼知识要牢记(宅家何时了网事)(4)

网络社交有边界

学习如何与朋友相处,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从根本上来说,网络社交和我们在线下生活中交朋友没有本质区别,都受到好奇心、归属感、同伴压力、自我实现等需求驱动,也可能会遭遇到孤立、骚扰、暴力和欺凌。但是,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认识到,网络空间里的社交行为应格外注重一些特有的规则。这段时期孩子线下活动范围受限,可能会更依赖于通过网络和朋友联系,或者认识新朋友,所以有必要告诉孩子一些网络社交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 不是所有人都能加你好友,反之亦然。如今,社交媒体重新定义了“朋友”这个词,年龄稍大的孩子应该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感知这种差异,但最好还是能跟他们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问问他们有没有进行隐私设置甚至“拉黑”操作。
  • 在任何社交领域里,冲突都在所难免,而数字空间往往会激化和放大冲突,伤害常数倍于线下。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勇气,对网络上的歧视、暴力和欺凌说“不”。
  •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友谊和社交,用爱与关注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这样孩子比较不会因为自己的好友数、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评论数而过分影响自我认知和情绪。

宅家上网课用眼知识要牢记(宅家何时了网事)(5)

网络参与小公民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参与权是儿童基本权利之一。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传播信息、发表观点、公共讨论的重要空间,这个空间不仅属于成年人,也属于会上网的孩子们

参与有很多种形式,前几天上了热搜的某办公APP,应用商店里的评论区最近就成了大型儿童参与现场,很多也许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或是跟风玩梗,但其实也有不少理性平和的评论,企业和其他用户完全可以对孩子做出的评论“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 毕竟这个应用突然与孩子的生活产生了关联,他们的意见甚至是情绪都需要出口,即便方式方法上有不妥之处,成年人可以先多一点耐心和理解,再去帮助和引导他们改进。家长可以借这个梗,和孩子就这些评论聊一聊,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孩子对上网课的想法和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其实,这个假期里很多孩子都通过绘画、写诗、歌唱、做手抄报、创作歌曲等方式表达对疫情的关注,一些高年级学生甚至还参与了对接资源筹措救援物资的行动,孩子们的家国情怀、公益精神和组织执行能力未必输给大人。

此外,相对于一味被动接受的“输入”式上网,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利用网络进行创造性的“输出”式活动,例如写作、画画、做志愿者等,创造也是一种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