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有关诗词方面的问题。

这首诗来自大诗人李白,我们也都很熟悉了。

请看全诗。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当初在背诵这首诗的时候,我总喜欢将最后一句诗中的“送”背成“赠”,也就是“不及汪伦赠我情”。当初觉得如果李白这么写,那也没什么问题嘛!

然而,现在看来,如果最后一句把“送”写成“赠”,则大大缺少了送别之意。

因为“赠”,通常应用于“赠予”东西,然而汪伦是来送行的,所要表达的东西是情感、而不是什么东西。

因此,这里用“赠”就大大地不合适了。

当然,这不是我们这篇文章想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想要讨论的问题是,这样一首浅显易懂、甚至不需要什么古文基础的人都可以读懂的诗,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呢?

这个汪伦,又到底是何许人也呢?

赠汪伦这首诗是送给谁的(赠汪伦中的汪伦是何许人也)(1)

想了解一首诗,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天宝年间,这个汪伦曾做过泾县的县令,由于泾县这个地方有一处桃花潭,景色优美,因此卸任后的汪伦就把全家签到了泾县。

这个汪伦,可以说是李白的铁杆粉丝。

在听说大诗人李白正在此处周边游历时,汪伦给李白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极具诱惑性,让李白“不得不”来到此地,见上汪伦一面。

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那么李白是很喜欢的优美景色的,然而这还不够,因为李白更喜欢酒。因此,这里面的“万家酒店”,对于李白,就相当具有诱惑性的。

于是,李白很容易就“上了钩”。

然而,待到李白欣然而至之时,却并未见到什么“十里桃花”和“万家的酒店”。

原来,所谓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只不过是汪伦的托词。

所谓“十里桃花”,只不过是十里外的潭水,名为桃花;而“万家酒店”,也只不过是此处有一家酒馆的老板姓“万”,因此称之为“万家酒店”。

毫无疑问,这是汪伦捏造的“高级谎言”。只为“哄骗”李白前来、以便见上一面。

然而,心胸豁达的李白却并没有因此而生气,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

看来,诗人就是诗人。

做诗人的,往往“情重于理”。情至深,无理又何妨!

赠汪伦这首诗是送给谁的(赠汪伦中的汪伦是何许人也)(2)

汪伦一连数日以美酒盛情款待李白,加之美景如画。

多情的李白很是感激。

两人相别之时,汪伦又赠送李白马八匹、官锦十缎,当然,还有上好的美酒两坛,想必这是李白特别高兴的主要原因。

于是,看着眼前的美景,以及眼前好友赠予的两坛美酒,李白一挥而就,写下此诗。

这首诗十分简朴,我们倒无需仔细解析。

唯有一点,这首诗中同时出现了两个人的名字(李白、汪伦),古人的诗文中,向来没有这样的写作方式。

然而作为诗仙,李白怎么写诗似乎都无可厚非。

看得出来,李白真的高兴了。

这也是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主要原因。

作为李白本人,他的名字自然是流传千古的。而汪伦,虽然名声大不及李白,然而他的名字却在一首诗中与李白共同出现,这就是“大咖”带给普通人的力量了。

赠汪伦这首诗是送给谁的(赠汪伦中的汪伦是何许人也)(3)

其二,这首诗又通俗易懂。

通俗易懂、又好背的东西,更容易流传广远。

因此,这首诗就仿佛是一个“广告”一样,广告中的“热点”是李白,而关键词则是“汪伦”,加之”广告词”朗朗上口,因此,成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现在看来,我们并不清楚当初汪伦是否有意做此“营销策略”,不过,“做事用情”则是这件事成功的关键。

看来,人心虽然隔肚皮,但却往往难以抵挡用情至切。

如此看来,这位汪伦先生的确是高手!

感谢您阅读本文,也欢迎您加入到讨论之中。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