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章最简单的感悟(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1)

《道德经》第一章,观妙:

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观其眇(妙);恒有欲,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恒道。(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始,女怀胎(胎儿在腹中,天地有“身孕”),天地之孕,天地之胎)

有名,万物之母。(子从母体出:有!万物之母,甲骨文字形,象亲有乳之形,乳子之形)

【无】

道德经第三十章最简单的感悟(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2)

道德经第三十章最简单的感悟(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3)

【无】在蓝天下,站着一个人,人头之上,直到上天,空空的什么都没有。

兀字,指人头,将人头兀与天相连,就拼出了无字。

无字就是:人头兀上连天一指无上,天无上,天空无,兀上天无。

【有】

道德经第三十章最简单的感悟(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4)

《说文解字》: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凡有之属皆从有。

即说:有,不合理的持有。《春秋传》上说:“日、月有吞食它们的日食、月食现象。

道德经第三十章最简单的感悟(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5)

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月亮挡住了太阳的光线,形成日食

【有】字就象太阳有手抓着月亮吃掉。手字图形和月字图形拼在一起,就造出了有字

从日月食的自然现象来理解有字,可以说:有,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动态的过程,如同日食,日中有月,月中有日,从无月到有月,再从有月到无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始】

道德经第三十章最简单的感悟(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6)

始,女怀胎(胎儿在腹中,天地有“身孕”),

【名】

道德经第三十章最简单的感悟(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7)

名,由夕和口组成,夕,代表未知,未知的东西,当人们能认识了未知物,就不是未知的东西,就可以命名,名,代表为已知的,认识到的事物。

无名,天地之始;(始,女怀胎(胎儿在腹中,天地有“身孕”),天地之孕,天地之胎)

有名,万物之母。(子从母体出:有!万物之母)

中国人的“无和有”,与西方人的“无和有”,理解上也是完全不同的,就拿绘画来说,西方人理解无就是没有、0,所以西画必需把画布画满,不能留白,不然会被认为没完成。而中国的国画,就有大量的留白,中国人的无,并不完全是没有、0,无也可能是未知、不了解的东西,如果无被认知到,就成了有,就可以命名。

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道”以“名”现,“名”生“无名”,“无名” ,生“有名”,无中生有。而有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有,万物之母。

道,天之道;德,人之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

对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学家把“德”称作是实行某种原则,有所得于心。

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

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

自然之道,道,万物本来存在;德,万物认识所得!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道是自然规律,是恒道,但对于人的认识而言,道是不断变化的,非恒道。

“道”以“名”现,“名”生“无名”,“无名” ,生“有名”,无中生有,而有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有,万物之母。无有,有无,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认识的变化,对于自然规律的理解及概念会不断更正与变化,如:从地心学到日心学再到新的宇宙观,认识是不断在变化,无有与有无,否定之否定。所有名,可名,但非恒名,这样思维去理解道的发展规律。

恒无欲,以观其眇(妙);

恒有欲,以观其徼。

原文是目字旁的【眇】,不是【妙】

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必须从本字去解读

道德经第三十章最简单的感悟(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8)

【眇】

眇,少目,心无念,

恒无欲,以观其眇(妙):无欲,可见其所不见!

道德经第三十章最简单的感悟(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9)

【徼】

徼,边界

恒有欲,以观其徼:心起念,有欲,可看其有所边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道,道可,道非,一环套一环可螺旋式上升,不断变化!)

玄之又(有)玄, (之,足也;又:手。)

玄,几乎是最有争议的,不同的人作不同的解答,教师教的、出版的书籍,把玄字,也解释成了黑色,并且越解玄乎、玄幻,变成了玄学及神秘之物。

【玄】字

道德经第三十章最简单的感悟(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10)

道德经第三十章最简单的感悟(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11)

玄,倒吊的丝线,特点象弹簧,一圈一圈的,螺旋状,

本身不是指颜色,颜色只是引伸义,指初生丝的素色,即无色,也可以引伸为黑色。

其中【幺】字,初生丝,很细、很弱、无力、易断,幼儿的幼字,带有这类意思。

了解了字义,再来理解《道德经》中的玄之又玄,可能好理解多了,中华文化哲学思维可以浓缩成“无中生有,一分为二,对立统一”。这也是现代每个中国人无法脱离的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的发展规律就很这丝一样一层层螺旋向上发展。

《道德经》中的”玄”“玄之又玄”,用大白话来说,与“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无中生有…”循环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朴实的辩证唯物哲学思想。

根据玄的字义,同样可以解释《千字文》中的天地黄,讲的是开天辟地之始,天地不分,分开时,天是象用丝吊上去的,地黄是土地宽广无边。

众眇(妙)之门。

众,看得多;

眇:看不见;

众与眇是对立统一的,单纯从象形会意字形来解释,就是“目多”与“目少”之义。

如同修心,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当一个人修到空无的状态,无我的状态,可以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

.

.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K12全语文、海外汉语,汉字创新思维、汉字国学、解字古诗文】

汉字师认证课程,让你成为一名汉字老师、一名汉字启蒙师、一名海外汉语老师、中华汉字文化的传播者!

想了解详情,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了解汉字视频的 "一字一视频,一字一科普",私信留言:“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