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蝉鸣

作者:陈钦然

蝉鸣作文抒情散文(散文夏日蝉鸣难忘的童年趣事)(1)

夏日里,炎热的三伏天,是蝉最活跃的季节。俗话说:“黄豆耪,知了响。”家乡人把蝉叫“知了。”这时是开始耪黄豆的时候,每一天就都能听到蝉的鸣叫了。

如今居住在城市中的我,在伏天早已到来的时候,却很少能够听到蝉的嘶叫。不由得让我想起童年和少年时期在老家农村的夏日里听蝉鸣、捉知了、挖爬蝉狗的乐趣。

家乡的夏日,到处是不绝于耳的蝉鸣,天气越闷热,气候越干燥,气温越高,蝉的叫声就越多,越热烈。那蝉声一会儿婉转低扬,一会儿高亢激昂,一会儿又像下着绵绵细雨湿润着万物。整个村庄里,树林里蝉声此起彼伏,相互呼应,时刻不停,就像婵儿们免费上演的一场规模宏大的“演唱会”,有独唱,有对唱,有二重唱,有大合唱,也有杂乱无章的混合唱,可以用喧嚣尘上来形容不会为过。演唱的时间不分白昼黑夜,随时随地都可听到。

家乡人从烈日炎炎,热浪滚滚的田地里劳作归来,走进清凉的河水中,冲洗掉浑身的汗渍,或是从水井中提上来一桶凉水,倒进脸盆里,侵湿一条毛巾,拧去水分,擦一擦脸面,再把冰凉的毛巾按在胸口上,惬意地闭上眼睛,舒服的感觉难以言表。再涮洗一下毛巾,擦洗擦洗胳臂和下肢,特别是把凉水侵湿的毛巾从背后拖拉过去,似乎全身的热气瞬间就被抹没有了。

然后,选择一棵树冠很大的楝树,或是一棵叶子宽厚肥硕的泡桐树,或是细密如碎金的女贞,或是垂吊着玲珑剔透葡萄的葡萄架下,坐在板凳、椅子上,或是四仰八叉地躺在软床上,时尚一些的人家有躺椅,就躺在躺椅上,伸肢舒骨,轻轻地摇着蒲扇。侧耳听着蝉儿们声嘶竭力的喊叫,或是有节奏的轻鸣,真是美好的享受,乐趣横生,蝉声赶走了闷热,赶走了疲劳,赶走了烦恼,就会慢慢地进入甜蜜的梦乡。

蝉鸣作文抒情散文(散文夏日蝉鸣难忘的童年趣事)(2)

家乡人把蝉分作两种,一种叫它“知了”,还有一种叫它“伏了”,也是雌雄之分。“知了”体型较大,喊叫声直来直去,并且声音激昂、粗犷;“伏了”其体型稍微小了一点,叫声婉转悠扬,抑扬顿挫,很有节奏,让人听了它们好像在喊着“伏了、伏了、伏了······”。

乡村的蝉鸣,最热烈的时候,是在晚饭后。这时的蝉儿们好像把憋了一天的劲要全部使出来一样,都在争先恐后地喊叫。完全没有了白天鸣叫的章法,始终带有一种不羁的狂野。它们一上来就开始敞开喉咙,用大嗓门“吱、吱”地叫着,鸣叫声几乎是在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响起,喊叫声充满树林、村庄,甚至是整个天地之间。它们在乡村夏夜“蛙、虫交响音乐会”的舞台上独占鳌头。它们的叫声盖过了一切不知名虫儿们的鸣叫,甚至池塘里的蛙声也变得断断续续的,偶尔发出一两声孤独的“呱、呱”之声。

夏日里,自从有了蝉鸣,村庄里青少年的乐趣就是粘(捉)蝉、拾蝉蜕、挖爬蝉狗(家乡人叫“知了猴”)了。有时,一些成年人也会加入这些行动。

粘蝉,又叫“粘知了”。我们粘知了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母亲做面筋饭的时候,向母亲要一点面筋。我们把一小块面筋团成小球状,固定在一根长长的竹竿头上,然后举起带有面筋的竹竿,悄悄地又是小心翼翼地靠近趴在树上的蝉,粘住它的翅膀,蝉就会发出一声惊叫,开始挣扎,但是面筋粘住了它,面筋的粘性又很强,它是逃脱不了的。我们捉住它,把蝉翼掐去,它只有在地上打转转,就无法飞起来了。有时,我们还把它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看它在瓶中乱撞来取乐呢。另一种方法就用马尾套蝉。用一根长长的马尾拴在竹竿头上,在挽一个活套,来到树下,发现有蝉趴在树上,就举起竹竿将这个马尾活套慢慢地靠近蝉,由于马尾很细,它是不会发现的,还用爪子乱抓乱挠呢,这时,蝉一抓,马尾就套住了它的爪子。这时,它会拼命地喊叫,扑扑楞楞地想逃脱,但终究是逃脱不掉的。

挖蝉爬狗,是我和小伙伴最快活的事。蝉爬狗(知了猴)也就是蝉蛹,白天藏在树下的地洞里,单等到天黑,它就破洞而出,爬到树上,再慢慢地脱去壳变成蝉。蝉洞圆圆的,比大拇指稍微粗一些,蝉蛹也很狡猾,为了保护自己,在圆洞的上边,留下一层薄薄的地膜,这地膜花花搭搭,和地皮表面的颜色一样,不仔细瞅瞅是看不出来的。蝉蛹头朝上蹲在洞内,做着要冲出去的样子。我和小伙伴们拿着小铲子、镢头,带着玻璃瓶或是带釉子的小罐子,有的还带着自制的竹篾镊子。我们来到树林里,人人聚精会神,睁大眼睛,低着头,弯着腰,在树根周围的地面上仔细地搜索着,一旦有人发现了蝉蛹的洞,就会惊喜地喊道:“哎呀!我找到了一个爬蝉狗洞!”大家就会围拢过去,看着那个小伙伴用手指轻轻地捅一下洞口的薄膜,洞就出现了。可以看到洞里有一个黄色的胖胖的爬蝉狗蹲在里边,用手指碰碰它,它还张牙舞爪地不愿出来。于是,有人就用竹篾镊子把它夹出来,放进玻璃瓶中,它在瓶中并不安生,爬来爬去就是无法爬出瓶子。

蝉鸣作文抒情散文(散文夏日蝉鸣难忘的童年趣事)(3)

晚上捉爬蝉狗,就不需要挖蝉蛹洞了,而是提着马灯,拿着手电筒,或是端着煤油灯朝树的根部周围和树干上照照,看看,就能够发现有的爬蝉狗刚从蝉蛹洞里爬出来,有的正往树上爬,有的才爬到膝盖高,有的已经爬到一人高了。在灯光下我们很快就能抓到它们。有时我们抓爬蝉狗直到深夜,收获颇丰,高兴的一夜难眠。

清晨,当太阳闪红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还会蹚着露水,到树林里观看蝉脱壳的全过程,也是很有趣的。那些晚上没有被逮住的爬蝉狗,这时正在往树上爬,有的已经脱壳,壳还死死地钉在树上,而蝉却自己爬得很高了,身子变黑了,伸直了翅膀,开始“吱、吱,或是知了、知了”地叫起来。

正在脱壳的蝉蛹,用爪子死死地抓住树皮,接着从它头上背上裂开一条裂缝,然后,猛一用力,先将头和前爪从裂缝中脱出来,而下半身则仍在壳内,像倒挂金钟似的仰面朝天地倒挂在壳上。此时的蝉黄黄的、嫩嫩的,翅膀像一团揉皱的薄纸,泛着淡淡的绿色,紧贴在下半身上一动不动。等一会,头变得色重一些,双翼展开了,成了两张既大又透明的长扇。再过一会,它忽然一打颤,将倒挂的身子,向前向上翻去,前爪紧紧地抓住壳。接着,再用力,把下半截身子从壳里拔出来,一个完整的、嫩嫩的蝉就出现了。这时,蝉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把身子趴在壳上歇息着,让晨风吹干它的身子和翅膀,然后,才急急忙忙地甩掉壳子,爬到树上去了,开始了它的新生活。在学校里曾学过“金蝉脱壳”的成语,在树林里我们对这个成语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蝉蛹脱去的壳叫做“蝉蜕”,是一种中药,因此,拾捡“蝉蜕”也是我和小伙伴们必须要干的,也是当时我们勤工俭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也把捡拾来“蝉蜕”,交给父母,卖到药店,在那个年代,也是家庭的一笔不菲的收入。

时过境迁,我的童年和少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已经流失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但是,在农村老家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情景却记忆犹新,特别是夏日里,听蝉鸣、捉知了、逮蝉蛹、捡蝉蜕的趣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