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才能赶上真正的韩流(看到韩流席卷世界)(1)

1、

韩流席卷世界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两三年”。

在日本流行文化席卷世界之后,韩国作为亚洲另一个后起之秀,在最近几年迅速崛起,在歌曲、电影、舞蹈各方面在全世界强力输出。

从2013年的神曲《江南style》,到2019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寄生虫》,再到2021年火爆全球的韩剧《鱿鱼游戏》,韩国的文化输出一波接着一波,其影响力堪比三星手机。

80后才能赶上真正的韩流(看到韩流席卷世界)(2)

可能我们很多人会不服气,韩国?一个弹丸之地,一个历史上叫做“高丽”的藩属国,一个跟在中华文明后面当了数千年的学生,有啥文化可言?

但有时候不服气也是没有用的。我们只看一点,那就是国内但凡火一点的综艺节目,你仔细去查一下,都是买的韩国综艺的版权,有的还是直接把韩国的制作团队请过来操刀。

80后才能赶上真正的韩流(看到韩流席卷世界)(3)

韩国确实在传统文化上,跟中国完全无法相比,但是在更容易传播的流行文化领域,不得不承认,韩国要比我们做得更好。

韩国流行文化的崛起,也不过就是最近十几二十年的事情。在此之前,在亚洲文化输出最强的地方,除了日本,就是中国香港。

而在香港文化输出最强力的八九十年代,大陆这边的业内人士却将香港称作“文化沙漠”。

为此,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对“文化沙漠”一词做解释或反驳。

比如香港《文汇报》2014年以“香港真的是文化沙漠吗?”为题报道。

80后才能赶上真正的韩流(看到韩流席卷世界)(4)

2015年凤凰网以“不能随便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为题进行报道。

80后才能赶上真正的韩流(看到韩流席卷世界)(5)

一直到2022年,还有知名媒体以“文化沙漠”之名来报道香港。

80后才能赶上真正的韩流(看到韩流席卷世界)(6)

尽管在媒体上大家都是在为香港背上“文化沙漠”的名称“喊冤”,但这个前提就是多年来很多人一直都是这样的看法。

那么,香港为什么会被称为“文化沙漠”,这个名称到底冤不冤呢?

2、

我们“错怪”了香港

先说我的结论,那就是我们“错怪”了香港,香港不但不是“文化沙漠”,相反,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在八九十年代,香港是亚洲除日本以外,文化输出最强的地区。

韩国电影现在“牛气哄哄”,但是在八九十年代,为了抵挡香港电影对本国市场的强力冲击,韩国政府不得不出台法令来限制香港电影的引进。

香港电影当年有多强,我想大家应该都有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还有香港的流行音乐,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几乎可以说是横扫的状态。

80后才能赶上真正的韩流(看到韩流席卷世界)(7)

另外,香港还有“四大才子”。

前几天倪匡去世了,香港的“四大才子”只剩下了蔡澜一人,在当年这批人的鼎盛时期,那可真是才华横溢满香江。

这四个人可以说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到了顶级的状态。

首先是金庸,在武侠小说这个领域达到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也很难后有来者了。金庸的武侠小说直到今天依然被各种翻拍,除了让人感叹这个领域后继无人之外,不得不佩服金庸不世出的才华。

其次是黄霑,在填词这个领域,恐怕也是华人世界里最顶级的成就了。他所写的《沧海一声笑》、《狮子山下》、《上海滩》的歌词,平白易懂,意境高远,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精髓,直到今天,我找不到还能在这方面超越他的人。

然后是倪匡,倪匡的主要成就在科幻小说,他所写的《卫斯理》系列,风靡华人世界。倪匡鼎盛时期一天写几个专栏,十几份报纸刊登他的文章,靠一支笔致富。可以说写得比他好的人没有他写得快,写得比他快的人没有他写得好。

最后是蔡澜,蔡澜在“四大才子”中的才气应该是最后一名。但这也只是跟另外三位相比,如果单拿出来,他也是才华横溢的。更重要的是,蔡澜本身就非常符合“才子”的气质,他算是四个人里面最会享受生活,最洒脱的人了。

有这“四大才子”坐镇,还有在他们后面更多的香港人才,为我们输出过车载斗量的优秀文化作品,很多到现在依然是华人世界的经典。

这样的香港,怎么能算是“文化沙漠”呢?实在是太冤了!

如果这样的香港都算是“文化沙漠”,那同时期的华人世界,恐怕全都是“文化死海”了。

80后才能赶上真正的韩流(看到韩流席卷世界)(8)

3、

傲慢与偏见

香港被称为“文化沙漠”,其实是同时期某些人的一种“傲慢与偏见”。

比如大陆著名作家王朔,在《我看金庸》这篇文章里就曾经这样评价金庸的小说:“这哥们儿写东西太不过脑子了,一个那么大岁数的人,混了一辈子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吧,莫非写武侠就可以乱来”。

王朔的文风和为人一向以“犀利”著称,他嬉笑怒骂,对很多人和事都看不惯。他就是最典型的对于一些流行文化有着“傲慢与偏见”的人。

除了看不上金庸小说,他还看不惯当时流行的很多东西,比如琼瑶的小说,成龙的电影,“四大天王”的歌曲——“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

王朔本人也写过很多优秀的作品,还参与了多部影视作品的编剧,比如《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渴望》、《我爱我家》等等。其实这些作品说到底也属于通俗文学,和金庸、琼瑶的并没有本质上区别。

那为什么王朔会看不上别人呢?

这里并不是要拉高金庸,踩低王朔的意思。而是要说明当时和王朔这样有着同样心理的一群人,他们对于香港文化的傲慢和偏见究竟是怎么来的。

我想这种偏见,可能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心”优势的积累。

中国历史长期以来,文化中心都聚集在“京城”这个圈子,顶多把文采风流的江南地区算上,而对于偏远一些的岭南地区,从来都没有进入到文化中心,甚至算得上一个文化重镇。

可是这种情况在近200年来有了显著的变化,广东地区,因为更早与国外通商,接触到了更多样的文化,变成了中国近代史上“领风气之先”的省份。

我们看看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人里,像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等,都出自广东。

而香港真正繁荣的时期,是作为一个华人世界的中转站,吸收了全球华人精英。比如当年上海的许多精英就大批搬到了香港,直接把上海滩当时冠绝亚洲的娱乐业在香港复制了一遍。

可由于历史的惯性,一些人还将香港视作远离文化中心的“沙漠”,香港输出的流行文化,就算再受普通老百姓的欢迎,那也只是“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也是没有多少内涵的媚俗作品。

香港“文化沙漠”的称号才人云亦云,说了很多年。

可任何文化都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让普通老百姓发自内心接受和喜欢的作品,才配称得上是好作品,才有机会向外输出。

有很多事情,亲身经历的时候并不觉得有多伟大,可是当香港流行文化的“黄金时代”消逝,我们才无比怀念那个横扫东亚的香港。

看着今天日本、韩国不断地在向海外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发自内心的接受和喜欢,我们才知道,当年香港“文化沙漠”的称号,是多么委屈了香港。

中华文化的底蕴,十个日本和韩国都不够打。我们需要放下“傲慢和偏见”,不要固步自封,放下高傲的身段,多去出产一些能够让普通大众真心喜欢的作品,那才是正事。

80后才能赶上真正的韩流(看到韩流席卷世界)(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