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14篇(高考语文总复习)(1)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文言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开始】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者,……也”式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例,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者也”式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例,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者,……”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样的判断句比较少。例,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也”式

“也”在此表达判断语气。例,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式

既没有“者”,也没有“也”,翻译的时候加上“是”。例,

9、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10、荀卿,赵人。(《史记·孟荀列传》)

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

1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例,

14、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1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用“是”做判断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

1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17、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通常被称为意念被动句。

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

3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

3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3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介词“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

36、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3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被”表被动

“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例,

3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39、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例

40、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4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

4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莫之夭阏——莫夭阏之

4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

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二是句子必须是疑问句。例,

44、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45、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46、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以知燕王——以何知燕王

47、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

彼且奚适也——彼且适奚也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

48、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厌之有——有何厌

4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50、唯利是图——唯图利 唯才是举——唯举才

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宾语通常前置,这种情况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例,

51、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52、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5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54、是以记之——以是记之

陈述句中方位词作介词宾语时,放在介词前

例,

55、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省略句

省略句不是文言文中独有的语言现象,但是较现代汉语而言,它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更高,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常常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省略主语

文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所以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语的省略可以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例,

承前省

18、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9、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人)缘溪行,(武陵人)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蒙后省

20、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1、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对话省

22、问:“(您)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23、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鸿门宴》)

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谓语省略的情况都比较少。文言文中,通常在并列句中,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中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2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5、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宾语是常见的事,所省多为代词“之”,既可以作动词宾语,又可作介词宾语。

26、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27、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兼语

“使、令、命”等类动词的宾语常兼做后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即被称作兼语。兼语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但在文言文中常常被省略,多为代词“之”。

28、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29、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等,这个词与后面的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

30、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31、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以)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14分09秒)

题型解读

例1 与“为贼所围”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父母者,人之本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竖子不足与谋

【答案】B

【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式。A项为判断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省略句。

例2 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唯巫言是用”是宾语前置句,通过助词“是”提宾。列举四项中,D句“何厌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通过助词“之”提宾。A项为一般句式,B、C两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

例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皆第一。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庠言:“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单人令别试。”诏从之。密州豪王澥私酿酒,邻人往捕之,澥绐奴曰:“盗也。”尽使杀其父子四人。州论奴以法,澥独不死。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澥死。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皇祐中,迁工部尚书。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而彦方伪造敕牒,为人补官,论死。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乃以刑部尚书知河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以司空致仕。卒,谥元献。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正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吾终身不为也。”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弟祁。

(节选自《宋史·宋庠传》)

把文言文中标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

(2)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答案】 (1)这不是用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宜按本朝的先例,命令主管部门(官员)准备饮食。(2)京师地区的守卫士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调补充轮流戍边,这是祖宗当初的谋略,不能随便轻易改变。

【解析】(1)否定判断句、“所以”“故事”和“具”。(2)“畿辅”“羡”“更戍”“苟”。

例4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讙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翻译文中标红的句子。

①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

译文:

②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译文:

③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译文:

【答案】①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②(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③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解析】②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有的人”。③句是宾语前置句,“则子孙不能我救也”应译为: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语文掌握着孩子未来"何以为生"的主动权,还标榜着"生以为何"的价值观。如果我的内容对您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些帮助的话,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