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第一部分 走进化学世界,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高 一化学必背知识点?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高 一化学必背知识点(北大学霸带你全面总结九上化学知识点)

高 一化学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部分 走进化学世界

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1)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2)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1)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2)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1)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3. 收集方法:

(1)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

(2)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4. 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并在试管口装一团棉花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夹在距管口1/3处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最后熄灭酒精灯

5. 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6. 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有大量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7. 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回流到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开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试管破裂)

(9)用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后,在水槽中将玻璃片盖上再拿出水槽。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气。

第三部分 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 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 一正氧、二负氢:电解水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气体可燃烧是氢气。

3. 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4. 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水的净化

1. 水的净化

(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

(2)过滤

(3)消毒(氯气)

2. 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而使液体变无色无味。

3. 硬水和软水

(1)区别: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离子。

(2)鉴别:肥皂水

① 加入肥皂水,搅拌,有较多浮渣较少泡沫的是硬水;

② 加入肥皂水,搅拌,有较少浮渣较多泡沫的是软水。

(3)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

三、物质的分离方法

1. 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 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四、爱护水资源

1. 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2. 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 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

①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② 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③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④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第四部分 微观化学

一、分子

1.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

二、原子

1. 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三、离子

1. 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 分类:

(1)失去电子带正电 —— 阳离子

(2)得到电子带负电 —— 阴离子

四、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 物质由元素组成

2.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 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五、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1)元素: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计个数

适用范围: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原子: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适用范围: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或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

(3)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

3. 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 元素的分布:

(1)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2)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3)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5. 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2H: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子。

6. 元素周期表

(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结构:7个周期16个族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在原子中: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