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德专家在一次“做新时代的窈窕淑女”的讲座上,娓娓道来:

“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

“穿着暴露是非常低俗的表现,不仅口舌是非多,还招病、招灾,易破财、易失身。”

......

这些惊世骇俗的言论,让人惊呼自己是否穿越回了清朝,回到了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

而新时代的女性们,常常揶揄自己: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开得起好车,买得起新房。

似乎得到了极大的自由与空间,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女性被贴上了“剩女”“绿茶婊”等等的标签,似乎这样就可以轻松将她们划分。这背后藏着的,是一层又一层的枷锁,比过去更甚,藏得更深。

这时代是女性最好的时代,也是女性最坏的时代。

我们尽力争取着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自由,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诽谤与诋毁。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里,让女性的光芒前所未有的耀眼。

读书的女人和不读书的女人(读书和不读书的女人)(1)

“你以为我穷,不漂亮,就没有感情吗?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么做,而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

几百年前,勃朗特借简爱之口说出了对于平等之爱的渴望。

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婚姻更多隶属于地位与金钱,像简爱这样既不美,又无家产的女子,是不可能得到上流社会里所谓的绅士垂青的。罗切斯特的存在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他给简爱带来了灵魂上的慰藉。

简深爱着罗彻斯特,但当发现这份爱的背后藏着欺骗和不尊重后,又毅然地离开了这份果敢与追求,在那个时代成为绝唱。

读书的女人和不读书的女人(读书和不读书的女人)(2)

读书的女人和不读书的女人(读书和不读书的女人)(3)

“她应该是幸福的,父母疼她,吃得好,穿得好,没有受过伤害。可她本身就是一个呼啸战场。”

米拉从小被教育要贤良淑德,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为了找到更好的男人托付终身,不能在酒吧和男生聊天喝酒,步入婚姻后要一心相夫教子,为丈夫的前途牺牲自己的一切。

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米拉麻木在这寻常的幸福中,忘记了曾经。直到“被离婚”打破了假象。

有媒体称:“你常常会忘了这是一本小说,书中所写的都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本书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十几位美国女性的最真实的生活面貌展现出来,让人们看到在那个女性的权利尚未得到重视的年代中,她们在平凡的生活里究竟经受了什么样的侵害与蔑视。

读书的女人和不读书的女人(读书和不读书的女人)(4)

“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的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容貌娇美而又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子凯蒂,为了避免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接受了生性孤僻的医生瓦尔特·费恩的求婚。

婚后,凯蒂感到不满和无趣,开始悄悄与令她芳心摇动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导致丈夫瓦尔特与自己离婚。

在爱情、背叛与死亡的漩涡中挣扎的凯蒂,亲历了幻想破灭与生死离别之后,终将生活的面纱从她的眼前渐渐揭去,从此踏上了精神成长之路。

本书读起来并不像爱情小说,更像是一场女主角在爱情中与生活间流离失所,辗转后终于在一片黑暗与迷失中找到点点微光的自我救赎。

读书的女人和不读书的女人(读书和不读书的女人)(5)

读书的女人和不读书的女人(读书和不读书的女人)(6)

田苏菲遇到出身于上海世家、有着艺术家气质的老革命兼文人欧阳萸时,一种近乎着魔的爱情攫住了她的心。他的风度和才华,让芳菲一路追逐欧阳萸走进了婚姻,婚后却发现两人的学识、趣味有着很大的差距。

这段婚姻中,田苏菲表现出一个典型中国女人可爱的、嫌恶的所有心性:有着通了巫似的直觉,捕捉每一个假想情敌的蛛丝马迹,与每一个现实中的情敌拼杀较劲,变得尖刻、猜疑、哭闹、使计……

“只是女人容易一往情深,总是为情所困,终于越陷越深,可是女人,爱是她的灵魂,她可以奉献一生,为她所爱的人。“

读书的女人和不读书的女人(读书和不读书的女人)(7)

读书的女人和不读书的女人(读书和不读书的女人)(8)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

这个一向自诩顽硬的男人,竟猛地涌起了令人诧异莫名的泪水,滚淌着,同时裹杂着难堪的妒忌。

一个年轻时撩人的,风骚入骨的,放荡的,被他抛弃了的女人,就这样站在时间的荒野上安静地看着他的眼泪,那些被期许的,无奈的泪水,复杂而又充满深意。

一个身材单薄、静如止水的女人,干净得体,贤良淑德,是生活中的好妻子,是外人眼中的好媳妇,可对于振保,却只剩下生活的无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