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英语课文常用翻译(谈英语教材课文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1)

谈英语教材课文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

侯成水

摘要:高中英语学生用书的英语课文是服务于教学的、具有特殊文体风格的英语语篇,高中英语教师用书课文参考译文的阅读和使用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因此,与其他翻译活动相比,为了更加强调译文的教学辅助功能,教材课文的翻译应该具有相对独特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语必修部分教师用书中的42篇参考译文为例,探讨了教材课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即要坚持直译,并做到语言精准,语句顺畅。

关键词:英语教材;翻译能力;翻译原则;直译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语言技能有如下描述:“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教育部,2003:9)。其实,人们在通过学习而获得使用外语能力的过程中,必定有一个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翻译是获得外语能力过程中重要而且有效的学习手段。“特别是在初学阶段,简单的句子‘翻译’练习是天经地义的,教师要求学生把句子中每一个语法细节都‘翻译’出来,也是教学中应有的要求”(朱文振,1988:88)。谈到外语学习,季羡林(1998:17)也强调“听说读写译,五会,一会不行,二会不行,三会四会也不行,必须五会”。当前有些外语教育专家也很重视外语学习过程中翻译的作用,包天仁(2012)提出:“教学中应该适当地使用母语,恰当把翻译法作为教学的方法和测试的方法,包括英译汉、汉译英、模仿(imitation)、语句转换(paraphrase)等。”根据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对高中学生进行恰当的翻译训练确实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精准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用书在指导和规范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经调查,笔者发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语(以下简称为北师大版英语)必修部分(模块1—5)教师用书(王蔷、Harris,2006)中的42篇参考译文中存在很多的不严谨之处。为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具有特殊文体风格和特殊使用目的的教材课文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

英语课文常用翻译(谈英语教材课文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2)

二、英语教材课文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冯庆华和刘全福(2011:7)认为,“翻译原则是针对译者而言的,也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或法则,翻译标准则指用来评价译文优劣或判断其是否合乎翻译规范与要求的尺度。鉴于此,翻译原则和标准是同一所指在不同语境的运用”。

关于翻译的定义、原则和译文的评价标准,古今中外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就中国的翻译研究来说,有严复的“信、达、雅”之说,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主张,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辜正坤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等等。可谓众说纷纭,表述不一。但是译文对原文要忠实,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分歧在于如何理解译文的“忠实”,如何实现译文对原文的“忠实”。钱歌川(2012:15)认为:“其实,单一个信字也就够了,如果我们能从狭义和广义双方来看这信字的解释的话。”学者们的观点无所谓对与错,理论水平无所谓高与低,因为,源语和目标语的关系不同、源语文体不同、译文的阅读对象和使用目的不同,我们所使用的原则和标准就不尽相同。“由于翻译的功能多种多样,人类审美趣味也多种多样,加上译者和读者的层次也大不相同,所以为了不同的翻译目的,满足不同的审美兴趣,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一个作品完全可以有多个译本,翻译方法也完全可能多种多样”(辜正坤,1989,转引自叶子南,2011:156)。因此,在要求任何译文都要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针对具体的翻译活动和翻译作品,我们应该使用相应的具体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

(一)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特殊性

相对于其他翻译活动,高中英语教材课文的翻译有其独特的翻译环境。现以北师大版英语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为例,探讨英语原文、译者、读者、译文用途等方面的特殊性。

首先,英语课文原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北师大版英语模块1—5(共15个单元)教参译文的原文是学生用书上的阅读课文:每单元的第一课和第三课是“语言聚焦”部分,共27篇;第四课是“技能聚焦”部分,共15篇。总计42篇英语课文。

“语言聚焦”类课文的功能是为学习目标词汇和目标语法项目提供语言情景或语言素材。在把英语文章改编成教材课文的过程中,编者有意识地在课文里集中呈现含有目标语法项目的语句。例如,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语法项目是被动语态,在本课课文的27个句子里就有11个使用了被动语态的句子,所占比例将近41%。

在“技能聚焦”课页里通常有一个共同的板块:阅读策略。显然,编者是在使用具有某种特定文体风格的语篇,让学生运用某特定阅读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某项阅读技能。

本文所讨论的42篇阅读课文中以传递特定信息为主的各类应用文体占绝大多数(共38篇),而用艺术的语言表达情感、思想或精神世界的文学文体仅有4篇(并非原著,是经过教材编者改编过的)。一般来说,“非文学语言平实而清晰,文学语言优美而形象。非文学语言一般采用直话直说的方式,不转弯抹角,不卖关子,力求突出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多不用积极的修辞手法”(任遂虎,2011:173)。

综上所述,这42篇英语原文是教材编者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和阅读能力)而专门编写或改编的语篇,文体多是以传递信息为主的应用文体,语言是平实质感的教学语言;教参译文的译者也是教材编者,其翻译目的当然是服务于教学。

一般来说,翻译作品应当是供不懂或懂得很少原文语言的读者阅读的,但课文译文的读者和使用者就具有相当大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教参译文的唯一读者群体就是英语教师,但在教辅泛滥的市场里,又增加了两个群体——教辅编者和在校学生。教师阅读译文是为了更加精确地理解原文语义信息和语法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教辅编者使用译文是为了获利,学生使用译文是为了更加精确地理解原文以提高学习效果或者为了完成教师的翻译作业。

以上这些情况就是高中英语教材课文翻译的相对特殊的翻译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使用什么原则来翻译教材课文,应该使用什么标准来评价教参译文呢?

英语课文常用翻译(谈英语教材课文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3)

(二)高中英语教材课文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面对类似的问题,朱文振(1988:4)曾经做出明确回答:“又如外汉对照的出版物的‘译文’,既然目的一般是准确地表明原文的形式与内容,从而帮助外语学习者对原文的理解,那么‘译文’自然应当最小限度地使用‘灵活’的、往往被叫做‘意译’的手段,而宜于尽量多用‘直译’,做到高度‘忠实’,甚至极不像习见的中文风貌也可在所不惜。”朱文振(同上:17)进一步强调“英汉对照以求明解的书籍和课堂上学生会讲外国文章,是必须直译的;真讲艺术的翻译,决不那么死板。”朱先生的话语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作为教学或学习手段的翻译,必须是直译;第二,教学翻译不同于艺术翻译。

一般说来,翻译学上所讲的直译就是在译文中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法结构、比喻手段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王振国、李艳琳,2012)。笔者认为,作为教学翻译的“直译”,在翻译学直译的基础之上要更加强调四点:首先,要尽可能做到字字有照应(word for word);其次,要尽可能用汉语来反映英语词汇屈折变化所表现的语法信息和语义信息;第三,要尽可能用汉语来反映英语词语的用法信息和句子的结构信息;最后,“要尽可能”并不是无条件地“绝对”做到以上三点。同时,还要必须保证:译文即使不是地道的汉语,但必须是正确的、可以被理解的、基本通顺的汉语。也就是说,教学直译是介于“死译”和“艺术翻译”之间的一种直译法。

我们之所以使用这样的原则和标准来翻译教材课文和评价教参译文主要是因为:第一,英语课文的语言是教材编者精心编写或者经过专门改写的教学语言,用词客观准确,语句规范严谨,语义清晰明确,词汇多用本义、少用比喻义或引申义,语言的文学性和文化性都较弱,可译度较高。也就是说,教材课文的语言特点为我们进行直译提供了较强的可操作性;第二,教参译文是教师用书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甚至可以说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辅助教学。译文的读者或使用者(教师和学生)并不是想要通过译文获取信息,而是想通过英汉对比、研读译文获取关于语言本身的知识。由此可见,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的使用目的都决定了,只有直译出来的译文才是双方都想看到的既有利于“教”又有助于“学”的教辅材料。

英语课文常用翻译(谈英语教材课文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4)

三、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课文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采用“教学直译法”作为课文翻译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里列出北师大版英语必修部分教师用书中的一些翻译不当的具体事例阐述如何体现以上翻译原则,并据此翻译原则提出改译建议作为教学直译法的具体译例。翻译不当的译文具体主要表现在加译、漏译、词义错译、语法错译、整句错译五种情况。

(一)加译和漏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英汉翻译时无法将原文中的词语再现复制成汉语中的另一对应词语,为了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更加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有时需要在字面上做一些增减调整,增加一些英语中字面上没有的词语或者将在英语中需要而在汉语中明显多余的词语去掉。在翻译学上前者称为增补译法,后者称为省略译法。但是,“不管是增词还是减词,其原则是增词不增意,减词不减意”(王振国、李艳琳,2012:95)。

加译或漏译不是翻译学上讲的翻译技巧——增补译法或省略译法,而是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译者对原文信息进行随意的增加或删减而导致译文信息的增加或缺失,有时甚至会整句加译或漏译,严重影响了读者对原文语义信息的理解。例如:

例1 I go to the cinema almost every weekend.【M1 P14 L20】①

原译: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去看电影,朋友们称我为影迷。【P33 RL14】

改译: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去看电影。

在42篇译文中添加最多的是程度副词:仅“很”字就被添加12处之多,其他程度副词(非常,真的,异常,甚至,特别,太,极大,真,颇)也有12处。其次,被添加的信息是时间状语,如“一天,一般,总是,常,那时,每年,现在”等,此类共有11处。其他情况共42处。加译情况总计77处。

北师大版英语教参译文中漏译的例子:

例2 Debbie is an accountant in a large company in the centre of London. 【M1 P14】

原译:戴比是伦敦一家大公司的会计。【P33 RL1】

改译:黛比是伦敦市中心一家大公司的会计。

根据统计,42篇译文中共有88处漏译。数字前的“大约”信息被大量遗漏:about被漏译6处,around 2处,over 1处。提供地点信息或时间信息的介词短语被漏译10处,时间副词漏译7处,程度副词9处(仅very就被漏译4处),其他副词11处。动词6处,情态动词1处。形容词9处,名词13处。代词5处。介词1处。其他片段信息4处,标题1处,句子2处。

(二)词义错译

词义错译指译者因错误理解原文某一词语或某一短语在特定情境里的特定意思而导致的错误翻译。此类错译在北师版英语教参译文中的例子有:

例3 Every year in September or October,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celebrat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M1 P36 L3】

原译:每年九月或十月,全世界的中国人都要庆祝中秋节。【P71 LL1】

改译:每年九月或十月,全世界的华人都要庆祝中秋节。

说明:“中国人”是一个强调国籍的概念,指一切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以前的中华民国的护照和国籍的人。“华人”是一个强调种族的概念,是对中华民族的人的泛称,包括现代的中国人和取得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

例4 A Matter of Taste 【M2 P36】

原译:品位问题【P67】

改译:品味问题

说明:“品位”指官吏的品级,或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品味”指“格调和趣味”。这篇文章是在介绍三位画家(徐悲鸿、齐白石和陈逸飞)迥然不同的画风 — 格调和趣味,而不是在比较他们艺术水平的高低。

英语课文常用翻译(谈英语教材课文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5)

(三)语法错译

语法错译指因忽略英语词汇屈折形态变化所表达的意义(如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或者对词汇之间语法关系的错误理解而导致的错误翻译。如:

例5 As Yang Liwei returned into the earth’s atmosphere, helicopters were flying to where he would land, ready to collect him. 【M1 P23 L44】

原译:杨利伟返回大气层时,直升飞机已停在他将着陆的地方,迎接他返程。【P51 LL21】

改译:杨利伟返回地球大气层的同时,直升飞机也正飞往他将着陆的地方,做好接他的准备。

说明:根据目前的科技水平,地面科学家还无法判断出杨利伟着陆的精确位置,只能预测他着陆的大概位置,迎接他的直升机不可能在某地点“坐等”杨利伟。原文中使用了非常准确的动词形式“were flying”,但是被译者误解了。

例6 She was standing with a book in her hands near the “English Literature” section. 【M5 P14 L9】

原译:她手里拿着一本书,站在文学类图书旁。【P33 RL8】

改译:她双手捧书,站在“英国文学”图书部旁边。

说明:一本书(a book)、两只手(hands),她只能“双手捧书”。原译显然忽略了“hand”的复数形式所传达的信息。

北师版英语教参译文中,属于此类错误或不当译文共有22处。

(四)整句错译

整句错译指译文完全或几乎完全扭曲了原文要表达的信息和意义,译文信息与原文信息大相径庭,简直就是臆译 — 臆想之译。例如:

例7 It has some of the best beaches in New Zealand for doing water sports: swimming, diving, fishing, sailing and surfing. 【M2 P14 L23】

原译:新西兰的一些海滩是最好的水上运动场所:人们可以在这儿游泳、潜水、钓鱼、航海及冲浪。【P31RL3】

改译:新西兰最适合做水上运动(游泳、潜水、钓鱼、帆船和冲浪)的海滩有几处在奥克兰。

说明:“It”这里指代“奥克兰”,而原译者把它错误理解成“新西兰”。作为水上运动项目,“sailing”指“帆船运动”,与“航海”相去甚远。

例8 They are the first records we have of Europeans sailing to the Americas.【M3 P8 L34】

原译:他们是记载中最早航行到达美洲的欧洲人。【P31LL33】

改译:他们的故事是(目前)我们记载的欧洲人航行到达美洲的最早记录。

说明:they指的是上文中的“stories”,而原译把它错误地理解成了Eric the Red and Leif,因此导致了似是而非的译文。

此类译例共有22处。原译者忽视了英语原文的主干信息和语法结构,在原文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臆想进行翻译。

英语课文常用翻译(谈英语教材课文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6)

四、结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特别重视阅读教学。无论何种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何种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方法,都不能忽视或者放弃对语言知识精确度的追求。翻译活动可以引起我们对语言精确度的高度关注,既有利于外语学习,又有利于提高对母语的认识水平。我们可以不把培养翻译能力作为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可以不把考查翻译能力作为高考的考查内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恰当的翻译练习是提高精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效而必要的教学手段。事实上,各版高中英语教材编者对阅读课文的编写也是慎之又慎的。所以,编者、教师和学生都在追求、期待忠实而有利于教、学的课文译文。这正是本篇文章的现实意义所在。

本文首先阐述了翻译技能在日常教学及教材使用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区别于其他原文的特殊性,从而提出了教材中课文翻译的原则,即在坚持直译的基础上,做到字字对照,译文能够充分体现出原文中的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词语的用法信息及句子结构意义,并要做到译文语言精准通顺,易于理解。最后通过列举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参中的实例说明应如何体现以上翻译原则。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讨论到的北师版英语教参译文的种种问题,都应该放在一个特殊的翻译环境里来对待和反思。笔者再次强调,我们所提倡的教学直译的原则和标准,仅针对“教材课文——教参译文”这一特殊的翻译活动。此外,文中观点只是笔者一家之言,所举教参中的翻译实例并无意针对教参本身的对错,只是为了说明教材课文翻译的特殊原则。

注释

① 本文提供的出处信息中,M代表“模块”,P代表“页码”,L代表“行数”, LL代表“左栏行数”,RL代表“右栏行数”。

英语课文常用翻译(谈英语教材课文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7)

参考文献

[1] 包天仁. 中国英语教学的优选法[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2).

[2] 冯庆华,刘全福. 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季羡林. 对21世纪人文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J]. 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1).

[4]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钱歌川. 翻译的基本知识[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6] 任遂虎. 文章学通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7] 王蔷,Harris, M.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模块1—5)[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 王蔷,Harris, M.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教师用书(必修模块1—5)[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 王振国,李艳琳. 新英汉翻译教程(学生用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0] 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1] 朱文振. 翻译与语言环境[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On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of Translating the Texts in Student’s Textbook

Hou Chengshui

Abstract: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style, the texts in senior high English textbooks are intended as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eachers and learning materials for students. The translations of these texts in teacher’s books are mainly read and used for reference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By comparison with other translations we should have relatively special principles in translating these texts and use different standards to assess their translations, thus expecting better effects on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literal translation method as the text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standard. Taking for example the 42 reference translations in teacher’s books (Modules 1—5) published b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language in the translated texts must be precise and fluent, and the texts can be understood easily.

Key words: English textbook; ability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inciple; literal translation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3年第6期)

英语课文常用翻译(谈英语教材课文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