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怎么评价红楼梦(只有走出胡适的误区)(1)

近年来,传统红学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寅之孙曹雪芹以及“曹雪芹自传”说受到广泛质疑,传统红学中关于曹雪芹的一系列考证形成的结论遭到否定,以致在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年的时候,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说,我们现在对曹雪芹的了解,可谓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纵观传统红学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考证,胡适一开始就认定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是曹寅之孙以及“曹寅家事”说、“曹雪芹自传说”,实在是经不起小心求证的大胆假设;而传统红学家又一味沿袭和顽固坚持这一假设,才造成了如今怎么也不能自圆其说的被动局面。其实,只要下决心走出胡适的误区,我们就能正确解读脂评本的有关文字,弄清楚作者到底是何人。


有的传统红学专家耍横说,要否定前说,就的推翻所有的论证!是的,前说最有力的论证,莫过于《红楼梦》文本中确有一些似乎曹寅家事的内证,而脂批中又透露出他们是亲历其事的。且不说贾府到底是否就全等于曹寅家族,即便是,那不仅不能说明曹雪芹就是曹寅子孙,反而只能证明曹雪芹决不可能是曹寅子孙!


为什么这样断定呢?我们知道,除了事实论者之外,还有逻辑论证。《红楼梦》开张名义就首先声明是“假语村言”、“不干涉实时世”,岂能明目张胆地把曹寅子孙曹雪芹的实名写了出来?即便真有曹寅子孙写了此书,也不会把自己的实名写上去,连曹姓都不会写。且不说曹寅族谱中查不出曹雪芹此人,就是查了出来有个曹雪芹,也不可能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更何况,《红楼梦》中不避讳“寅”字,也有力地反证这个曹雪芹不可能是曹寅之孙。


胡适怎么评价红楼梦(只有走出胡适的误区)(2)


由此看来,如此简单明白的事情,居然一开始就被胡适们搅混了。他们把书中批阅十载的曹雪芹、脂批中的“雪芹、芹、芹溪”,都认定为曹寅之孙,这样就造成了对《红楼梦》第一回和脂批的若干误读,把本来很明白的曹雪芹搞得“烟云模糊”,争论了这么多年,考证了这么多年,怎么也搞不清楚。


其实,只要从胡适们的误区里解脱出来,不误读《红楼梦》第一回和脂批,那本身的文字是把《红楼梦》的作者交代的很清楚的。


曹雪芹就是文中写明的“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编撰者,曹雪芹这个名字如同空空道人、孔梅溪以及书中所有人名一样都是虚拟的假名。曹雪芹和批阅点评者脂砚斋、畸笏叟也一样,都是使用的假名。他们这些名字的含义不好用书中惯用的谐音来解读,如果琢磨隐含的意思,曹的本意不是姓氏,而是守草料的人、普通人的意思。雪当然是贫寒的意思。芹可能是采用的微薄的意思,《红楼梦》中就有诗句“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阵势用的此意。另外,古代还把生员入学称为撷芹,把考取秀才称为掇芹。当然,芹也有清香意,雪芹有高洁清香意。总之,曹雪芹的含义可能就是一个心志高洁的穷秀才的意思。


而脂砚斋和畸笏叟、松斋、棠村、梅溪、立松轩、绮园等也是可以如此琢磨其隐含意思的。执笔者曹雪芹和批评者脂砚斋、畸笏叟等人是一个编撰《红楼梦》的创作团队。


他们的编撰有一个原始文稿,这文稿的作者被称为“石头、石兄、玉兄”。这在《红楼梦》开篇托名石头记的文字讲得很明白,而脂砚斋在眉批和夹批也称“皆石头之语”,在甲戌本中更有墨批点明:“石头即作者耳”。这石兄倒是《红楼梦》故事中人(贾宝玉),很可能有如同曹寅家族子弟的经历,脂批中凡是提到此事我也亲历的地方,都是称的“石头、石兄、玉兄”,凡是对书中文字内容的夸赞,解释和修改意见,都是用的“雪芹、芹和芹溪”。曹雪芹和脂砚斋畸笏叟等都是石兄故事的知情者和深切同情者。


按照这样的解读来看《红楼梦》第一回和有关脂批,就会把一些原来扯不清的问题弄明白。


胡适怎么评价红楼梦(只有走出胡适的误区)(3)


例如人们争论最大的脂砚斋的一段批注:“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就是因为开卷这段楔子,本来就是编撰者曹雪芹写的,但文中又故意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等语,所以脂砚斋故意问这楔子是谁写的,点破是曹雪芹故意用画家烟云模糊,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


又如研究者大多引用的小说第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后脂砚斋的长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末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赖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有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原矣。甲申八月泪笔。”就很明白,脂砚斋的意思是有一个原作者“石兄”,而“芹、脂”二人都只是编撰批阅者。脂砚斋特别强调“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说明这首诗是曹雪芹写的,他不是当事者,只是能解者。曹雪芹和脂砚斋都是特别能解者。


再如畸笏叟在第十三回回末批中则同时提及原作者和“芹溪”,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畸笏叟称的作者就是原作者“石兄”,称编撰者曹雪芹为“芹溪”。他称原作者为“兄”,而对芹溪却用“命”字,这是很明显的区别。


另外,脂砚斋还有庚辰本第十三回的一条眉批:“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何处耶?”这“三十年前作书人”显然不是指曹雪芹,而是原作者。


据此,我们可以认定曹雪芹是主要编撰者,而脂砚斋和畸笏叟、松斋、棠村、梅溪、立松轩、绮园等批阅者也都是重要参与者。脂砚斋自1754年甲戌重评开始至1774年甲午为止,二十年如一日地对《红楼梦》进行多次抄评,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还有畸笏叟、棠村等人,在《红楼梦》里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上,有脂砚斋署名或系年“己卯冬(夜)”可以肯定为其批语者有七十条,署"畸笏叟"的评语或系年“壬午”、“丁亥”等可以确定出于其手的共九十四条。今存甲戌、己卯、庚辰本共约2319条细节信息和精深评点。我们虽然无从考证他们的真实身份,但这些人是真实存在的。正是他们和曹雪芹一起将原稿编撰成了《石头记》、《红楼梦》。


胡适怎么评价红楼梦(只有走出胡适的误区)(4)


曹雪芹等人编撰时用的原稿作者“石兄”,确实是《红楼梦》故事中人,书中许多重大情节都是他的亲身经历,脂砚斋等人也在评点中多次提到他们都有见证。书中和批点中提及的这些事件也曹寅家族的历史确有类似之处。说这“石兄”可能是曹寅子孙倒是可能的,但多年的考证也没有确切的证据。唯一的线索是脂砚斋有一条批语说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却也无从详细考究。


考虑到《红楼梦》毕竟是在曹雪芹长达十年的批阅删改、脂砚斋等人数十年的批阅评点后形成的文本,原稿的份量已经不重,因此在原稿作者无从考定的情况下,把曹雪芹署名为作者是可以的。至于考定曹雪芹的实名实人,那也只能有待可靠的史料和考古发现。《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也不是实名,《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作者署名罗贯中、施耐庵,其实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者,我们没有必要牵强附会出一个作者曹雪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