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呼保义”宋江最大的理想便是受到朝廷的招安,脱掉“贼皮”,光宗耀祖。不过由于每次提到招安,忠义堂上都要闹出不少动静,所以让很多朋友误以为梁山泊上多数头领对此都是持反对意见的,起码双方占比也是一半对一半。

然而实际上,针对招安一事表现出明确反对态度的梁山头领满打满算只有十二位,甚至一些普遍印象中的“招安派”实际上反而是坚定的拥护者。而之所以每次提到招安众头领都不欢而散,一来是因为反对者态度坚定,而拥护者多沉默不语;二来是起哄的比较多;第三则是朝廷奸佞当道,而第一次诏书对梁山颇为轻视,这让即便想招安的头领也义愤填膺。毕竟他们之所以支持招安,是因为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但如果不受重视岂不是愿望落空?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十二位坚决表现出反对招安的头领,以及他们的最终结局。

梁山泊招安成功了没有(梁山泊明确反对招安的头领有几位)(1)

“行者”武松

宋江经常在不同场合提起招安一事,特别是招降呼延灼、关胜等朝廷大将时,不过第一次将此事搬到台面是在梁山排座次后的重阳节上。他借醉作词一首,由乐和唱出。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这一话题早晚要提上日程,但第一次不好太严肃,因为宋江明白,有赞成的自然就会有反对的,所以这是一次有心的试探。只不过他或许没有想到,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和他交情莫逆的武松。

梁山泊招安成功了没有(梁山泊明确反对招安的头领有几位)(2)

“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武松看似粗犷,杀人毫不手软,实则粗中有细,比如他杀潘金莲、西门庆晓得让邻里作证。加上他对宋江的敬佩可谓五体投地,所以宋江没有想到武松会公开和自己唱反调。

武松原本做过都头,其实如果能安逸生活,谁又愿意落草为寇,只不过他的经历让他见识到官场的黑暗,官官相护、尔虞我诈,或许在武松看来,大宋朝已经烂到了骨子里,无法拯救了,所以他宁愿就这么大酒大肉的一生无为,也不愿意为朝廷效力。

他的这次发声不是酒后冲动,而是一次明确的表态,或许他自己也清楚,他不可能说动或者左右宋江,但他不甘心,想再试一试,所以尽管不合时宜,却依旧发表了看法。但武松是个重义的人,他其实已经做好了宋江依旧固执己见的准备,到了那一天,为了兄弟的义气,即便不情愿,他依然会伴在宋江左右,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招安后,武松随梁山大军南征北战,不过征方腊的细节和很多朋友印象中的不太一样。原著中并没有什么“武松单臂擒方腊”,在一次混战中,武松被方腊手下号称“飞天灵师”的包道乙以左道之术飞剑斩断一臂,若非鲁智深救应,险些葬身在乱军中。

成了“废人”的武松没有选择随大军返回汴梁受赏,而是决意留在杭州六和寺正式出家,同时照料患了风瘫的林冲,而宋江也听之任之,说出了“但随你心”之语。

于是,武松留在了杭州,寿八十,善终。

梁山泊招安成功了没有(梁山泊明确反对招安的头领有几位)(3)

“黑旋风”李逵

李逵性子直爽,快人快语,憨厚得有点傻。那场酒宴,武松提出了对招安一事的反对,李逵随之附和。

“招安,招安!招甚鸟安!”

不仅言语粗俗,而且直接踢翻了桌子,打得粉碎,这很李逵。当然了,宋江也很宋江,直接“暴怒”,对着李逵喊打喊杀,但是对着武松则耐心解释,这里很好地体现出宋江的驭人之道,像李逵这种死忠,自己放个屁他都觉得香,不用担心他心里会生出不好的想法。

另外,李逵和武松不同,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人,之所以不想招安大概率是因为喜欢这种无拘无束、快意恩仇的日子,和兄弟们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在他看来比当官舒坦、惬意得多。而且李逵的潜意识中,宋江便是天下第一大好人,应该让他当皇帝,所以他巴不得有一天打到汴梁,把赵佶从龙椅上拉下来,给他公明哥哥坐,哪里会愿意招安?

不过打搅烂也好,瞎折腾也罢,李逵最终必然是要跟着宋江的,这点他们兄弟俩都心知肚明。南征方腊时,李逵大杀四方,处处当先,他的副将鲍旭、项充、李衮全部战死,只有他一人活了下来,后随大军返京,受封镇江润州都统制,上任去了。

到任半年,李逵日日思念宋江,而宋江中了蔡京、高俅等人的“调包计”,将御酒换成了毒酒,以为是天子要赐死自己的宋江怕自己死后李逵造反,坏了自己的忠义之命,于是命人将李逵找来,同饮毒酒,事后将事情讲明。

面对宋江的蒙蔽,甚至可以说蓄意谋害,李逵没有半句怨言,说出了心中所想——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回到润州,深知命不久矣的李逵吩咐属下,在自己死后将尸体葬在宋江墓旁边,在地下也陪伴公明哥哥左右,不久后,毒发身亡。

梁山泊招安成功了没有(梁山泊明确反对招安的头领有几位)(4)

“花和尚”鲁智深

鲁智深和宋江没什么深交,在加入梁山前,也算得上“一方巨擘”,只不过在呼延灼兵伐青州时,水泊梁山千里驰援,鲁智深感念宋江的义气深重,加上神交已久,于是率领二龙山并入梁山。

不可否认,鲁智深性格粗鲁,遇事冲动,但却颇有头脑和主见,面对宋江让武松哑口无言的说词,鲁智深根本不买账,直接出言反驳,甚至有些“怼”的成分在其中。

“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话糙理不糙,同时还呼吁“群众”,吴用见不是头,连忙出来打圆场,岔开了话题。照理说,鲁智深既然和宋江没有太深的交情,又坚决反对招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为什么最后却没有这么做呢?有的朋友这时候或许会站出来说,鲁智深没去征方腊啊,他正式出家了。那是电视剧中自己改编的剧情,实际上鲁智深不仅随大军招安,参与平定四寇,还生擒了贼首方腊,没错,《水浒传》的原著中,鲁智深经历了一段近似穿越的玄幻之旅,再度出现时迎面正好遇见出逃的方腊,一禅杖将其打翻,活捉回营。

大军返程前夕,在房中休息的鲁智深突然听见外面天崩地裂,犹如无数兵马奔腾而至,登时大惊,拎起禅杖就要出去厮杀,经伺候的小沙弥解释,他才知道自己闹了个大乌龙,原来是钱塘江的“潮信”,而在听到这两个字时,鲁智深也不由得想起当初师傅送给自己的四句话——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一刻,他的眼前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一切豁然开朗,于是命小沙弥请宋公明来,鲁智深则沐浴更衣,留下颂子一篇,坐在禅椅上,不多时便不动了……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我。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很难想象,一个目不识丁的粗鄙武夫,会作出一篇如此禅意满满的颂子,所以我宁可相信他是摒弃肉身,得成正果了,佛家不也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

梁山泊招安成功了没有(梁山泊明确反对招安的头领有几位)(5)

“赤发鬼”刘唐

梁山头领正式集体爆发发生在第一次招安时,一来是朝廷此时并不重视梁山,圣旨中的措辞让众将勃然大怒;二来是吴用暗中捣鬼,他早料到朝廷的态度,觉得此时招安并非最佳时机,需要打几场“大仗”让朝廷见识梁山的厉害,这样一来日后也会更重视他们。于是乎瞒着宋江,私下利用李逵等人闹事;三来阮小七喝了御酒,然后掺了水。不知就里的众头领觉得被“侮辱”了,所以在鲁智深的带动下,集体爆发了。而元老级的头领刘唐便是其中之一。

赤发鬼刘唐也挺着朴刀杀上来。

御酒是水,这是梁山众头领都没想到的,即便是支持招安的“降将派”对此也颇为不满,但他们并没有付出行动,之前明确反对的鲁智深和武松不管这些,直接拎着兵刃冲上去,刘唐也拿了朴刀,要找“天使”算账。说起来,刘唐本就出自草莽,从登场就是一个惹是生非、作奸犯科的主,不然也不会因为探听到生辰纲的消息就去投奔素未谋面的晁盖谋划。在他的心里,晁盖的分量比宋江要重,而晁天王在世时从来没说过要招安,这正合了刘唐的心思,厮杀打仗他悍不畏死,但让他做官,似乎还不如做个强人快活,加上又是自尊心颇强的急性子,面对如此大辱自然按耐不住。

刘唐的爆发其实是早晚的,但是大势所趋下他也不太可能出走,因为即便他对晁盖更有认同感,但对宋江同样是钦佩的,更何况当初若非宋江报信,他们怕是早就被朝廷拿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宋江对他们有救命之恩。

刘唐是重义的好汉,不会离开梁山大队,具体说是不会离开宋江,即便单纯为了不背负背友的不义之名,也不会行此事。所以在大势下,最终选择了和兄弟们一起南征北讨。

杭州之战,做惯了步军头领的刘唐见城门大开,为抢头功纵马冲城,结果守军落下千斤闸,可怜刘唐连人带马被压死在千斤闸下。

梁山泊招安成功了没有(梁山泊明确反对招安的头领有几位)(6)

“九纹龙”史进

没遮拦穆弘、九纹龙史进一齐发作。

同样是这次招安,史进紧随刘唐之后爆发。说起史进,他原本对落草非常抗拒,最初为了帮朱武三人脱身直接与官军开战,事后拒上少华山,而是执意去寻找师傅王进,可惜绕了一圈没找到,盘缠也基本用尽,只好回到少华山,做了大当家。

史进长得不错,又年轻,所以有些花花心思,结果差点折在相好的手里,或许是当强人比较自在,所以史进后来多少有点“自甘堕落”,而且他和鲁智深交好,自己所见加上平日里的耳目渲染,所以从一开始的不肯污了祖宗清白名声变成甘于做个山大王,故而反对招安。

梁山泊招安成功了没有(梁山泊明确反对招安的头领有几位)(7)

虽然他和宋江没什么深交,但若非当初宋公明率军救援,他怕是就死在大牢了,加上与他交好的众人都跟着招安大队走了,无依无靠的史进也就只有“随波逐流”这一条路可以走。

南征方腊时,史进率石秀、陈达、杨春、薛永、李忠探哨,结果被庞万春堵了个正着,领头的史进最倒霉,被“小养由基”一箭射翻,石秀等人将其救起撤离,结果伏兵四起,几个人顾不得史进,四散奔逃,可惜一个也没跑出去,皆死于乱箭之下。

说真的,史进这辈子过得很糊涂,所谓的兄弟朱武、陈达、杨春从一开始就在算计他,虽然他们敬佩史进的义气,但是说到底还是想找个有本事的罩着。史进对三人可以说有救命之恩,结果出事的时候,陈达和杨春只顾着自己逃命,连开手的师傅李忠也是如此。而事后噩耗传回大营时,时任卢俊义军师的朱武也只是为陈达、杨春落了泪,丝毫没有念及史进。或许在整个梁山,只有鲁智深听闻史进的死讯会有所触动吧。

史进这辈子,不值。

梁山泊招安成功了没有(梁山泊明确反对招安的头领有几位)(8)

阮氏三雄

六个水军头领都骂下关去了。

六个水军头领一般指李俊、张横、张顺和阮氏三雄。阮氏三雄是和晁盖同时上山的元老,老大“立地太岁”阮小二虽然有长兄的担当,却也不是沉稳老练之人;老二“短命二郎”阮小五好赌;最小的“活阎罗”阮小七笔墨最多,梁山这次大爆发他可谓“功不可没”。

三兄弟的情况和刘唐类似,他们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乐于在梁山做个头领,至于做官根本不是那块料,所以对招安的态度是明确的反对,只不过首先重义,其次又受宋江之恩。所以最终还是随大军归附了朝廷。

最终在南征方腊时,阮小二走水路奇袭乌龙岭,结果中伏,眼见突围无望,为避免被擒受辱,横刀自刎;阮小五去方腊军做卧底,大军已经破城,结果却死在了娄敏中的手里,成了最后一批阵亡的梁山头领。只有阮小七幸存,却因为曾穿方腊的龙袍戏耍被参了一本,削职为民。

梁山泊招安成功了没有(梁山泊明确反对招安的头领有几位)(9)

揭阳岭三霸

揭阳令三霸原本是六个人,不过在此次大闹中发作的只有四位——“没遮拦”穆弘、“混江龙”李俊、“船火儿”张横、“浪里白条”张顺。

穆弘一直被质疑为何进入八彪,这也难怪,毕竟他不仅笔墨少,而且没有斗将战绩。不过这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他原本就是个恶霸,平时不说鱼肉乡里也差不多,让他做官对百姓而言简直就是灾难。穆弘自己也知道不是这块料,也不愿意过那样的拘谨日子,所以对招安自然是反对的。

南征方腊,穆弘没什么突出表现,虽然没有战死沙场,却在大战后患了瘟疫,最终重病而死。

梁山泊招安成功了没有(梁山泊明确反对招安的头领有几位)(10)

李俊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从他的搭档李立专门杀人卖肉也看得出来,与一般江湖草莽不同的是李俊目光长远,问题想得也深,他反对招安有一部分是不想不合群,毕竟水军统领都反对,如果他支持,那他这个总统领没准就变成光杆司令了。

从后面结识费保,被其三言两语点醒看,李俊心中一直有疑惑。一方面,他其实不愿意碌碌无为的过完一生,也明白做强人不是长久之计;另一方面,他又对朝廷有很深的成见,或者说他一直怀疑朝廷真的会对梁山头领既往不咎吗?要知道,这些草莽英雄和降将是不同的,哪个手上没有几条人命?

所以,李俊反对招安不是不想做官,因为他完全有能力胜任。只不过他对朝廷的诚意是保持怀疑态度的,所以为了义气,他随军归顺朝廷,但是在最后返京时,为了避免悲剧发生诈病而去。

最终,李俊远征海外,做了暹罗国的国王,虽让人始料未及,却也再度说明李俊不是不想当官,也不是没有水平,他只是对大宋失去了信心。

梁山泊招安成功了没有(梁山泊明确反对招安的头领有几位)(11)

张横是典型的水匪,专劫来往客商,和穆弘一样也是被质疑的人物。比穆弘更惨的是,穆弘只是让人觉得配不上八彪,张横则是连天罡都不配,只是因为有个出色的弟弟,所以跟着沾了光。没头脑,本事平庸,又性情残暴。张顺开始转型做正行,张横却依然在做水匪,可见其根本没有“从良”之心,那么对于招安自然是反对的。

和穆弘一样,张横也因战后感染瘟疫病逝。

梁山泊招安成功了没有(梁山泊明确反对招安的头领有几位)(12)

张顺人物塑造的很丰满,是梁山中水性最好的一位,同时鬼点子很多,比如请安道全上山,杀了人家的相好,还当面陷害给“神医”,让人忍俊不禁。

从立场上看,张顺和李俊比较相似,就是明白“捞偏门”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一早就从水匪转型到生意人,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愿意接受招安。或许他不像李俊那样深谋远虑,但他生活的环境和经历的事让他对朝廷非常抵触。不过和多数人一样,尽管不情愿,却还是随大军接受了招安。归根结底,揭阳岭的众好汉属于宋江的嫡系,有不满或许会作一作,闹一闹,但是到了真格的,一定会从行动上支持宋江。

最终张顺在南征时从涌金门潜水入城,结果被守军发现,弓矢齐发,竹枪乱刺,惨遭戳射而死。值得一提的是,张顺死后附身哥哥张横,魂捉方天定,因显圣有功,被封为“金华将军”。

梁山泊招安成功了没有(梁山泊明确反对招安的头领有几位)(13)


十二位头领虽然反对招安,但最终并没有离开大队,而是违心的接受了他们最反感的事,所为者,无非一个义字,但是在我看来,却终究是错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