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吾邑乡里有建碑坊礼制,一为表官署之碑坊,意在明地方之主政;二为表道路之碑坊,意在指示方位;三为表功臣贤德之碑坊,意在树杆立样;四为表忠孝节义贞操之碑坊,意在约束道德行为;五为表先祖官价业绩之碑坊,意在光宗耀祖;六为表科举登榜之碑坊,意在激励后昆其制或以木,或以石,大小不一三间曰:坊;二柱曰:阙;一杆曰:华表,即所称绰楔也莆田古代碑坊甚多,足见文献之昌盛,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莆田最后的木牌坊?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莆田最后的木牌坊(莆田文献记载的牌坊古迹)

莆田最后的木牌坊

  古代,吾邑乡里有建碑坊礼制,一为表官署之碑坊,意在明地方之主政;二为表道路之碑坊,意在指示方位;三为表功臣贤德之碑坊,意在树杆立样;四为表忠孝节义贞操之碑坊,意在约束道德行为;五为表先祖官价业绩之碑坊,意在光宗耀祖;六为表科举登榜之碑坊,意在激励后昆。其制或以木,或以石,大小不一。三间曰:坊;二柱曰:阙;一杆曰:华表,即所称绰楔也。莆田古代碑坊甚多,足见文献之昌盛。

  1.壶兰雄邑坊 文献名邦坊

  坊立于莆田城关县巷南路口处,为莆田县署设,今不存。

  民国张琴《莆田县志·建设志》载:“陈光大二年始置莆田县于延陵里。明洪武三年(1370),莆田县衙自右厢迁至东北广节营旧址。东大门左右有‘申明’、‘旌善’两亭,俱东向衢路。南‘善俗坊’,北‘淳风坊’。嘉靖十年(1531),知县王矩改路南坊匾曰‘文献名邦’。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陷城,堂宇毁尽。四十四年(1565),知县徐执策奉恩给币银重建如制。大门左为四厢馆总铺,右为榜谕房。重建坊曰:‘莆阳文献’、‘海滨邹鲁’。万历十六年(1588),知县孙继有改为‘壶兰雄邑坊’、‘文献名邦坊’。 清光绪十一年(1885),知县徐承禧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邑人江春霖等重修。”

  据吴炎年先生回忆:为庆祝中国人民八年抗战胜利,1946年农历正月初三晚,莆田全城万人空巷,各界群众涌向大街小巷,放鞭炮庆祝佳节。不料火星掉入文峰宫街荣瑞青果店三楼的杂货间,无人发现。当晚,火星酿成大火,烈火熊熊,把整条文峰宫街变成火海,群众急将文峰宫中的妈祖神像快速转移至东岩山,公共体育场成为灾户暂存财物场所。这场火灾共烧毁百余家商店,立于县巷头的“文献名邦”木制牌坊也荡然无存。

  2.开莆来学坊

  在原莆田县城关后埭街,即今东园路莆田军分区大门对面。清《莆田县志》载:坊“为先儒郑露立,在后埭街。又有倡学闽南坊,为露及弟庄、淑立,在南寺口。”立坊誉全闽首个书院(草堂),今不存。

  黄仲昭《八闽通志·儒林》载:“郑露,字恩叟,莆田人。梁、陈时卜居南山,与群从、庄淑构书堂于其间,号‘南湖三先生’。郡人业儒自露始。【按:宋叶适志郑耕老墓,刘克庄志郑浚甫墓,及国朝(即明朝)方时举《人物志·郑济传》俱称露为太府卿。又按《方舆胜览》及《莆阳旧志》皆以露为梁、陈时人,而郑氏子孙又谓露实生于隋季,至唐官至太府卿。盖其祖昭自梁时入莆,巳尚诗、书,至露而始着,故推本言梁时也。】”

  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载:“莆为文物之地旧矣,梁、陈间,已有南湖先生郑露书堂。(自注:露一名褒,今广化寺讲堂是也。)唐林藻、弟林蕴肄业其地。欧阳詹自泉山诣焉。原其所倡非在常衮入闽之后也,国家涵养日久,迄今有‘三家两书堂’之谚云。(自注:以郡志、郑家谱参出)。”

  3.倡学闽南坊

  在莆田广化寺口,今南湖公园地。坊为郡邑先儒郑露及弟郑庄、郑淑称“南湖三先生”立,今不存。

  郑露后裔、明代兵部左侍郎郑岳撰《南湖郑氏祠堂记》云:“吾始祖、太府卿露公,与群从庄公淑公自永泰来居南湖,莆之郑自兹始。其时莆人未知学,乃构湖山书堂,以道学倡乡之人化焉,莆之学自兹始。”

  唐御史黄滔撰《莆山灵岩寺碑铭》载:“粤灵岩寺乃莆山之灵秀焉,神授焉。懿夫岳之大山,堆下数峰,面乙壁坤,石嵌神瘦。昔梁、陈间,邑儒荥阳郑生家之。生严乎一堂,架叹诗书。既而秋,一夕风月清朗,俄有神人鹤发麻衣,丈余其状,见于堂,曰:‘诚易兹为佛宇,善莫之大。’生拜而诺,瞬而失。旋以堂居僧像佛,献其居为金仙院,即陈永定二年庚申也。山水推其奇,鹤发增其异,缁锡日萃,院落日峻。隋开皇九年,升为寺焉。”

  4.不欺坊

  坊在今莆田城南市场之左,宋代立,誉行规早立,今不存。

  《兴化府志》载:南市场,“旧名行尾市,亦名:鱼行。初,唐乾宁间,异僧黄涅盘指行尾众水流之处可以立市,留谶云:‘市连义井岁时丰,水绕壶公文物盛。’越七十余年,始即其处为市。”“在市之左,通鱼行,旧名‘不欺坊’”以警示买卖之人,做生意务必讲诚信,叟幼不欺。宋绍熙二年(1191),兴化军太守赵彦励以为此名太直白,易为“隆礼坊”。为此足见吾乡邦自古重诚信,卑欺诈之民风。

  5.五劝坊

  坊立于莆田城关古谯楼前,为宋时劝导、警示之作用,今不存。

  《兴化府志》载:“宋元佑六年(1091),漳州通判许长卿来(莆田)摄郡事,以其父太常卿遵作《五劝》文,曰:孝义、务学、谨身、勤力、蓄积。立碑于谯楼门,因以坊名。”

  6.涵江书院坊

  在莆田涵江大街中,原为木构,南宋时期为孔氏子孙在莆田施仁惠立,宋理宗皇帝御题坊匾。明成化二年,兴化府知府岳正改为石制。民国时尚存,今已毁。

  追溯涵江书院历史,自唐贞元太和间,有先圣孔子四十一世孙孔仲良,官授莆田县令,遂定居涵江,子孙落为莆田编民。宋代朱熹路过莆时,闻有孔圣人后裔定居莆田,遂生好奇,因访其宗谱,核实无误,为请郡县改立文宣王四十九世孙孔宜户籍。宋淳佑中,兴化军知军杨栋会同涵江镇官郑雄飞建造“夫子庙”,作为书院,并拨给田以供祀事,及月廪之费。景定八年,兴化军知军徐直谅请额,理宗皇帝御书:“涵江书院”四大字赐之。元代朝廷诏求圣裔,世充山长(即今校长)。明代礼制规定,凡书院均不列于学宫,因此罢山长。然涵江书院一直是地方官府在主持修葺。明洪武十年,有兴化府同知赵享,永乐四年,有兴化府通判孙 、董彬,正统间,有莆田县主簿唐礼,景泰间,有监运判官周询,皆有功于圣裔者也。未几,祠田被民间侵没,圣貌蓁芜,香火几废。六十二世孙淳勉于成化乙酉年间,投状于方伯张斌,檄兴化府重修。兴化府太守岳正亲诣涵江书院,以旧址卑狭,需扩展为由,乃迁走附近一座“三真君庙”。立绰禊于前,匾曰:“正学门”。其内为方池,以桥通之,历四十九级台阶。其上建“大成殿”,祀先圣“四配”、“十哲”,殿前建棂星门,左右有厢庑,其左为“思圣堂”,门匾曰:“阙里一脉”。于通衢立华表,匾曰:“涵江书院”。又于思圣堂后葺居第,以居孔氏子孙,以常太里九华山麓入官,田八顷、地一顷、山三顷,籍于书院。弘治间,知府王弼复追侵没祭田。后飓风大作,书院摧折,兴化府推官詹 修葺之。嘉靖四十一年,书院焚于倭寇。御史孙 、提学胡定檄知府吕一静重修。明万历八年,张居正疏请“毁卖天下书院”。令下全国都必须强制执行,不得已,涵江书院祀田只留三百余亩,其余俱缴纳官卖。万历十四年,孔圣六十五世孙、诸生孔时中请赐复,仍奉部 ,每代择子孙贤者一人,隶名黉校主守祭祀。清顺治十一年,书院又焚于海寇。康熙元年,世孙昌期等修复正殿。康熙三十一年,再建大成门。咸丰年间,莆田县知县孔昭慈追复祀田,立孔氏家塑,聘资深儒生为老师,视同山长待遇。

  明宗书院坊

  在莆田城内胜利路洞桥头明宗书院大门口,书院又称“兴安书院”,为古代莆田最高学府,建国后被县碾米厂占用,俗呼“莆一厂”,“文革”后期拆毁。

  明宗书院旧址宋代原为射圃地,后改为兴化府学宫。明万历乙未年,分守官徐即登与郡士大夫延(聘请)丰城李才集诸生讲学于梅峰寺,郡人知府林鸣盛以梵宇非居肆之规,议于射圃之地建书院。于是,守道郡县暨缙绅捐金,协助修建。徐即登为文记之。郡人国师陈经邦撰《明宗书院志》。清初迁界,众议平海卫学无所安置,遂将明宗书院改为平海卫学,功能性质不变,由城关孝廉郑文炳捐赀修葺。乾隆五年,兴化知府宫兆麟改为“兴安书院”。乾隆二十九年,兴化知府郭勋清理书院田租,延翰林院编修林兆鲲为“山长”。增诸生膏火。林兆鲲撰文为记。咸丰之乱,所有学田均侵没。光绪初,兴化知府刘国光、沈定均先后修复,以县粮米票余之额千余元为诸生膏火,每月官师皆有课艺,又募捐重修大成殿、两庑;顶舍建造棂星戟门、崇圣祠、藏书阁、东斋舍二十七间,规制一新。

  大司马坊

  在莆田南门内十字街,古谯楼前街,为花岗岩石制。明万历十七年,为明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赠太子少保郭应聘立,“文革”初期毁。

  郭应聘,字君实,号华溪,莆田黄石华中(东华)村人。明正德十五年(1520)生,嘉靖二十九年(1550)登唐汝楫榜进士,官历户部主事、户部郎中、南宁知府、广东布政司参议、广西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万历二年,召为户部右侍郎,三年,改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丁母忧,归乡守孝,建别墅于莆田二十四景观之一钟潭。万历八年(1580),拜兵部尚书。万历十四年七月,郭应聘乞归莆田,居十八张厝新府,未满月而病卒,年六十七岁。赠太子少保,谥襄靖。着有《西南纪事》。明万历十七年,抚宪周 、按院邓链来莆田巡视,在龙门下建“郭襄靖应聘祠堂”,诏令莆田知县在南门内十字街建坊,进入南门城门内第一座即“大司马”坊。朝廷赠其祖父、父亲俱为兵部尚书,其子郭良翰以荫补都察院照磨,后出为贵州黎平知府。

  春宫嘉客 天部亚卿坊

  在莆田南门内十字街,古谯楼前街,为花岗岩石制。明万历四十五年,为明太子宾客、吏部侍郎陈经邦、祖父陈一通、父郎中陈言,并赠侍郎立,“文革”初期毁。

  陈经邦祖父陈一通,名宣,以字行。莆田城关人,陈靖后裔。性至孝,早年丧母,祖母鞠之,每读李令伯《陈情疏》,辄泣然涕下。一通父陈必清,手录家谱数十卷,并绘先祖遗像若干轴,独授陈一通收藏。处弟侄间以百忍自励。一通博涉群书,喜吟咏,所着诗数百首,曰《自医稿》。后以孙经邦贵赠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称长者;陈经邦父陈言,字宜昌,号石溪。庙前人。少家贫力学,敏博,精《尚书》,明嘉靖丙午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登李春芳榜进士。官历湖州教授、国子博士、郴州同知、泰州太守、南京刑部员外郎、郎中等。后为人所诬告,被罢官归乡。在莆田营建别墅,曰“怡老堂”。优游林下十五年卒。以子陈经邦贵赠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着有《尚书讲义》、《石溪俪语》、《怡老堂稿》。

  大宗伯坊

  在莆田南门内十字街,为入城第四座牌坊,址在古谯楼前街,花岗岩石制。明万历四十五年,为明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陈经邦立,“文革”初期毁。

  陈经邦,字公望,号肃庵,莆田城关庙前人,赠礼部郎中陈言之子。明嘉靖十六年(1537)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登范应期榜进士,官历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官。“时神宗(即万历皇帝)在东宫,选官僚,经邦为讲读官。及登大宝日,执经侍左右,每进讲,明白恳切,音吐洪亮,(皇)上时改容听之,赐赉甚渥,尝命咏御前笔墨砚剑,立就词四关,又应制诸诗赋,皆称旨,(皇)上大悦,御书‘责难陈善’四大字赐之。时(皇)上方冲年,向学优礼儒臣,游情笔札。而经邦仪度庄雅,进退雍容,几在经帏,莫不属目。上常呼‘白面书生’而不名”。转谕德掌坊事、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加太子宾客、吏部侍郎,改掌詹事府。万历十一年十月,升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经邦偶患病告假,诏特免朝参,并遣中官赐上尊醪 存问。时张居正为丞相,凡太学生有议论朝政者多受惩处,甚至除名。陈经邦反对此种观点,他上疏道:“明经贡举乃朝廷盛举,学校人才之所出,宜稍宽假,以作兴士类,诸非令甲,而创新例,过为绳督者,皆一遵旧例”。皇帝批可行,海内为之振奋。后又与丞相论事多不合,万历十二年,经邦年仅四十余岁即乞归乡。家居三十年,在城西州峰建“西岩精舍”,与莆田诸名士吟诗酬唱,优游山野三十余年。皇帝亦眷念之,常问“先生无恙?”但为当权者阻碍,始终无法重新起用。万历四十四年(1616)六月甲辰日卒,年七十九岁,赠太子太保,赐祭葬。着《群玉山房诗集》、《东宫讲章》二卷、《经筵讲章》十五卷、《制草》二卷、《疏议》及《赋颂》二卷。

  牌坊立四根正方形石柱,三间,每根石柱间距约一米。三层五楼仿木结构形式,柱上设前后悬臂,枋、斗、拱精巧托住石屋檐。上层呈亭状,正中镶嵌“圣旨”匾额,中层为楷书:“大宗伯”匾额,下层又分列顶中底三块,顶部浮雕十三位人物,中部记述立坊功臣姓名,底部呈三图人物故事。整座牌坊高出地面半尺许,两旁柱底有石凸出,柱底石前后宽,东西则窄,蔚为大观。{nextpage}

  平章硕辅 燮理元臣坊

  在莆田南门内十字街,为入城门的第二座牌坊,址在古谯楼前街,花岗岩石制。明天启六年,为明东阁大学士(宰相)周如磐立,“文革”初期毁。

  周如磐,字圣培,号镇庵,莆田黄石清江村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生。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二十六年(1598),登赵秉忠榜进士,官历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礼部会试分校官。四十年,任江西典试主考官、右谕德、右庶子。四十三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詹事兼侍讲学士。天启朝,升礼部右侍郎、经筵日讲官、《神宗实录》、《光宗实录》总裁。历太子宾客、吏部右侍郎掌部事。天启五年,升礼部尚书,进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为首辅。但以局势多变,忧郁成疾,四次上疏乞归,得旨予告。志书载:“如磐阅三月,既罢归”。天启五年(1625),未出京师都门,忽卒,年六十岁,赠少保,谥文懿。着有《澹志斋集》十四卷、《壬戍翰林馆课》前后集各五卷存世。两子:周霖、周沾,俱赠为中书舍人。明亡,周沾举兵响应朱继祚收复兴化府城。后清军反攻,周沾举双铁锏,以五色帕缠头,骑马突围至芦浦,被清军围杀牺牲。

  石坊四柱三门,高为三层。“燮理元臣”四大字为颜体,其下一行小字为周如磐官衔。整座石坊庄重大方。

  徐寅通远坊

  在莆田城关务巷口,始建于宋,为莆郡唐代第一位状元徐寅立,今不存。

  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徐寅,字昭梦,登唐乾宁第。梁祖受禅,再试进士第一。梁祖曰:‘是赋人生几何者耶,三皇五帝,不死何归,此为何语?应改之。’寅曰:‘臣宁无官,不可改赋。’遂拂衣归闽,梁祖怒削其名。至皇(宋)朝,其孙锋复魁天下。徐着作师仁序其父刑部集曰:‘五代国朝,吾宗廷试擢第一者二人,正字寅,吾家之伯祖也;省书铎,吾先君立诸昆也。故咏莆阳盛事者,有云:龙虎榜上孙嗣祖,凤凰池上弟联兄。’”徐寅为莆田延寿溪畔人。唐大中三年(849)生,自号钓矶,因善于诗赋,秀句连篇,有“锦绣堆”之誉。唐末朱温以梁王兼制四镇,徐寅前往投靠。引见之日,天无云而雨,朱温遂命徐寅献诗,徐寅立就一绝,诗中有“若教阴郎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之句,朱温大喜。徐寅后擢乾宁元年(894)进士,官秘书省正字。又据史载:徐寅独以赋鸣世,传写遍长安,歌洽江浙,达渤海诸国。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称梁帝,再举试进士,诏赐徐寅为进士第一名,廷见时,朱温令徐寅将其作《人生几何赋》中“三皇五帝,不死何归。”之句更改,徐寅不从,曰:“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朱温色变,立削去徐寅名籍。徐寅客游汴梁,再返闽中,归闽王审知。官掌书记。后李克用子李存勖灭梁称帝,一年,王审知遣派使者往长安朝贺,李存曰勖提起徐寅前有撰诗侮辱先帝之事,要王审知除去徐寅,审知遂不敢重用徐寅。徐寅叹曰:“丈尺之水,前陂后堰,安能容万解之舟”。遂拂衣而去,偕妻子月君稳居于延寿溪畔。溪中有石微露,徐寅在此垂钓。因水潭曰:“徐潭”。其自赋道:“赋就神都振大名,斩蛇功与乐天争。归来延寿溪边坐,终日无人问一声”。晚年则与相濡以沫的爱妻月君垂钓于徐潭,清贫度日。徐寅有诗三百余首被《四库全书》收录。着有《钓矶集》、《探龙集》行世。后梁龙德元年卒,终年七十三岁。

  孝行开先坊

  在莆田城关乌石街,今胜利路,明成化四年(1468),为莆郡第一位孝子林 立,今不存。

  孝子名 ,字会道,九牧父林披从孙,莆田拱辰城门外人。唐贞元初,官福州福唐尉。母病,弃官而奔回家乡。贞元八年,遭母丧,林 水浆不入口五日,几至殒灭。次年扶护就父坟营葬,结庐墓侧,三年乃成。春三月二日,墓松遍降甘露,有白鸟来翔,泉州名士欧阳詹为撰《甘露述》记其事,云:“其(露)滴有大如梧桐子,其味甘,莹然如珠,铿然玉声”。有“甘露三降,白乌再翔”之瑞兆,州府报上,观察使李若初遣官实地验证,奏皇帝闻。贞元十三年,唐德宗为敦劝孝道,降诏褒异,命立“双阙”于林 家门前。曰:“唐贞元旌表林氏门闾”。时号“阙下林家”,里称为“义门”,林 也为后人称为“孝子公”。奉敕旨族表其门闾,蠲其家徭。林 卒后与妣方氏合葬文赋里甘露山之左厝后山(今属林桥村),《新唐书》有传。陈俊卿、王十朋、真德秀各有记,因为莆田历史上第一位钦定孝子声名鹊起。元未,双阙毁于兵火。明成化戊子四年(1468),郡守岳正迁祠于乌石山下,并建坊于祠前。弘治、嘉靖间相继修葺。

  林氏孝友坊

  在莆田城关乌石山前(今东岩山公园前),唐代为孝友林氏立,今不存。

  《兴化府志》载:“黄滔《乌石村》诗注谓:‘即林希刘故居。’”{nextpage}

  九牧坊

  在莆田城关材行巷,宋代,为唐林苇九兄弟官九刺史立。今不存。

  唐高平太守林万宠之次子林披,字茂则,号师道,唐天宝十一年明经及第,官将乐县令、潭州刺史。后因得罪权贵,贬为临汀曹椽,改临汀县令。该地旧俗崇信山鬼,民厌其苦,林披作《无鬼论》以劝导民众。廉访使奏授临汀别驾,知州事十年,有德政,声名传于京都。御史李栖筠奏授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封上柱国。林披不善迎合上官意愿,遂解印归里。隐居西天尾澄渚(今为龙山)村四十年,志尚高洁,宠辱不惊。林披先后娶三房夫人,生九子:长子林苇:官端州刺史;次子林藻:官容州刺史;季子林着:官横州刺史;四子林荐:官韶州刺史;五子林晔:官通州刺史;六子林蕴:官邵州刺史;七子林蒙:官循州刺史;八子林迈:官雷州刺史;九子林 :官福唐刺史。称九牧林。

  义井大街崇教坊

  在莆田城关义井大街内,唐代四门助教欧阳詹子孙居此,宋代,为莆田第一位钦命教师欧阳詹立,今不存。

  欧阳詹,字行周,原籍泉州晋江潘湖村(今属池店乡),唐至德元年(756)生。早年在泉州清源山上虎岩、吟啸桥等处读书,后又随母到南安高盖山(今名诗山)白云书堂读书。闻莆田有青年学子林藻、林蕴等抱负远大,遂游莆田,与九牧林家族林藻、林蕴等兄弟就读于凤凰山下灵岩精舍(今广化寺),又构别墅于西天尾福平山,娶林蕴妹妹林萍为妻。唐贞元二年(786),欧阳詹与林藻兄弟四人共赴长安应试,途经闽北浦城梨岭,路遇险山恶水阻隔,步履维艰,遂在梨岭山头镌刻诗句壮志。贞元八年(792),以第二名与韩愈、李观等同登“龙虎榜”进士,这一科全国共取进士22名。贞元十五年(799),欧阳詹再“四试于吏部”,朝廷授予“国子监四门助教”之职,此为闽省第一人授皇家最高学府教职,因世称为“四门先生”。贞元十六年卒,葬广化寺旁,子孙部分定居莆田,宋代李俊甫撰《莆阳比事》,述“义井欧阳”即为“四门詹后”,“曰仲、曰盻、曰清乡,俱登科”。并分衍为“欧”姓与“欧阳”姓。《八闽通志》将欧阳詹列为唐兴化人物之一介绍。其着有《欧阳行周文集》十卷。

  累朝荣第坊

  在荔城区黄石镇,明永乐年间,为唐代余氏先祖余镐并明代进士余文等立。誉莆阳余氏名士辈出,今不存。

  余镐,字京周,少失恃,与长乐林慎思读书于长乐筹峰,并同登唐咸通十年(869)进士。其先祖由江苏下邳入闽,有官任建阳县令者,遂居福建建阳,后为避黄巢乱,挈家隐于莆田壶公山翠峰下。子孙聚居东埔、度尾、东华等处。康熙朝进士朱朗撰《重修校书镐公坟墓志铭》云:“公初居建阳,生唐武庙会昌甲子九月初九日午时,卒昭宗天佑元年九月初九日子时,咸通已丑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授秘书省校书郎。”余文,字孟质,莆田县人。明永乐十年(1412),登马铎榜进士。官历山西签事、常州知府。   方巷朱紫坊

  在莆田城关方巷口,为宋长官方廷范立,今不存。

  方廷范,方氏族谱载:方姓先祖方廷范系唐威王府谘议参军、银青光禄大夫方殷符之子。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辛亥科进士,官唐温州安固尉,升福建长溪、古田、长乐等县县令,多有善政,人称:长官。卜居莆田城关剌桐巷,其巷后以方姓命名曰:方巷。方廷范以五子贵赠金紫光禄大夫。《兴化府志》载:“宋以长官方廷范居此,后诸子皆登巍科,跻膴仕,郡表其居曰:袭桂。绍熙二年(1191),兴化军知军赵彦励重立,改名朱紫。”宋《莆阳比事》载:“方殷符,唐僖宗朝为王府谘议,与其子廷范自光山来宰长乐,遂家于莆田刺桐巷。廷范六子,是为六房方。自齐卿擢皇佑第,子毂复擢熙宁第,郡榜其坊曰:‘袭桂’,既而容,武举及第。”“又有林氏由长城来,居是巷。……衣冠联延,复榜其坊曰:‘朱紫’。”

  橄榄巷仆射坊

  在莆田城关橄榄巷,兴化军为赠尚书左仆射陈靖立,誉莆阳陈氏名贤早产,今不存。

  陈靖,字道卿,莆田城关橄榄巷人。后汉乾佑元年(948)生。时其父陈仁壁,在陈洪进朝官泉州别驾,因劝陈洪进纳土归宋有功,授检校膳部员外郎、泉州录事参军,太平兴国二年(977),陈洪进归宋,陈仁壁年老,命次子陈靖代行。陈靖初授德化县尉,太平兴国八年,兴化军署自游洋迁入延陵里,陈靖让出私宅,举家移至橄榄巷居住。淳化四年,奉旨出使高丽。咸平三年,迁河南转运使、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左谏议大夫。天圣三年,进颍川郡开国伯,四年卒。熙宁元年(1086),宋神宗诏赠尚书左仆射(宰相)。

  忠惠坊

  在城厢区棠坡蔡宅,为宋名宦蔡襄立,因蔡襄卒谥忠惠故名,今不存。

  蔡襄字君谟,号莆阳居士,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生于仙游县连江里枫亭赤湖蕉溪东宅村,宋天圣八年(1030),蔡襄年十八岁,擢王拱辰榜进士甲科第十名。官历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着作佐郎、馆阁校勘、福建路转运使、起居舍人、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以枢密院直学士知泉州、知福州、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杭州知府、南京留守。工书法,着有《莆阳居士集》三十卷。赠吏部侍郎。史书载:蔡襄出仕后定居莆田,宅以蔡宅名,“忠惠公知福州徙居(莆)郡之城南水亭村。”蔡宅为坐东朝西,五间厢,双座,门临官道。道路口原有县衙所立石牌坊一座,匾额“忠惠”二字。后人在其围墙外立石碑一通,镌刻“忠惠故居”。《兴化府志》云:“宋端明学士蔡公襄旧居在焉。公故仙游人,为本路转运使往来城南,受其形胜,居之。后蔡氏子孙繁衍,遂成村落,仍呼蔡宅。”宋代蔡宅,岁久倾圮,明朝景泰年间,莆田县欲取石料以他用,蔡氏裔孙应元等诣布政使石璞言状,乃止。明成化七年,巡抚都御史滕昭过蔡宅蔡公旧居,徘徊良久,命知府蒋云汉重立忠裂坊,仍匾旧额。

  陈睦亚魁坊

  在莆田城北五里之孝义里(城厢区常太),宋代为陈睦榜眼立,今不存。

  陈睦,字和叔,一字子雍,陈动之之子,陈侗之弟,莆田县人。宋嘉佑六年(1061)登王俊明榜进士第二名(榜眼)。熙宁四年,以秘阁校理除浙西提点刑狱,六年,升监察御史、起居舍人,累迁史馆修撰,判尚书刑部,命进鸿胪卿,以直龙阁知潭州,再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升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卒赠少保。

  徐铎状元坊

  在莆田城关县巷口,宋熙宁九年,为莆郡入宋第一位状元徐铎立。牌坊旧在城厢区延寿桥头,后徐氏子孙徙居务巷,亦将状元坊迁建至务巷。明弘治八年(1495),副使汤泽为之重立。今不存。

  徐铎,字振文,一作振甫,宋皇佑三年(1051)生,唐诗人徐寅七世孙,延寿人。铎自幼好学,尝与兄徐锐同读于延寿万卷书楼。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徐铎未第时,有瞽者过延寿,掬溪水饮,曰:‘是地有出状元。’至白杜家塾,闻侍郎方会诵书声,曰:‘吾得状元矣!’留宿而返,翼日,过铎,曰:‘此真状元,昨日者非。后果然。’”宋熙宁九年(1076),铎与兄徐锐同榜进士,授官签书镇东军判官。这一科天下文武状元尽归兴化,一时传为奇闻。宋绍圣末,徐铎以给事中直学士院,迁礼部侍郎。宋徽宗朝,以龙图阁待制知青州,后罢官,复知湖州。崇宁初,升礼部尚书,调吏部尚书。宋崇宁四年(1105),逝于任上,赠开府仪同三司。着《徐铎文集》、《易谈》、《群书总要》。

  井头孝义坊

  在莆田城关井头街。宋熙宁年间,兴化军奉旨为林昭度妻翁氏立。绍熙二年,太守赵彦励重立,今不存。

  宋代,九牧六房裔林昭度以计偕卒于外乡,其妻翁氏守志,事舅姑以孝闻,并教二子林嗣宗、林嗣先读书至获功名。莆郡以翁氏行为上奏朝廷,奉旨在莆建牌坊曰孝义以表之。林嗣宗,莆田县人,宋熙宁六年(1073),登余中榜进士,历官房州录事参军,赠朝散郎。林嗣先,嗣宗弟,熙宁六年诸科进士。

  广业里释褐状元坊

  在故兴化县广业里,宋元丰年间,知县边慕贤为林自立,今不存。

  林自,字疑独,宋兴化县人。“生而早慧,淹贯群经,尤邃于《易》,甫冠,再举礼部,遂游太学。”宋元丰八年(1085),以上舍生优选赐第(恩赐释褐)。“郡人以两优释褐,盖由自始”,授寿州教授、太学正、秘书省正字、着作佐郎、宣德郎。着有《周易解》、《庄子解》及诗文集。

  义井采衣坊

  在莆田城关义井大街旧柴行,宋绍兴四年,为方天若立。绍熙二年,兴化军知军赵彦励重立,今不存。

  方天若,字彦稽,方仪曾孙,方正中之孙,莆田县人。《兴化府志》称:“天若乃蔡京门客”。宋绍圣四年,登何昌言榜进士第二名(榜眼)。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史馆编修、无为州知军、提举两浙东路、泉州通判、福建转运判官、湖南运使。“丁母忧,服除”,为着作郎兼国史编修官,迁秘书少监,改右文殿修撰。着有文集五十卷。史书评其“凶邪”,列为宋代《佞臣》之一,《兴化府志》载:“后百余年,族孙大琮读其廷对策,甚不满意云。”

  黄公度状元坊

  在莆田城关石幢街,南宋为黄公度状元立。宋绍熙二年,黄公度长子、邵州知州黄沃重修,誉江夏黄氏科第兴盛,今不存。

  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翁,黄静子,莆田城关东里黄人。宋大观三年(1109)生,幼时寄居于涵江鳌山其姑母家,鳌山有雁阵山,临海屹立,突兀峻峭,林木苍郁,公度在此度过青年时期。宋绍兴八年(1138),黄公度考取省元,免御试,赐进士第一人。《莆阳比事》载:“绍兴八年,黄公度为进士第一人,陈俊卿亚之。里社揭以旗云: 榆未三里,勉亚占双标。”高宗皇帝御题“澄瀛阁”于公度读书处。公度历官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兼南外宗簿、秘书省正字。史书载:“时秦桧当国,公度坐与赵鼎往来,又贻书台谏,议切时政,(秦)桧衔之,居数月,以言者罢”。绍兴十九年,差广东肇庆府通判、摄南恩守。二十五年,秦桧死,朝廷始召黄公度还朝,入殿向高宗皇帝秉报岭南府县政情,曰:“广东西路数小郡,守臣有十年不迁者,权官苟且,郡政驰废,民受其弊。”高宗皇帝曰:“若卿归吏部,当无此弊。”称旨,遂授为吏部考功员外郎,兼金部,升左朝请郎,八月二十四日卒于家,累赠正奉大夫,祀乡贤。着有《知稼翁集》、《知稼翁词》等传世。

  元老旧弼坊

  在莆田南门内,为宋宰相陈俊卿立,今不存。

  族谱载:莆田阔口街后浦陈氏始迁祖陈仁,字以育,宋庆历元年(1041)卜居其地,因宅院前白渡湖逶迤似玉带,为风水故,遂易名玉湖。仁子陈贵,屡荐不赴,陈贵次子陈诜,字德言,传子三人:长子陈周卿,官大理评事;次子陈正卿,官朝散大夫;三子陈俊卿,字应求,号六梅,宋政和三年(1113)生于莆田白湖。绍兴七年举人第二名,八年(1138)登黄公度榜进士第,殿对时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称誉。官历泉州观察推官、秘书省校书郎、殿中侍御史、兵部侍郎、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兼侍读,参与编修国史,寻出任建宁府知府。乾道二年,升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三年,官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四年(1168),升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五年,为左相,六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帅福州,晋银青光禄大夫。淳熙八年,封申国公,淳熙九年(1182)正月,以少傅致仕。十二年,册封少师、进魏国公。淳熙十三年(1186),加少师,封魏国公,同年十一月卒。赠太保,谥正献,赐祭葬。陈俊卿公告老返乡,自云元老旧弼,故郡即陈公府第前建此坊,因以是名。陈公府第后改为延福寺,明朝初年改为公馆,明中后期又改为杂造局。

  后街三贤坊

  在莆田城关后街,明成化十一年(1475),御史尹仁为宋陈俊卿、蔡襄立二贤坊,后佥事林克贤增入林光朝,改匾:三贤。今不存。

  南门师儒坊

  在城厢区南门街半里许。里内有林艾轩墓,墓之西旧有艾轩祠。宋绍熙二年(1191),知军赵彦励为立坊,匾曰:“师儒”。至明弘治年间墓见存,而祠并坊俱废,誉莆阳理学名臣,今不存。

  林光朝,字谦之,号艾轩,莆田县人。宋政和四年(1114)生,隆兴元年(1163),年五十始登木待问榜进士。官历迪功郎、袁州司户参军、承奉郎、永福知县、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实录院检讨官、着作佐郎、太子侍读,以直显谟阁出知广西提点刑狱,升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再升中书舍人兼侍讲、工部侍郎。着有《艾轩集》。{nextpage}

  郑侨状元坊

  在兴化军旧县(今仙游县游洋镇),宋乾道五年,为状元郑侨立,誉学而优则仕,今不存。

  郑侨,字惠叔,号回溪,兴化县人,宋绍兴二年(1132)生,郑樵从子。《兴化府志》载:“乾道五年(1169)廷试进士,有司奏(郑)侨策居第二,孝宗览而异之,擢第一(状元)。”官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校书郎、着作佐郎兼国史实录院属官、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礼部郎中兼太子侍讲、显谟阁学士、知建宁、福州、建康府。庆元元年(1195)十二月,升同知枢密院事,庆元二年,拜参知政事。三年,再升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复知福州、建康府,以观文殿学士致仕。嘉泰二年(1202)卒。谥忠惠。追赠太师,封郇国公。其工书法,着有《书衡》三篇存世。史书评郑侨:“孝友端重,简淡无他嗜好。平生所为,皆有常度,故受爱知三朝,见称忠实。”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载:“乾道五年,郑侨以兴化人擢进士第一,先三年,则永福萧国梁,后三年,则黄定。二邑相距只介一山,福人歌之曰:‘两都相距无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

  黄艾亚魁坊

  在荔城区黄石镇塘尾,宋乾道八年,为榜眼黄艾立。其旁侧有桥,景德里人犹呼为“亚魁桥”,坊今不存。

  黄艾,字伯耆,荔城区人。宋乾道八年(1172),登黄定榜进士第二名(榜眼)。淳熙末,召为右正言、兼侍讲,迁左司谏,升权工部侍郎、中书舍人,充金国正旦使,升刑部侍郎,以待制终。着有《尚书讲义》。

  魏塘三孝子坊(阙)

  立于涵江区仁德里魏塘(今显应村)孝子祠前,宋绍兴十三年建,旌表孝子郭义重。元代至正年间,又旌表郭道卿、廷伟,明景泰四年,李参政重立,今不存。

  郭义重,字处仁,莆田县人。早游太学,宋绍兴七年(1137),年四十客居钱塘。闻母丧,徒跣奔归,每一恸辄呕血,家贫甚,故人有所馈,不受。聚土为坟,手莳松竹,而庐于其旁。甘露降于墓上,乌鹊驯集。郡守上其事迹,宋绍兴十三年(1143),诏旌表其闾,于所居前安绰楔。绍兴二十一年(1151)特奏名,授德庆州录事参军。郭道卿,元代至元初年,闽盗起,义重与弟佐卿守孝子祠不去,被贼寇执,兄弟各求代死。贼寇为之感动,两释之。郭廷伟,字景文,宋咸淳十年(1274)登王龙泽榜进士,官建宁路平准行用库使。《元史》载:辞归侍养,时兵祸未解,廷炜扶道卿出避贼,仓卒相失,哭水浒一昼夜。道卿尝病疝危甚,廷伟忧悴扶护,一夕发尽白,道卿卒,号恸几绝。有司言状,武宗敕旌表其门闾。

  玉堂济美坊

  在荔城区黄石,为陈士楚、陈用立,今不存。

  陈士楚,字英钟,一作英仲,荔城区人。青年从理学家林光朝游,宋乾道八年(1172)登黄定榜进士。官历临江户曹、侯官知县、枢密院编修官。绍熙初,兼司封郎、宗正丞,兼嘉王府直讲、军器少监、提举江南东路茶盐公事、右侍郎、右史,升侍讲。林希逸守莆,祠艾轩、网山、乐轩于黄石城山,后人以士楚侑享。陈用,字时显,荔城区人。明永乐元年(1403)举人第一名。永乐九年(1411)登萧时中榜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升检讨。丁外艰。起复,留南京,迁修撰。转侍读凡掌院士二十余年,后以庶母丧解官归。

  林济孙状元坊

  在仙游县功德里东街(自县治左至朝京门为界)。清《仙游县志》谓:旧在西街,为元进士第一人林济孙立。明成化癸巳,知县黄灿重建于东街,今不存。

  林济孙,字石友,林骏郎之子, 林猎孙,九牧二房林藻后裔。仙游县石牌人。《林氏族谱》载:元至元六年(1340),翰林院承旨 奏曰:“昔取人才以济世用,必由科举, 何可废也?” 帝纳其论, 诏下, 兴庚辰科举。林济孙赴会试中式四十八名,殿试进士榜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讲。上《治安十策》,帝奇其才,赞为“江南豪士”。元至正三年,与欧阳元、吕思议同修金、宋、辽三史。至正十一年,上《治河之策》,与漕运使贾鲁共同治理黄河,使其河道漕运贯通,堤城工竣,擢官六府通议。后因母逝,归里服守三年。期满将赴京补任, 时局大乱,徐寿辉袭杭州、张士诚据高邮、郭子兴据徐州。至正十六年(1356)明太祖克金陵, 南北不通,元朝大势已去。绝意仕进,隐居龙华寺左旁“意足园”小庵。明《兴化府志》卷九载:“林济孙、林享二人,考《科名志》皆无之,姑按(仙游)县志收入。”清同治《福建通志》卷之百五十一《选举》载:“至元六年庚辰林济孙榜,兴化路仙游县林济孙,第一人。”

  林亨状元坊

  在仙游县枫亭街市南,明成化甲午(1474)年,仙游知县黄灿为元进士第一人林亨重立状元坊一座,今不存。

  林亨,九牧二房林藻后裔。仙游县人。元至正三年(1343)癸未科,登林亨榜第一名(状元)。官朝奉大夫。明《兴化府志》卷九载:“林济孙、林享二人,考《科名志》皆无之,姑按(仙游)县志收入。”清同治《福建通志》卷之百五十一《选举》载:“至正三年癸未林亨榜,兴化路仙游县林亨,第一人。”

  新县桥梓联芳坊

  在涵江区新县镇旧县治前,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将其坊改为:谯楼。广业里兴化县始建谯楼,今不存。

  塘尾四世青云坊

  在荔城区黄石塘尾,明弘治十二年,兴化知府陈效为明叶保、叶珙、叶峦、叶(王棘)立,今不存。

  叶保,荔城区黄石塘尾村人,建文元年(1399)举人。授高安县学教谕,迁至顺天府学教授。叶珙,叶保侄。明永乐十八年(1420)举人,授密县教谕。叶峦,叶洪之侄。明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景泰二年(1451),登柯潜榜进士。官历监察御史、南畿提调学校。叶(王棘),字朝璧,叶峦从侄。明成化元年(1465)举人。授胶州、苕州学正,升兴国县知县,仍改桂林府学教授。

  大度传桂坊

  在莆田城关大度街,明参议叶祚为郑观、郑孟良、郑廉、郑庠立,今不存。

  郑观,字伯光,莆田城关后埭人。明建文元年(1399)举人第七名。授广东潮阳教谕、临洮教授。郑孟良,郑观子,郑伯玉之后。明永乐十五年(1417)举人。官至国子助教。郑廉,字一能,莆田城关塔寺后人,郑孟良侄孙。成化元年(1465)举人。官至扬州府同知。郑庠,郑廉弟,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举人,官至汤阴县学教谕。

  林环状元坊

  在莆田城关石幢街。明永乐元年,兴化府通判孙 为状元林环立。弘治九年,兴化府教谕赵嵩重修,今不存。

  林环(1376-1415),字崇璧,号絅斋,兴化县训导林弃孙,九牧林一房林苇后裔,莆田城关后塘人。《兴化府志》卷三十九载:“环幼倜傥不羁,聪慧过人,凡阅书多成诵,下笔成章。方在泮时,文章已为人所重,求者相踵。”明永乐四年(1406)丙戌科,廷试第一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升侍讲。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总裁官。“两考礼闱会试,声名籍甚。(永乐)十三年,扈从巡幸,卒于北京,年四十。”“环负材学,晓世务,特为文庙所器,一时儒硕亦厚望之,没,无不悼惜焉。”着有《 斋先生集》二十三卷。

  四辅名臣坊

  在莆田城关驿下,为明太子宾客吴源立,今不存。

  吴源,字性传,其先祖自黄石水南迁入莆田城右。《兴化府志》载:“源早孤,自知力学,通诸经,尤深于《易》。敦礼好义,学士大夫皆推下之。(元)至正末,举泉州路训导。洪武三年,复以明经授兴化县学教谕,迁兴化府教授。”后以门生中书舍人林廷纲荐诣阙登对,首以得贤才、敦教化、养黎元为国治之本,命为四辅官,兼太子宾客,位列公侯都府之次。逾月以老丐归,明年再起为国子监司业,卒于官。有文集二十卷、《莆阳名公事述三编》。

  前埭世魁坊

  在荔城区东黄巷黄滔祠堂旁,明景泰二年,兴化府知府张澜为黄寿生、黄深立,今不存。

  黄寿生,字行中,莆田城关东黄巷人,黄滔裔孙。元至正二十年(1360)生,入太学,《兴化府志》载:“自幼庄重,笃孝友,勤学问,经史百氏,多所通贯。洪武末举乡荐,以亲老求归侍养。”“亲终,入太学,再试京闱第一(永乐六年举人第一名)。”九年(1411),登萧时中榜进士。官历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十八年(1420)卒,着有《东里集》。黄深,字仲渊,黄寿生孙,黄子嘉子,黄仲昭兄。明正统六年(1441)举人第二名,景泰二年(1451),登柯潜榜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劳累卒于任上。

  东黄解元绳武坊

  在莆田城关东黄巷。明成化十一年,巡按御史郑昱为黄寿生、黄乾亨立,今不存。

  黄寿生,见“前埭世魁坊”;黄乾亨,字汝亨,号偶轩,黄深子。明景泰三年(1452)生,成化十年(1474)举人第一名(解元)。十一年(1475)登谢迁榜进士,官行人司行人。《兴化府志》载:“成化十八年,使满刺加,遇海祸,朝廷悼惜,遣官谕祭,赠行人司副,与一子入胄监。”以子如金赠御史,又以子希雍赠知府。

  后塘世荣坊

  在莆田城关后塘巷。明成化四年,兴化知府岳正为方鼎、方朝宗立,今不存。

  方鼎,字象州,莆田城关后塘人。明永乐九年(1411)举人。十三年(1415),豋陈循榜进士。官监察御史,调阳朔知县。方朝宗,字廷宗,方鼎侄。明景泰七年(1456)举人,天顺元年(1457),登黎淳榜进士。官南京户部主事,迁户部郎中。

  海国名贤坊

  在莆田涵江镇前,其境又称镇江,临海村庄。为佘耀立,今不存。

  佘耀,字叔炫,涵江区镇前佘氏家族人。明永乐十二年(1414)举人,十三年(1415),登陈循榜进士。官授进贤知县。《兴化府志》载:“为人勤敏廉介,力正上官和买之弊。九年秩满,行李萧然。民思之,为立德政碑。吏部考最,例当升职,待次间,以母老告归省。”宣德十年,授吉安府通判,掌泰和县事。“耀事无巨细,一断之以义,主之以公,虽富势不可夺,人目之为‘沉水船’。”擢饶州府通判。

  魁元济美坊

  在涵江区,为黄察、黄文霖、黄裳立,今不存。

  黄察,字廷祥,涵江黄巷名儒黄璞之后,明永乐十二年举人。永乐十三年(1415),登陈循榜进士。官历刑部主事、江西按察司佥事。着有文集藏于家。黄裳,字文中,涵江黄巷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举人第五名,授广东增城教谕。

  阳城林坦昼绣坊

  在荔城区新度镇阳城村,其境跨于黄石市。明正统六年,布政使孙 为林坦立,今不存。

  林坦,字则夷,一字遒道,号朴庵,莆田县国清里阳城人。明永乐十二年举人,十三年(1415),登陈循榜进士。官历陕西按察司佥事、广西佥事、湖广佥事、贵州按察使。《兴化府志》载:“持宪宽平,贵州人德之。”{nextpage}

  冲溪王伟昼锦坊

  在郡东南十里之胡公里冲溪,明正统二年,兴化知府余炅为王伟致仕还乡立。《兴化府志》云:“冲溪俗名溪船头,王评事伟家聚族于此。”今不存。

  王伟,字士俊,莆田县胡公里冲溪人。邃经学,工文辞。明永乐十五年举人。永乐十六年(1418),登李骐榜进士。官历大理寺评事、云南府知府。《八闽通志》之:“以文词为一时乡邦所推”。《兴化府志》载:“以仁厚为政,夷民悦服。”“邃经学,工文辞。宣德、正统间,莆诸老在翰林者凋谢己尽,惟伟与陈会元中并以文章擅重一时云。”

  潭边攀桂坊

  在仙游县西三十五里之万善里潭边村。明永乐初,仙游知县李弼为吴义立,今不存。

  吴义,仙游县万善里潭边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举人。

  解元接武坊

  在莆田城关后街,明成化十六年,兴化知府刘澄为永乐解元吴观、成化解元吴棱立,今不存。

  吴观,字彦宾,莆田城关后街人。明永乐十八年举人第一名。永乐十九年(1421),登曾鹤龄榜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吴陵,字士矜,吴观从侄,莆田城关后街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第一名。

  横塘林敷进士坊

  在荔城区黄石横塘村。为明成化进士林敷立,今不存。

  林敷,字从宽,荔城区黄石横塘村人,林庭芳子,明景泰四年(1453)举人,成化二年(1466),登罗伦榜进士。官历四川眉州知州、南京户部员外郎、韶州府知府。卒于赴任途中。《兴化府志》载:“在眉州时,威令大行,民畏服之。”

  昼锦联芳坊

  在城厢区南门外,明成化二十二年,兴化府知府丁镛为郑述、郑儒立,今不存。

  郑述,字季述,莆田县城南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登曾鹤龄榜进士第七名。官历刑部主事、惠州府通判、南雄知府。正统十二年致仕,郡民乞留,不果。归乡七十岁卒。《兴化府志》载:“述有精力,为政端平,请讼牒,均徭赋,禁暴绳乱,民不敢犯,政声大着。”郑儒,郑述兄子,官龙川知县。

  三世登瀛坊

  在城厢区南门内横街。明成化二年,监察御史巍瀚为林英,及子林辉、孙林诚立,今不存。

  林英,莆田城关龙门人,宋侍郎林彬之后裔。明永乐年间,兴化府学举荐,考优,官至兵部员外郎。林辉,字克昭,林英之子、林诚之父。善经学,明永乐二十一年举人,二十二年(1424),登刑宽榜进士第七名。婿于开封府教授吴阳保之门。《兴化府志》载:“是岁莆人脱科,(林)辉中第七。以省亲卒于家。以子(林)诚恩赠广东道监察御史。”林诚(1425-1486),字贵实, 号井庵,林辉子。《兴化府志》载:“生未弥月,失怙,七岁而大父复卒,伥伥无依,克自俭苦植立。”景泰四年(1453)举人,天顺八年(1464),登彭教榜进士, 官广东道监察御史, 成化四年,“慧见,逼台斗,有诏求言”。“诚因疏‘内阁辅臣商辂,在康定时遇易储不能执节,非宰相器,宜策免如故事。’不允。复入疏,且谓‘乞罢商辂,以谢天边;臣愿罢职,以谢商辂’。宪宗怒,下之狱;既而以诚言官,挞于朝而释之。”成化八年,“谢病归养母,家居凡十年。当道者交爱其才,屡檄起”。成化十九年复入京,任湖广道监察御史。甫三月,命理两浙盐政,至浙,锄奸豪、革宿弊。“老吏谓:‘百年间无此御史也。’”成化二十二年卒,年六十二。

  林文探花坊

  在莆田城关石幢街。明宣德六年,兴化知府陈敬为探花林文立,誉光宗耀祖,今不存。

  林文(1390-1476),林琮七世孙,九牧林一房苇公十九世孙。《兴化府志》载:“字恒简,号澹轩,上林人,与环同出。父彦玑,封编修,赠谕德,兼修撰,年九十而殁。”明宣德元年(1426)乡试十二名,宣德五年(1430),登林震榜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统初年,预修《宣庙实录》成,转翰林院修撰,“官将九载,仅循常调,不为优叙,不计也。九年,丁母忧,继丁父忧。服阕,复除旧职。景泰三年,升春坊谕德,兼翰林侍讲。四年,修《历代君鉴》成;七年,修《天下郡志》成,皆有袭衣文绮之赐,仍升庶吉子兼侍讲。天顺元年,英庙复位,罢康定时官僚,(林)文改尚书司卿,兼职如旧。差祀名山大川于河南。”既归,转为翰林院学士,学者称为“上林先生”。宪宗即位,升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成化十二年卒,谥襄敏,赠礼部左侍郎,遣官谕祭营葬。着有《澹轩文稿》。

  刘桥进士坊

  在莆田城关左厢刘桥巷。明成化十八年,副使李冕为刘武立,今不存。

  刘武,字士宪,莆田郡城东八十里之奉国里(今秀屿区埭头)人。明宣德元年(1426)举人第七名。宣德五年(1430),登林震榜进士。官行人司左司副使、广东提学佥事。《兴化府志》载:“所治《书经》号得传,随所至,学子宗之,往往多所成就。”

  赤柱会魁坊

  在莆田城关赤柱巷口,今军分区大院内,明宣德六年,兴化知府陈敬为方熙立,今不存。

  方熙,字孟明,号东轩,莆田县城关宅尾人,方大钧六世孙。少有文名,明宣德元年举人,宣德五年(1430),登林震榜进士。官历翰林院庶吉士、广东潮州府通判。《兴化府志》载:“方会试时,熙当为次卷,主司以其语奇,置第五,示与诸经魁齐。熙才高志大,群试翰林,屡居优等。然言论风采,峭直英发,人颇惮之。”“晚岁尤加意古赋,日诵数不厌。年八十二卒。”着有《东轩集》。

  石幢林同解元坊

  在莆田城关石幢街。明正统十二年,兴化知府胡琛为林同立,誉学而优则仕,今不存。

  林同,字志大,九牧二房林藻后裔,莆田东厢下井人。明宣德七年(1432),乡试中举第一名,授宿州学正,左迁顺天府训导,升安福教谕。“严毅方正,启迪有方”。

  井亭街集英坊

  在莆田城关右厢井亭街。明宣德八年,御史杨政为宣德七年(1432)乡试林同等10名举人立,今不存。

  林同,见“石幢林同解元坊”。郑观,字厥成,荔城区黄石清浦人。乡试第六名,授巢县教谕。吴俨,字时望,荔城区西洙人。中举后授海州学正、安福训导。以子琛恩封户部员外郎。李庭修(1408-1467),又作廷修,武城知县李允实之曾孙,官莱州知府李玑之侄。莆田城关迁黄石定庄居住。明宣德八年(1433),登曹鼐榜进士。官历中书舍人、太仆寺丞、少卿。擅诗文、书法。着有《土苴集》、《梅花百咏》。成化三年卒于任上,有秩正四品。方迪,字从善,荔城区西天尾白杜人。宣德七年举人,八年(1433),登曹鼐榜进士。官南京户部主事、郎中。林祥凤,字岐山,林 子,九牧林二房藻公后裔,莆田城关井头人。宣德七年(1432)乡试第十一名, 授山东郓城训导, 轻财重义,雅善教人。正统十年,擢云南道监察御史。正统十四年,扈从北狩, 死于“土木” 之难,追赠“忠贞”。陈善,莆田城关井头人。中举后授绥德州学正。林同,字大韶,九牧二房林藻后裔,莆田城关前埭人。中举后授信丰教谕, 升南雄教授, 国子监助教。着有《大学、中庸训说》、《书经讲义》。林继,字绍远, 号远斋,状元林环子,九牧一房林苇二十一世孙。莆田城关后塘人。乡试中举二十四名, 授河南考城教谕。“学行端方,雅有父风”。宋雍,字叔和,荔城区黄石定庄村人。《兴化府志》载:“永乐六年,起天下大姓填实京师,雍父仕秩当行,雍年方十六,毅然请代之。初至京,隶宛平县,寻补顺天府学弟子员,遂魁多士。”明宣德七年顺天府贡第一人(解元)。八年(1433),登曹鼐榜进士,官刑科给事中。

  井头衣绣坊

  在莆田城关井头街。明正统十二年,御史柴文显为林祥凤立,今不存。

  林祥凤,见“集英坊”。

  塘头解元坊

  在荔城区塘头村。明正统六年,兴化知府余炅为宋雍立。明成化年间,其子青阳县学教谕具瞻重修,今不存。{nextpage}

  宋雍,见“集英坊”。

  后街世科坊

  在莆田城关后街。明弘治十年,布政使陈瑗为林环及其子:林继、孙:林偃、林汲、曾孙:林 立,今不存。

  林环,见“林环状元坊”。林继,见“集英坊”。林偃,字师游,号讷斋,林继长子,林环孙。九牧一房苇二十二世孙,后街居住。明景泰四年(1453)与弟汲同科举人。偃中举八十一名,授道州学训导, 升黟县学教谕, 典云南文衡。林汲,字师黄, 号鲁轩,居后塘。乡试八十四名举人,官授寿阳县学训导, 升崇仁、泰和县学教谕,并典江西、河南、山西、广东文衡。升国子监助教。《兴化府志》载:“仕途三十余年,清俭自持,缙绅多之”。林 ,字诚甫,号后石,林汲孙,林环曾孙,居龙井。明弘治五年(1492)乡试中举。授官直隶兴济县学教谕, 迁镇江县学训导,典山东、陕西文衡,升江西瑞金知县。

  清埔绣衣坊

  在荔城区黄石清埔,明景泰五年,佥事宋 等为御史周哲立,今不存。

  周哲,字能慧,荔城区黄石清浦后黄人,明宣德十年(1435),乡试举人。官常熟训导,改南京监察御史,升长沙知府。后被诬陷免官归乡。

  前埭联科坊

  在莆田城关前埭巷。明正统六年,知府余炅为林渚并弟林时深立,誉兄弟齐头并进,今不存。

  林渚,字时清,号清斋,林琚次子,林环从侄。九牧一房林苇二十一世孙,莆田城关前埭人。明宣德十年(1435),十七岁,乡试中举。林时深,名滢,以字行,号潜轩。林琚五子,林渚弟。明正统六年中举。正统十年(1445),登商辂榜进士。官授行人司行人。

  后埭恩荣坊

  在莆田城关后埭大街(今莆田军分区)。明正统三年,兴化知府余炅为黄(音也)立,誉阖家恩荣,今不存。

  黄弛(音也),字声仲,号梅隐,莆田城关后埭人。明宣德十年(1435),应天府中举人,正统元年(1436),登周旋榜进士。官至户部主事。《兴化府志》载:“免归。家居种梅自好”。

  仙水陈升进士坊

  在仙游县东二十里之折桂里仙水,明正统四年,仙游知县杨信为陈升立,今不存。

  陈升,字景顺,仙游县折桂里人,明正统三年举人,正统四年(1439),登施盘榜进士。官至行人司司正。《兴化府志》载:“待同僚过严,为所诬,免归,人颇惜之。”

  清浦登科坊

  在荔城区黄石清浦。明正统六年,佥事李实等为周莹立,今不存。

  周莹,字次玉,别号鹤州,荔城区黄石清浦上廊人。明正统六年举人,十年(1445),登商辂榜进士。官历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抚州府知府。不数载,解官归,在家乡闲居三十年。着有《郡斋新稿》。《兴化府志》载:“莹赋性坦夷,不拘世故。既归,所得禄赐,悉以委兄之子 ,日以诗酒自乐。”“莆之诗学,旧有师承,正统间,渐失其传,莹力以兴衰复古为任。在南都时,寺同官吴下刘昌互相倡和期追古作。每一篇出,人争传诵之。至今莆人诗知浑厚,造澹白,不尚雕刻,莹之力居多。”工书法,妙绝称一时。

  柯潜状元坊

  在莆田县安乐里(今城厢区灵川)柯山。明景泰三年,刑部尚书薛希琏为状元柯潜立,誉莆阳才子独占鳌头,今不存。

  柯潜,字孟时,号竹岩,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生,莆田安乐里灵川柯朱村人。《兴化府志》载:“自幼警敏嗜学,十岁,喜赋诗,十五岁,能为举子业,弱冠领乡试,入太学。”明正统九年(1444)举人,景泰二年(1451)廷试第一人,授翰林院编修,升修撰,预修《历代君鉴》《天下郡志》成,升尚宝司少卿,充东宫讲官。宪宗朝,以侍从恩升翰林学士,兼经筵官。成化元年,诏起为国子祭酒。不拜。成化九年(1473)卒,遣官谕祭营葬。着有《竹岩文集》。《兴化府志》评:“潜质貌俊伟,客止雅饬。为文章平妥整洁,诗尤精婉。接人外若乐易,而内实狷介。邻郡有中贵人宠冠一时,士大夫欲求速化者争趋其门,潜独不往。其人素慕潜文词,屡欲屈致一见,将有所求,而潜卒不往。天下学士大夫仰之,以为异人,期以大用。”

  后埭黄誉解元坊

  在莆田城关后埭大街(今黄滔祠堂前)。明正统九年,兴化府知府胡琛为黄誉立,今不存。

  黄誉,字廷永,莆田城关方巷人,南安府教授黄宦侄子。明正统九年乡试举人第一名。正统十三年(1448),登彭时榜进士。官历南京监察御史、浙江按察司佥事、浙江布政司参政、湖广布政司参政。《兴化府志》载:“誉少有志操,刚果自立。正统中,科场文体散缓,誉独变为新奇简净,一时翕然宗之。甲子,举乡试第一。前此闽省解魁数科皆乙榜,至誉始登戊辰进士第。”

  后埭三部尚书坊

  在莆田城关后埭街,坊为明吏、户、兵三部尚书陈俊立,今不存。

  陈俊(1419-1488),字时英,号愚庵,莆田城关后埭人。明永乐十七年生,正统十二年举人第一名,次年(1448)登彭时榜进士。官历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南京太常寺少卿、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左侍郎。成化十三年(1477),升南京户部尚书;十六年,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二十年,转吏部尚书。二十二年,加太子少保致仕。赠玺书,驰传还乡,有司月给米二石,与夫四名。弘治元年二月卒,遣官谕祭营葬,谥康懿。《兴化府志》评:“俊少负才厉志,为名辈知府方鲤所识拔,与故御史黄深、行人林时深、参政黄誉同游学,俱有重望。时称东厢为多贤俊。”“俊为人沈毅简重,孝友畏慎,盖终身之行也,故哀荣特异之。”

  清埔联芳坊

  在荔城区黄石清埔。明正统十五年,御史毕鸾为翁世用、翁世资兄弟立,今不存。

  翁世用,翁瑛之子,翁世资之兄,荔城区黄石清浦人。明正统十二年举人,十三年(1448),登彭时榜进士。官历南京户部主事、户部郎中、贵州参议。《兴化府志》载:“在部日,不取官纸笔供子弟费。莆人父子兄弟同时登朝,自世资家始。”史家评其:“平日居官以廉慎自持,及卒,后孥仅卖马及屋得银六十两以归。”翁世资,字资甫,号冰崖,户部尚书翁瑛子,永乐十三年(1415)生,正统六年举人,七年(1442),登刘俨榜进士。官历户部主事、郎中、工部右侍郎、江西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户部左侍郎。成化十四年(1478),升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赐玺书,驰传还乡。有司月给米二石,岁与夫四名。成化十九年(1483)卒,赠太子少傅,遣官谕祭营葬。着有《冰崖集》。《兴化府志》评:“世资居官四十余年,谦约和厚,善兄弟,广交友,家无余资,不营身后,时誉归之。所着诗文,有集若干卷藏于家。”

  后街集凤坊

  在莆田城关后街(上接井头街,下至长寿社边为界)。明天顺元年,御史夏埙为景泰七年(1456)乡试,林瑛等25名举人立,今不存。

  林瑛,字景源,号源庵,林时望嗣子。九牧一房林苇二十二世孙。荔城区县巷人。乡试中举第五十二名。授官江西饶州府通判。《兴化府志》载:“居官有志操,尝勘事丰城,事干柄臣,林瑛不为回护,柄臣衔之。后朝觐考察,勒瑛归。”少保贞肃公私谥:“古廉先生”。林载,见“石幢继美坊”。林橙,字宜献。秀屿区埭头武盛前林人。乡试中举笫九名。授河南武安学训导,历会稽教谕, 池州府学临江教授, 典陕西、山西、四川文衡。陈纪,字肇修,莆田城关刘桥巷人。授合浦训导、汶县知县。陈岳,见“东阳进士坊”。陈克仁,字汝荣,荔城区新度下坂人。授蕲州县学训导。后赴江西文衡,卒于途中。陈鼎,字宗调,莆田佘埔黄大埕人。陈中孙。官户部主事、员外郎、四川参议。黄纶,字廷经,荔城区后埭人。黄龙子,授汜水县学教谕、顺德府教授。《兴化府志》评:“有师道,诸生怀之。”黄洙,字裕鲁,黄隆生孙,授丽水县学训导。《兴化府志》评:“洙在丽水年茂勤教,诸生有因而登第者。长官耄荒,教事不立,考察者不审,以为洙,退之。洙言状,吏部以为有成命,乃慰遣之,改致仕郎。”黄绪,莆田新沟人。授浙江学训导。黄庸,莆田平海人,平海卫学生。授化州训导。《兴化府志》评:“少学于莆田,尝通其送人赴京诗,有‘马经蒜岭霜蹄晚,舟入钱塘雁字秋’之句。”方朝宗,荔城区后塘人。方鼎侄。方绎,字鲁成,莆田城关花园巷人。授秀水县学教谕。方宽,字惟裕,莆田大湖人。授涿州县学学正、严州府学教授。彭韶,见“彭韶都宪坊”。邱谅,见“涵江应奎坊”。张洽,字时绎,荔城区黄石塘下人。授大理评事、擢大理寺副、韶州府知府。张同,字同禹,莆田兴福里澄口村人。授常山县学教谕,升博罗县知县。郑钦,字子明,荔城区前埭人。授龙川县学教谕。周敦仁,莆田章鱼港涵口人,林瑛从侄。宋叔昭,秀屿区武盛里埭头人。授沂水县学训导、宁阳县学教谕。《兴化府志》载:“尝奏乞莆田县邻近民生附平海卫学,从之。”许纯雅,莆田澄塘人。授靖安县学教谕。许文着,许文烨从弟,荔城区郑坂人。考举人第六名,授奉化县学教谕,升太平府学教授。吴琦,荔城区西洙村人,吴任孙,授崇仁县学教谕。刘学滋,荔城区后塘人。授昆山县学教谕。《兴化府志》载:“提学御史戴纲称其得师道,偶被诬,力为辨理,后得致事还家云。”

  乌石三世青云坊

  在莆田城关乌石街洋沟 巷。弘治九年,御史曾禄为宋汝勤、子宋端仪、孙宋元翰立,今不存。

  宋汝勤,莆田城关后埭人,淮安府沐阳县学训导宋劝之子,明天顺六年(1462)举人。历安州学正、濮州学正、国子监助教。赠承德郎、礼部主事。《兴化府志》载:“尝典江西文衡。有为莆田令者,行贿乞取其子,汝勤峻拒之而不以告人。”宋端仪,字孔时,别号立斋,宋汝勤之子。明正统十二年(1447)生。《兴化府志》载:“自幼庄重简默,不与群儿伍。年十三四即有志,讲学博古。弱冠着录群庠,举业之暇,辄取乡郡先辈,考论其世,其于贤否邪正悉录之,以为法戒。时郡守潘侯琴,以郡学所祀乡贤选择未精当,因发策询诸生俾陈得失,以定去取。端仪所对,品藻详明,大为潘侯所叹赏。”成化十年(1474)举人第七名,成化十七年(1481),登王华榜进士第六名。官历礼部主事、员外郎、广东按察司佥事。弘治十四年(1501),卒于任上。

  南门汇进坊

  在城厢区南门内横街。明御史滕昭为天顺六年(1462)乡试,林涧等33名举人立,誉莆阳人才广涌,今不存。

  林涧,字源清,林懋子,阙下林后裔,荔城区东黄人。中举后授云和县学教谕。父林懋,官同知,子尚怀,官古田教谕。林仲璧,号澹庵,九牧二房林藻后裔,涵江人。乡试第五十三名,铨试第一名,授浙江台州府同知,复升广东惠州府, 升长芦运司同知。林钫,字尚韶,林坦从侄,阙下林,荔城区新度阳城人。乡试中举第二名,授广东高州府同知。林 ,字寿夫, 林麒侄,涵江人,乡试中举。授惠州府同知。林廷荣,字一桂,黄石定庄人,林镳从叔。官江西宁府纪善。林堂,字望由,林橙从弟,秀屿区武盛里埭头前林人。授上高训导, 升扬州府学教授。林孟和,荔城区新度阳城人。原名畅,字汝和,号方斋,林 子,阙下林后裔。中举后,成化二年(1466)会试第七名,登罗伦榜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兴化府志》载:“时本部尚书倪公谦容优人收良民子女以充乐籍,孟和谏不听,遂以其事上闻,朝议以为轻薄,调庆阳府通判。”许伯清,莆田城关衙后人,许仕之从弟,中举第七名,授望江县学教谕。宋汝勤,见“乌石三世青云坊”。吴礼,黄石东华村人。授保定县学教谕。吴烈,平海卫学人。授蒙城县学教谕。彭 ,字朝用,黄石横塘人。授中书舍人、工部员外郎、郎中、永安州知州,卒于官所。张文渊,黄石塘下人,张勉之子,授桐庐县学教谕。余康,字时清,黄石东华村人。明成化二年(1466),登罗伦榜进士。官庆元知县、南京都督府都事。《兴化府志》评:“为人率易,不修边幅,当强仕之年,引疾而归。”方荣,字师甫,涵江人。授武进县学教谕、汤溪知县、广东按察司经历。黄铜,字水器,莆田城关朱仑巷人。授文安县学教谕。黄纲,字朝举,荔城区前黄村人。黄谦侄孙。授秀水县学教谕。黄初,黄石塘下人。举人第一名,授黄岩县学教谕、台州府学教授。黄铎,字文器,莆田城关方巷人,黄宦孙,黄谨侄。官至刑部主事。余祈繁,字汝盛,黄石书街人,余文从侄。乡试举人第六名。史书载:“有文才,趋向亦正,惜乎不寿。”王克谦,莆田卫前人。授南昌县学教谕、袁州府学教授。洪忠,字贵城,莆田城关塔寺前人。授扬州府学教谕。洪溥,字彦传。莆田山坪村人,洪楷叔。应天府中式,官德清知县。陈叔勉,荔城区芦浦人。授掖县学教谕。陈纲,莆田城关南市(场)头人。陈纪弟。陈按,莆田城郊柳桥人。中举后,明天顺八年(1464),登彭教榜进士。官南京刑科给事中。陈音,见“涵江奎璧联辉坊”。周卷,莆田城关驿前人。周弘侄,授峄县、金华教谕。韶州府学教授。郑师烈,荔城区新度阳城人。中举后《兴化府志》载:“会试赴京,以事罣误,后入钦天监为挈壶正。”郑宽,郑纪从弟,仙游县文贤里人。顾宗美,莆田城关前埭人。授博罗县学训导。李元镇,字廷安,李体广侄,涵江白塘洋尾人。明成化五年(1469),登张升榜进士。官户部主事、广布按察司佥事。朱文环,字文佩,莆田兴福里澄口村人。天顺六年举人,成化二年(1466),登罗伦榜进士。官户部主事、郎中、江西布政司参议。

  阳城世科坊

  在荔城区阳城村。明成化十年,都御史张 为林孟和及其父林暄、伯祖林经立,今不存。

  林孟和,见“南门汇进坊”。林暄,字廷 ,荔城区新度阳城村人,林经侄。明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授宿迁县学教谕,升汝宁府学教授。林经,字体常,明永乐六年(1408)举人,授吉水知县。

  林文探花坊

  在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石幢街。《府志》载:“宣德六年(1431),(兴化府)知府陈敬为庚戌科廷试第三人林文立。”誉光宗耀祖,今未修复。

  林文(1390-1476),九牧林一房苇公十九世孙。《府志》载:“字恒简,号澹轩,上林人,与环同出。父彦玑,封编修,赠谕德,兼修撰,年九十而殁。”林琮七世孙。明宣德元年(1426)乡试十二名,宣德五年(1430),登林震榜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宣德朝,官授翰林院编修。正统朝,官翰林院修撰;景泰朝,翰林侍讲;天顺朝,尚宝司卿。《府志》载:“正统初,预修《宣庙实录》成,转修撰,时年已五十。官将九载,仅循常调,不为优叙,不计也。九年(1444),丁母忧,继丁父忧。服阕,复除旧职。景泰三年(1452),升春坊谕德,兼翰林侍讲。四年(1453),修《历代君鉴》成;七年(1456),修《天下郡志》成,皆有袭衣文绮之赐,仍升庶吉子兼侍讲。天顺元年(1457),英庙复位,罢康定时官僚,(林)文改尚宝司卿,兼职如旧。差祀名山大川于河南。”既归,转为翰林院学士,学者称为“上林先生”。宪宗即位(成化朝),升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林文虽年逾七十,然则神采清爽,思路敏捷,应时精明,安静守礼,待人接物无大小皆以诚意。朝野士大夫踵求诗文,酬之无倦色。且体格渔淳,自成一家,缙绅推之为醇儒。成化十二年(1476)卒,谥襄敏,赠礼部左侍郎,遣官谕祭营葬。著有《澹轩文稿》。

  刘武进士坊

  在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社区义井街刘桥巷。《府志》载:“成化十八年(1482),副使李冕为广东提学佥事刘武立。”今未修复。

  刘武,字士宪,秀屿区埭头镇人。明宣德元年(1426)举人第七名。宣德五年(1430),登林震榜进士。官行人司左司副使、广东提学佥事。《府志》载:“所治《书经》号得传,随所至,学子宗之,往往多所成就。”《全闽诗录》收其《九鲤湖》诗一首。

  方熙会魁坊

  在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赤柱巷口,今军分区大院内,明宣德六年(1431),兴化知府陈敬为方熙立,今未修复。

  方熙,字孟明,号东轩,荔城区镇海街道宅尾人,方大钧六世孙。少有文名,明宣德元年(1426)举人,宣德五年(1430),登林震榜进士。官历翰林院庶吉士、广东潮州府通判。《府志》载:“会试时,(方)熙当为次卷,主司以其语奇,置第五,示与诸经魁齐。”“(方)熙才高志大,群试翰林,屡居优等。然言论风采,峭直英发,人颇惮之。”方熙既在官场上怀才不遇,益以文章为事,酬应无虚日。晚岁尤加意古赋,日诵数不厌。年82岁卒。著有《东轩集》。

  井亭集英坊

  在城厢区凤凰山街道井亭街(自南门内至鼓楼前)。《府志》载:“宣德八年(1433),御史杨政为壬子科(1432)林同、宋雍、郑观、吴俨、李庭修、方迪、林祥凤、陈喜、林同、林继(10名举人)立。”今未修复。

  林同,字志大,荔城区镇海街道梅峰社区人。明宣德七年(1432),乡试中举第一名, 授宿州学正迁顺天府训导、安福教谕。

  宋雍,字叔和,荔城区黄石镇定庄村人。《府志》载:“永乐六年(1408),起天下大姓填实京师,(宋)雍父仕秩当行,(宋)雍年方十六,毅然请代之。初至京,隶宛平县,寻补顺天府学弟子员,遂魁多士。”明宣德七年(1432)顺天府贡第一人(解元)。宣德八年(1433),登曹鼐榜进士,官刑科给事中。献建国事百二十条,后病卒于京师。

  林祥凤衣绣坊

  在荔城区镇海街道井头街(自兼济桥南至仓边巷头)。《府志》载:“正统十二年(1447),御史柴文显为御史林祥凤立。”今未修复。

  林祥凤,字岐山, 荔城区镇海街道井头人。明宣德七年(1432)乡试第十一名, 授山东郓城训导。正统十年(1445),擢云南道监察御史。正统十四年(1449),扈从北狩, 死于“土木” 之难,追赠“忠贞”。

  宋雍解元坊

  在荔城区黄石镇塘头村。《府志》载:“正统六年(1441),(兴化府)知府余炅为京闱第一人宋雍立。成化间,其子青阳教谕(宋)具瞻重修。”今未修复。

  宋雍,字叔和,荔城区黄石镇定庄村人。明宣德七年(1432)顺天府贡第一人(解元)。宣德八年(1433),登曹鼐榜进士,官刑科给事中。

  林环世科坊

  在荔城区镇海街道长寿社区后街,《府志》载:“弘治十年(1497),布政使陈瑗为林氏修撰环及其子:教谕继、孙:教谕偃、助教  ,曾孙:教谕  立。”今未修复。

  林环(1376-1415),字崇璧,荔城区镇海街道梅峰社区后塘人。九牧一房林苇(前埭贡元二房)二十世孙。《九牧林氏大宗谱》二册载:林环祖父林弃,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明经荐授兴化县训导。林环父林应凤,迁入荔城区后塘巷居住。环自幼倜傥不羁,聪慧过人,凡阅书多成诵,下笔成章。方在兴化府学读书时,文章已为世人所看重,求者相踵。明永乐三年(1405)乡试举人第六名。永乐四年(1406),廷试第一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升侍讲。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总裁官。永乐七年(1409)担任会试主考官,永乐十年(1412)担任会考同考官。“ (永乐)十三年,扈从巡幸,卒于北京,年四十。”“环负材学,晓世务,特为文庙所器,一时儒硕亦厚望之,没,无不悼惜焉。”

  林继,字绍远,林环子。荔城区镇海街道梅峰社区后塘人。明宣德七年(1432)乡试中举, 授河南考城教谕。

  林偃,字师游,号讷斋,林继长子,林环孙。九牧一房林苇二十二世孙,荔城区镇海街道后街居住。明景泰四年(1453)与弟同科举人。林偃中举八十一名,授道州学训导, 升黟县学教谕, 典云南文衡。

  周哲绣衣坊

  在荔城区黄石镇清埔村,《府志》载:“景泰五年(1454),佥事宋 等为御史周哲立。”今未修复。

  周哲,字能慧,荔城区黄石镇清浦村后黄人,明宣德十年(1435)乡试举人。官常熟训导,改南京监察御史,升长沙知府。后被诬陷免官归乡。

  陈俊三部尚书坊

  在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后埭街,《张琴志》载:坊为明吏、户、兵三部尚书陈俊立,今未修复。

  陈俊(1419-1488),字时英,号愚庵,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后埭人。明永乐十七年生,少负才厉志,为名辈知府方鲤所识拔,与故御史黄深、行人林时深、参政黄誉同游学,俱有重望。时称东厢为多贤俊。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第一名,次年(1448)登彭时榜进士。官历户部主事。天顺三年(1459),升员外郎。四年,同考会试,转郎中、南京太常寺少卿。成化四年(1468),召为户部右侍郎。成化九年(1473),改吏部右侍郎。十年,转左侍郎。成化十三年(1477),满九载,升南京户部尚书;十六年(1480),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二十年(1484),转吏部尚书。二十二年(1486),又满九载,加太子少保致仕。赠玺书,驰传还乡,有司月给米二石,与夫四名。弘治元年(1488)二月卒,遣官谕祭营葬,谥康懿。《府志》评:“俊少负才厉志,为名辈知府方鲤所识拔,与故御史黄深、行人林时深、参政黄誉同游学,俱有重望。时称东厢为多贤俊。”“俊为人沈毅简重,孝友畏慎,盖终身之行也,故哀荣特异之。”

  杨瓒考功第坊

  在荔城区新度镇阳城村。《张琴志》载:明天顺四年(1460),兴化知府潘本禹为杨瓒立,匾名:考功第,今未修复。

  杨瓒,字宗器,号缜庵,荔城区新度镇阳城村人。明景泰元年(1450)举人,天顺元年(1457),登黎淳榜进士。官历吏部考功司主事、员外郎、郎中、湖广、河南布政司左参政。年77岁卒,着有《岁寒亭集》。《府志》载:“瓒历官中外几三十年,皆居要地。归之日,囊无厚赀,田不增亩,敝户不蔽风雨,则略修葺之,与寒士之居无异云。”“尝语人曰:杨震以却金名世,吾窃憾焉。夫举茂才而得怀金之人,其智或有未尽也;却金而存四知之畏,其廉或有未诚也。”

  翁氏联芳坊

  在荔城区黄石镇清埔村。《府志》载:“正统十五年(1450),御史毕鸾为翁世用、翁世资兄弟立。”今未修复。

  翁世用,翁瑛之子,翁世资之兄,荔城区黄石镇清浦村人。明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十三年(1448),登彭时榜进士。官历南京户部主事、户部郎中、贵州参议。《府志》载:“在部日,不取官纸笔供子弟费。莆人父子兄弟同时登朝,自世资家始。”史家评其:“平日居官以廉慎自持,及卒,后孥仅卖马及屋得银六十两以归。”

  翁世资,字资甫,号冰崖,户部尚书翁瑛子,明永乐十三年(1415)生。幼颖敏,自其游乡学时,器识己如老成人。既冠,侍父官京师,因乞入太学,愿读书取应,不愿就资格。正统六年(1441)乡试中举人第七名,七年(1442),登刘俨榜进士第七名。官历户部主事、郎中、工部右侍郎、江西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成化八年(1472),迁户部左侍郎。十三年(1477),奉命总督天下粮储。成化十四年(1478),升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赐玺书,驰传还乡。有司月给米二石,岁与夫四名。成化十九年(1483)卒,终年69岁。赠太子少傅,遣官谕祭营葬。□林春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