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胡山林《与大学生人生对话录》,清华大学出版社。

问:怎样看待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怎样看待郑板桥的)(1)


答:我对郑板桥没有研究,因而这里我无法透彻地解说他,只说说我自己的肤浅理解。

我感到现在好多人对这句话做了望文生义的理解,实在是违背、甚至是歪曲了郑老先生的原意,太遗憾了。你看吧,大街小巷,书铺地摊,到处都在卖这四个字。一些人买去是凑趣玩玩,附庸风雅;有的人——主要是大大小小的官员,买去挂在卧室里,甚而至于办公室里,当作处世做官的座右铭。他们借此提醒自己,做官办事别太认真,别太原则,别太坚持,官场无所谓正义和原则,无所谓是也无所谓非,万事一笔糊涂帐,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清楚不了糊涂了。在他们看来,郑板桥是在教人圆滑,世故,放弃原则。他们以自己“之心”,度郑氏“之腹”,对“难得糊涂”做了最肤浅最荒唐最与原意相悖的理解。板桥先生如活着,看着人们这样作践他,以他的脾气,非痛骂他们不可;要不就是捶胸顿足,扼腕长叹,后悔写下这遭人误解、被不屑子孙利用的四个字。

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怎样看待郑板桥的)(2)


其实郑板桥的原意恰恰与上述官员的理解相反。郑板桥,一介书生,为人耿直狂放,一生关心民众疾苦,想以自己微薄之力为社会为百姓做些事情。他在潍县署中那首著名的画竹题诗就是他心灵的剖白:“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但身处黑暗的社会腐败的官场,他的忠耿得不到理解,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他发现,愈是清醒愈有正义感的人愈困顿。对此他感到悲愤难抑,而又乏回天之力,没有办法他只好发牢骚。这就是迫使郑氏发出“难得糊涂”感叹的社会心理背景。明白这一点,就明白郑的话是典型的激愤之词,是典型的正话反说,是无奈之极的自我嘲笑、自我调侃。他的“难得糊涂”其实是“我无法糊涂”,骨子里是对“装糊涂”的人的鄙视,是对自己无法糊涂的自嘲和调侃。鲁迅先生眼力透辟,他老人家一眼看出这四个字表现了名士的牢骚气。

说到这一点,我忽然联想起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我总感到《唐吉诃德》也表现了作者的牢骚,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不能实现时悲愤难抑的自我调侃。据史料介绍,塞万提斯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之家,小时候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有机会读了很多骑士小说,头脑里形成了非常狂热的为国捐躯的理想。他参加了无敌舰队,参加了多次反侵略的战争,在战争中表现出足够的勇敢,屡立战功,得到元帅的嘉奖。可是当他拿着元帅的保荐书,做着即将成为将军的美梦时,在归国途中遇到海盗,被俘后被卖到阿尔及利亚,在那里做了五年苦工。当他回到自己国家的时候,很不幸,他的国家已经忘记了这位英雄。他连一个普通的工作都找不到,好不容易在无敌舰队里找到了一个军需职位。一次,他下乡催征粮食,被乡绅诬陷入狱。出狱后改做税吏。他把收上来的税存在银行里,偏偏这个银行倒闭了,塞万提斯因此第二次入狱。从监狱出来之后,穷困潦倒,一文不名。此时他已经人过中年,百事不成,万般无奈之下开始了《堂吉诃德》的写作。

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怎样看待郑板桥的)(3)


一个胸怀远大理想却一生倒霉的人,当他回首平生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心态呢?他可能心情复杂,感慨万千:承认失败又不情愿,既后悔又不后悔,口头上激愤地否定自己而内心却可能恰恰相反。具体表现为自我嘲笑自我调侃——我这人啊,简直是一个疯子,一个傻瓜,一个活该倒霉的人。如果用一个艺术形象去表述,即活活一个堂吉诃德。

自我嘲笑自我调侃,我感到比较接近塞万提斯创作《堂吉诃德》时的心态。塞万提斯创造了堂吉诃德但不等于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只是他表达自己情感的“意象”,他的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堂吉诃德的精神中寄托着塞万提斯的理想,堂吉诃德的“清醒”中暗含着塞万提斯的自嘲。

我感到郑板桥与塞万提斯有相通的地方,与一切坚持理想坚持正义而在现实中却困顿失败又死不甘心的人相通。这里贯注着一种悲壮的理想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这种心态,决非一帮庸人所能理解。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按孟老夫子所说的“知人论世”的思路去理解郑板桥,切不可小小年纪就变得圆滑世故,庸俗不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