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李贺,唐朝著名诗人,有鬼才之称,年少成名,七岁与韩愈论诗。成年后,他的才华让人嫉妒,为断他仕途,年轻学子设计陷害他,终成功。李贺对世俗感到不公,有才无用,社会黑暗,但坚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年老,写出千古绝句,后人单独拿出做上联,百年后,才有人对出下联。

李白仙才李贺鬼才(鬼才李贺被害断仕途)(1)

一、与韩愈论诗

李贺七岁,李贺小有名气,韩愈闻之,特拜访,然不知其年龄,误以为以讹传讹,名不副实。韩愈,名动天下大文豪,李贺早已仰慕许久,特向韩愈请教。韩愈看其好学,教导学术,一番交谈,其学之高,婉言请其作诗,一首《高轩过》随口而出,韩愈惊为天人,如此才学,不负天才之名。《高轩过》成千古名诗,只是李贺论诗而作。

李白仙才李贺鬼才(鬼才李贺被害断仕途)(2)

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李贺前往帝都,准备参加下一轮帝都的进士考试,同代学子,对其才学十分忌惮,李贺在,其他学子无出头之日,一起策划陷害李贺,最终成功,断李贺仕途。李贺的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是谐音,同代学子称,李贺考进士,就是对其父亲不尊重。考官于是取消李贺考试资格,无法入仕途。韩愈感到不满,发一文,名为《讳辩》,文中写到,如果父亲名仁,那么还不能当人了,否则也是大不孝。韩愈发文,有识之士认同,但无法改变世俗,无法改变社会。

李白仙才李贺鬼才(鬼才李贺被害断仕途)(3)

三、郁郁不得志

李贺,久居长安多年,作诗无数,一首《致酒行》,抒发其郁郁不得志之情,也抒发他想念家乡之情,但他仍然不甘,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仍然向往仕途。然现实是残酷的,只凭才学,没有官位,再好的文章只会被人称赞,而不会流入上层。李贺才学,就算天下闻名,身在深宫的皇帝也不会知道,这就是那个年代残酷所在。真正有才学的人,一直在最底层,官僚体系被贵族掌控,国家高层永远都不是真正有才学的人。李贺黯然失魂,在郁郁不得志中离开帝都,一路向西,停笔从戎,诗词的风格,也逐渐带有杀伐之气,例如《雁门太守行》。

李白仙才李贺鬼才(鬼才李贺被害断仕途)(4)

四、功成名就返回长安

李贺从戎三年,身居幕僚,三年后重返长安,身居九品,朝中之末,定居长安三年。从官三年,结交挚友,与其一起畅谈人生与社会,看了很多社会悲剧,也结识很多与他一样遭遇的人,社会的黑暗,让他对朝廷失望。三年后,妻子病重去世,李贺郁郁寡欢,不久,因思念成疾,因病辞官,告老还乡。李贺临行之前,写了两句十分特别的诗,其中有一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被称为千古绝句,被后人单独拿出,作为上联,望有才学者对出下联。

李白仙才李贺鬼才(鬼才李贺被害断仕途)(5)

五、百年后对出下联

一直到唐朝灭亡,这句下联也没有人对出来,两百年后,北宋嗜酒书生石延年,在一次醉酒后,脱口而出下联,对仗工整。石延年脱口而出,月如无恨月长圆,此句是两百年内最佳下联。两句都是引用大自然之秒物,堪称经典之作。这就是文字的魅力,简单的文字,组合成富有灵魂的诗篇,把情感融入简单的诗词中,只凭七个字,抒发心中无限别恨。也许石延年并不是嗜酒,而是想要自己沉醉,沉醉在诗词中。

李白仙才李贺鬼才(鬼才李贺被害断仕途)(6)

结语

诗词歌赋,是我国古典文化,但现在继承的人越来越少,一所大学中,学习西语的人数,是学习古典文学的几倍。也许诗词在某些人眼中十分枯燥乏味,但其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结晶,古人诗词可脱口而出,现代人连读都读不明白。学习诗词歌赋很有必要,日本为此专门开设课程,开设中国古典文学,从小教育日本小孩,学习中国的诗词歌赋,而我国作为古典文学的传承者,为何不大力传承并且弘扬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