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中10个简短小故事(种菊能手勤奋经营富裕起来)(1)

河北马子才,祖祖辈辈都爱种菊花,到了他这一辈,更是爱菊如命。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品种,他不辞劳苦想方设法把它们买来。

一天,有人从南京来,说南京有些好品种北方见也没见过。他便打点好行装,千里迢迢,跟那人避到南京。

南京是六朝旧都,游人很多。他无心观赏那些名胜古迹,只顾挤在花市里,寻觅花种。亏得那人帮助,才买到两颗极为难得的幼苗。

马子才如获至宝,连夜往家赶。半路上,有一个少年,骑着一条毛驴跟在一辆车子后面也在匆匆赶路。不一会儿两人渐走渐近,互相攀谈起来。·

少年风度潇洒,自称姓陶,叫三郎。他问子才从何处来,子才便把到南京的事告诉了他。三郎说:“花种没有不好的,看你栽培得法不得法。”

三郎接着对马子才谈了一套养菊的方法。马子才听了感到很新鲜,十分高兴,问道:“你打算往何处去?”三郎说:“我的姐姐厌烦南京的喧闹,想到北方找个清静的地方居住。”

马子才欣然道:“我虽贫穷,但家里尚有几间草屋可供你们寄榻。如不嫌简陋,你们就不必到别处去了。”

三郎赶到车前去问姐姐。车帘掀起,有位二十来岁的女子,长得十分美丽,轻声对三郎说:“房子我们不嫌小,院子却要宽阔些。”·

不数日,姐弟两人到了马子才家。马家的一座南院,园地荒,里面有三四间草房。姐弟两人很喜欢这里的清静,住了下来。

三郎每天去马子才住的北院,帮他培养菊花。那些枯萎的菊花,只要经过他的手,没有一株不复活的。

三郎的姐姐小名叫黄英,文雅善谈,也常到马子才的妻子吕氏房中帮她做针线活。

三郎家好像很贫穷,平日不生火烧饭,每天都是在马家吃。一天,三郎对马子才说:“你家也不富足,我们天天来吃饭,更加重了你的负担,不如卖些菊花,也好贴补贴补。”

马子才素来清高,一听这话,很不高兴:“我原来以为你是文雅的人,一定能在贫困中洁身自爱,如今你说出这种话,不是对菊花的侮辱吗?”

三郎笑着说:“自食其力,不算是贪;贩花为业,也不算是俗。人固然不能苟且求富,但也不必安于贫困吧。”

子才没有作声,三郎起身走了。从此,再也不去马家吃饭。他把子才扔掉的菊花残枝,拾掇回家,一个人在园里整治。

过了一段时间,菊花快要开放了。马子才听见门外人声喧嚣,心里有点奇怪。出门一看,只见去陶家买花的人,车载肩挑,往来不绝,都是一些少见的品种。

马子才怀疑三郎私藏良种,为人贪鄙,心中一阵不快。上前叫开南院的门,打算责备他几句,然后和他绝交。

陶三郎开了门,拉着马子才进到园内。马子才见半亩荒庭都是菊畦,除几间茅屋外,没有空着的土地。凡割去卖掉的菊花,空出的地方,则折来别的枝条插上。再看那些畦中含苞待放的,棵棵皆好。

子才仔细辨认那些菊花,并不是什么良种名花,都是自己平时扔掉的残枝劣种,不由得心情平和了一些。

屋里有人叫唤三郎。三郎进屋后,端出几盘菜肴,摆在菊畦边说:“我因贫穷,不能遵守清贫的信条,连日来得了一些钱,够我们一醉的。”

马子才尝着精致可口的菜肴,笑着问三郎:“你姐姐怎么还不嫁人?”三郎也笑着说:“还没有到时候,要四十三个月后。”马子才又问何故如此?三郎只是笑而不答。

第二天,马子才又到南院,看见新栽的花枝已长到一尺多高,大为惊奇。他苦求三郎把栽培技术传给他,三郎说:“这个本来就难以言传,况且你又不靠卖花为生,何必问呢?”

自此以后,陶三郎只是忙着种花卖花。那些去年买花的人都把根留下来自己栽种,不料在第二年都变成劣种。秋天,又都来向三郎购买。

陶三郎由此富裕起来,他一年盖了新屋,二年又盖了新楼,一切设计都照自己的意思,从不和主人商量。

昔日的菊畦,渐渐变成楼廊房舍。三郎又在墙外购买土地一块,四周围上高墙,里面尽种菊花。

又过了一年,菊花上市后,三郎载了好几车菊花到南方去卖。

到了第二年,春天已经过去了,三郎还没有回来。这时,子才的妻子吕氏生病死了。

子才丧妻后,暗暗看中了黄英,便派人向她试探。黄英只是微笑,意似允许,又说要等三郎回来才能决定。

转眼又一年过去了,三郎仍未回来。黄英便指导仆人种菊,和三郎在家时一样,收益跟经商差不多。她在村外购置良田二十顷,宅第日益壮阔。

一天,忽有人从广东来,给子才带来三郎的一封信。信中提出,要他姐姐嫁给马子才。写信的日期正是子才的妻子病死的日子。算一算时间,也正是南院花园饮酒四十三个月后。

子才虽然感到惊奇,但他早就看中了黄英。他把三郎的信拿给黄英看,问聘礼送到哪儿?黄英推辞不受聘礼,又说北院房子太旧,要子才搬到南院来住。

子才怕被人家说成是招赘,无论如何不肯去南院。便选了个好日子,把黄英迎娶到北院。

子才感到妻子比他富,脸上不光彩,嘱咐她准备两本账薄,把南北两院的收支分开,免得混杂不清。

可是北院缺的东西太多,黄英便派人去南院去取。马子才看见了,派人送回南院。这样来来去去,搞得马子才烦乱不堪。黄英笑着说:“我的和你的有什么分别,搬来搬去不怕麻烦吗?”

三郎赶到车前去问姐姐。车帘掀起,有位二十来岁的女子,长得十分美丽,轻声对三郎说:“房子我们不嫌小,院子却要宽阔些。”

家中的一切享受比那些官宦人家还要好。马子才又不安起来,对黄英说:“我三十年的清德被你所牵累。我活在世上依靠女人生活,真不像个男子汉,别人希望富,我现在希望穷了。”

黄英委婉地告诉马子才,她不是个贪财的人。只因世上爱菊的人,象晋朝的陶渊明,爱菊一生,贫困一辈子。她是想把子才家弄得富一些,不使后代人嘲笑,凡是爱菊的人都是穷骨头。

子才说:“用别人的钱,实在不光采。”黄英无可奈何:“你不愿意富,我也不能穷。咱们只得分开了!清高的清高,污浊的污浊,你的名声不会被损害了吧。”

于是,黄英叫人在花园里给他盖了几间茅屋,还挑选了几个美貌的丫环去服侍他。

开始几天,马子才还觉称心。可是没多久,他就想念黄英,打发丫环去叫她。黄英不肯来。子才只得每隔一夜,到黄英这边来住宿。

黄英笑着问他:“你这样东食西宿,哪像个廉洁的人呢!”子才也笑了起来,不知怎么回答才好。从此,两人又像当初一样一起生活了。

再说,三郎一去几年不回家,子才总有点放心不下。恰巧,子才有事去南京。一天,看见花市上陈列着许多菊花,长得逗人喜爱,他心中一动:这会不会是三郎培植的?

不一会,花主人走了出来,果然是三郎。子才高兴极了。

子才向三郎讲了别后情况,要三郎一同回去。三郎说:“南京是我的故乡,我要在这里完婚。几年来我积存了些钱。请你捎给我姐姐,到年终的时候,我一定回去。”

子才不答应,苦苦劝他同归,说道:“现在家里很富足,你只管回去坐在家里享受,不要再卖花了。”

第二天,子才坐在店里要店员把那些菊花减价卖出去。不到几天,菊花全给卖完了。

他立刻逼着三郎整理好行装,雇了一条船就往回走。

三郎进入家门,黄英已清扫出一处房子,床、帐、被褥都铺得整整齐齐,好象预先就知道弟弟要回来似的。

三郎回来以后,每天只是督促仆人大修亭园,自己却成天和子才下棋吃酒,不和外人交往。

黄英劝他少饮酒,他不听;要为他成婚,他又不愿意,只得派个丫环去服侍他。

过了三四年,丫环生了一个女孩。

一天,有一个姓曾的朋友来看子才。这人酒量也很大,子才就让他和三郎对饮。

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人越喝越高兴,都感相见恨晚,从早上起一直喝到四更天,各喝了一百多壶。

姓曾的喝得烂醉如泥,伏在桌子上睡着了。三郎起身回房去睡觉。只见他摇摇晃晃,一脚踏在菊畦上,一个趔趄摔倒了。

顿时,他变成了一株有人身那么高的菊花,枝上开着十几朵菊花,都有拳头那么大。

马子才吓坏了,忙去告诉黄英。黄英心里一惊,急匆匆赶到畦边。

黄英把那颗菊花拔起来,放在地上。抚摸着花朵轻轻地说:“怎么醉成这个样子?”

然后,她把衣服覆盖在那株菊花上,要子才和她一同回去,告诉子才,千万不要出来偷看。

等到天明,子才悄悄走到畦边,只见三郎卧在那里。子才这才明白:原来他们姐弟俩都是菊花精,从此,更加敬爱他们。

三郎自从露出原形之后,更加没有顾忌地喝酒,还经常派人请那姓曾的来对饮。两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农历二月十五日是百花节。一清早,姓曾的带着两个仆人,抬了一大坛子药酒来拜访三郎。

两人约定,共同喝完坛子里的酒。坛里的酒快喝完了,两人还不怎么醉。子才暗中又倒了一瓶酒进去,两人全部喝光了。

姓曾的这时已醉得不象样子,被几个仆人背走了。

三郎卧倒在地上和上次一样,又变成了一株菊花。子才并不惊慌,他照着黄英的办法,把菊花连根拔起来。

然后,他守在一旁看如何变化,不料过了很长时间,菊叶却越来越憔悴。

他有点慌了,赶紧去告诉黄英。黄英吃惊地说:“你杀了我的弟弟。”等她奔来看望时,根茎都已枯萎了。

黄英悲痛欲绝。她在枯茎上掐了一小段,把它埋在花盆里,端回自己房中。

她守着花盆,日日浇水。马子才又悔又恨,又埋怨那姓曾的。过了几天,听说那姓曾的也醉死了。

盆中渐渐露出新芽,到九月开了花。用鼻子嗅一嗅,有一股酒香,起名叫“醉陶”。浇上酒后,长得更加茂盛。

后来,三郎的女儿长大成人,嫁给一个世代作官的人家。黄英一直到老也没有其他异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