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李鸿章鲜为人知的外交轶事)(1)

文|嘉非

引言:

李鸿章是一个外交奇才,各种史料在谈及李鸿章的外交手段时,都喜欢用一个词:“权谋多变”,事实的确如此。

1.座位之争,巧化僵局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黄鹤楼座位之争。

话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湖广总督一职由其大哥李瀚章接任,沈老太太得以安居武昌。幕僚要请兄弟两人吃饭,给李鸿章饯行,给李瀚章接风。地点就选在风景秀丽的黄鹤楼。李氏兄弟欣然前往,到楼上一看,幕僚正在面红耳赤的争论,争论什么呢?争论谁坐上席。因为按年龄,李瀚章是老大,理应坐上席。而按级别,李鸿章是大学士,直隶总督位置也比湖广总督位置重要,理应坐上席。到底是按年龄还是按级别呢?幕僚争论不休。

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李鸿章鲜为人知的外交轶事)(2)

李鸿章看看大哥,大哥扭头在欣赏墙上的字画,心想,我是老大,你看着办吧?

李鸿章想了想说:“你们今天请客,是公事还是私事呀?”

众人一听,当然是公事了,私事哪有人报销银子呀。所以齐声说:“中堂大人,当然是公事了。”

李鸿章微微一笑,说既然是公事,那我是大学士,理应坐上席,这是朝廷制度,丝毫不能马虎。大哥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准备拂袖而去。

李鸿章接着说,但是呢?让大哥坐下席也不合适,这样好不好,明天你们再摆一桌,只论私谊,让大哥坐上席,我来作陪好不好。

大哥一听,转怒为喜,欣然坐了下来。

李鸿章就是这样一个善于破解僵局,另辟蹊径的高手。在外交上也是这样。

2.逻辑思维,趋利避害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李鸿章到总理衙门工作,当时的总理衙门主要是张荫桓在主政,其他人都不足道。李鸿章去了后也不多说话。有一天法国公使来到总理衙门,责问道:“你们订购了我国的枪炮,已经商量好了,就等签字了,为何改为订其他国家的,言而无信,已经影响到两国的邦交,我方强烈抗议。”

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李鸿章鲜为人知的外交轶事)(3)

诸位总理衙门大臣都不说话,瞠目结舌。法国大使还是指手画脚地说。李鸿章实在听不下去了,缓缓说:“你说的不对。我们订购你们的枪炮,是商业贸易,与邦交有何关系?买卖者,以价格便宜而且方便为主,现在你们的东西实在比其他国家的贵,所以我们才改订了其他国家的。如果还有其他国家比这个国家的便宜,我们也会改订他国,他国也无权过问。而且原来只是与你们商量,也没有和你们签合约,既然没有签约,怎么可以牵涉到邦交问题呢?”

法国公使无言以对,悻悻而去。

这个辩论中李鸿章也运用了“黄鹤楼座位之争”的思路,法国公使从邦交角度出发,李鸿章从商业买卖角度出发,认为法国公使小题大做,实际上这是一个公平买卖的问题,把对方带到自己的逻辑上来。这也是李鸿章外交谈判的一贯技巧。

3.有礼有节,不畏不惧

李鸿章的外交生涯充满了智慧。

有一次一位德国舰长邀请李鸿章到军舰上参观。李鸿章对身边人说,这位德将一向很傲慢,突然邀请我前去参观,其中可能有蹊跷,如此这般和部下交代了一番。登上德舰后,李鸿章与德将在桌子两边坐下,李鸿章的卫士站立两旁,他们一个个肩并肩挨着,手垂下来,互相紧握,像一堵墙一样。各国海军也都来了,大家开始畅饮。

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李鸿章鲜为人知的外交轶事)(4)

李鸿章与德国首相俾斯麦在军舰上

突然,炮声轰鸣,就像山崩地裂一样,军舰剧烈晃动,海水翻腾。李鸿章的卫士没有一个惊慌失措的。李鸿章一边捻着胡须,一边看着德将,微笑不语。德将脸红了,说:“中堂大驾光临,特鸣炮致意。”李鸿章笑着说,谢谢好意,早就听说贵国克虏伯大炮威震于世,今天终于听到了。能再放几下让我听听吗?

德将本想以巨炮轰鸣来惊吓李鸿章及其随从,结果没有得逞,反而被李鸿章奚落一番。这个德将原来十分轻视李鸿章,听别人夸李鸿章都不信,从此以后非常佩服李鸿章,以后常和人讲:中国李鸿章,很像我们国家的宰相俾斯麦。

4.借力打力,难挽颓局

李鸿章和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友谊也值得一说。他想借格兰特收回琉球。这也是“以夷制夷”的方略。

格兰特是美国南北战争时北方的司令官,万众敬仰的英雄。1879年初夏,刚刚结束第二个任期的格兰特造访了中国,他先后访问了广东、上海、天津、北京。格兰特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西方国家元首。

当时的国际形势时,中俄为伊犁问题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而日本趁中国无暇东顾,将已实际占领的琉球改为冲绳。中国通过外交手段进行严重抗议。李鸿章想借格兰特的力量来斡旋此事。

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李鸿章鲜为人知的外交轶事)(5)

李鸿章访俄图片

6月12日,格兰特到达天津,李鸿章前来拜访,次日格兰特回访。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友谊。格兰特和李鸿章英雄相惜,两个人都为了国家利益而驰骋沙场,都有满腔报国热情。

李鸿章向格兰特谈到了琉球问题。他请格兰特代为向日本交涉,因为按照此前签订的中美条约,如果第三国对中美任何一国“有不公或请邈之事,一经知照,必须相助。”也就是说,美国在琉球事件上帮助中国,不仅是道义责任,也是条约责任。

离开中国后,格兰特来到日本,向日本施压。然而日本此时已经相当熟悉国际公法,他们搬出了5年前(1874年)签订的《北京条约》,里面有“台湾生番曾将日本属民等妄加残害”的字句。

面对白纸黑字,格兰特也无可奈何。

他先后给李鸿章去了两封信,告诉他调停的细节,并且说,与其求美利坚,不如求自己。日本数年来学习西法,已经能够自立了,各国想再压迫他们已经不可能了。希望中国也能自立自强。他的助手也写信给李鸿章,说“不在条约而在自强”,希望中国振作起来。自己强大才能在外交上强硬。

这段话对李鸿章的震动很大,之后加快了建设北洋海军的步伐。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以夷制夷”收到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归根结底一个国家自己要发展,要强大,否则摆脱不了被欺凌的命运。

5.一根手杖,一段佳话

顺便说一句,李鸿章和格兰特建立了深厚感情。格兰特访华的时候带了一根手杖,这根手杖十分精美,上面镶嵌了很多宝石。李鸿章见到后也十分喜欢,拿起手杖反复欣赏,爱不释手,格兰特问李鸿章:“李中堂是不是喜欢这根手杖呀?”李鸿章说:“这根手杖很可喜”。格兰特说:“既然中堂喜欢,我应该奉上。不过这根手杖是我卸任的时候全国工商界人士赠送给我的。我要赠送阁下,要等回去后征求大家的意见才能定夺。”

1896年李鸿章去美国访问,特意去格兰特墓前吊唁。格兰特的家属将格兰特的心爱之物,这根镶嵌宝石的拐杖赠送给了李鸿章,李鸿章爱不释手,吃饭、写字都带在身边。

“手杖事件”传为中美外交佳话。

李鸿章的“手杖情结”为何如此之重呢?我觉得除了那根手杖确实制作精美之外,还有这样几重因素。

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李鸿章鲜为人知的外交轶事)(6)

影视剧中的李鸿章

其一,英雄末路。李鸿章见多识广,未必贪恋此物的精美,而是格兰特作为南北战争的英雄,得到全国人民的敬仰,登上总统宝座,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而自己也为国家立下赫赫军功,然而洋务报国的理想却遭到多方掣肘,不能施展拳脚。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更是背上了“汉奸”、“卖国贼”的骂名。南北战争的英雄已经作古,万人景仰;饱经沧桑的自己还在苦苦支撑,万人唾骂。

其二,睹物思人。李鸿章之所以归国后拿着这根拐杖爱不释手,是因为他感激格兰特的良言诤言。格兰特访华是在1879年,李鸿章访美是在1896年。此时距格兰特访华已过去了17年,17年的沧海桑田,尤其是经历了血染马关、忍辱签约的种种难堪,格兰特当年的诚恳告诫言犹在耳,中国不抓紧发展自己,不奋发自强,仅凭“以夷制夷”是不行的。再见到这根手杖,李鸿章思绪万千,百转千结。

其三,老骥伏枥。70多岁高龄的李鸿章用这根手杖不断提醒自己,要向美国学习,不断发展自己,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这当然也是李鸿章的“中国梦”。

6.嬉笑怒骂,自成一派

李鸿章这次美国之行也闹了不少笑话。

他也去老朋友戈登的纪念碑下吊唁。就是当年“苏州杀降”事件后拿着手枪要杀李鸿章的那位。李鸿章其实是非常感激戈登的,“杀降”风波中戈登的愤怒让李鸿章懂得和外国人交往要讲诚信。当时李鸿章初露峥嵘,办事自然比较毛糙,但后来逐渐炉火纯青,在对外交往中长袖善舞,多少都是拜戈登所赐。

话说李鸿章这位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去拜祭戈登,戈登的家属非常感激,就送了李鸿章一只名犬。不想过了几天收到了李鸿章的感谢信说:深情厚谊,难以言表。不过我现在年纪大了,吃的不多,十分感谢赠给我这样的美味佳肴。

这件事在美国也传为笑谈。

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李鸿章鲜为人知的外交轶事)(7)

欧美漫画中的李鸿章

实际上我觉得李鸿章是在逗美国人开心,狠狠地幽默了一把,从而在美国人心目中树立起“可爱的东方老头”的形象。

还有“李鸿章杂碎”,更是在美国家喻户晓。访美期间,有一次李鸿章招待,美国客人,厨师说食材已经不全了,李鸿章说你看着做吧。他从中国带来的私人厨师就把羊肉、火腿、蔬菜等乱七八糟的食材凑在一起拼兑出一个菜,结果客人吃了后赞赏有加。问这道佳肴叫什么名字。厨师对自己情急之下灵机一动发明的这道菜肴当然叫不上名字,李鸿章只是点头说:好吃,好吃!结果“好吃”两个字被美国人误听为“杂碎”,因为这两个字从声音听起来是“Hotch”,就是“杂碎”。从此之后,“李鸿章杂碎”名扬美国,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国菜,最多的时候有上千家店,几乎所有的中餐馆都会做这道菜。后来梁启超赴美,也惊奇的发现有这么多餐馆都打着“李鸿章杂碎”的招牌,特意去尝了一尝,结果发现大失所望,并不是什么美味。

逗美国人开心,获取美国人的同情心,也是李鸿章“以夷制夷”策略的一部分。虽然不总是有效,却是李鸿章与美国人交往的权宜之策。

结语:

作为“老大帝国的裱糊匠”,李鸿章一直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利益斡旋, “以一身之计负九重之忧”,李鸿章当是近代为数不多的出色外交家之一,能争一分是一分,这就是他的外交之道。更多关于李鸿章的精彩故事,请继续关注“近代人物传奇。

本期编辑:夜樱,雅鲁藏布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