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亚兵)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坠子演员李双燕个人资料(专访河南坠子青年演员谢紫文)(1)

20岁的谢紫文出生在商丘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非常热爱曲艺,而她也在父母的熏陶下一步步的走向了这条艺术之路。她10岁起便跟随民间艺人学习坠胡演奏技艺,2017年参加由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主办的“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河南坠子中青年人才培养”班进行学习,受教于郝桂萍、王巧珍、陆文芝等名家。2017年考入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师从党志刚先生继续深造。如今的谢紫文早上六点钟起床,去湖边练练琴,每天排排坠子调调弦,过着充实的一天,相信在新鲜血液的加入下,一定会使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河南坠子演员李双燕个人资料(专访河南坠子青年演员谢紫文)(2)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河南坠子的伴奏乐队有了很大的改进,增添了各种不同的乐器,如二胡、扬琴、三弦、琵琶、大提琴等,但主要的的伴奏乐器依旧是坠胡。而坠胡也叫做坠琴,原是由小鼓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定弦为四度,前奏为“5-1”弦,唱腔则变为“2-5”弦。由于它常作五度转换,所以艺人们说:“过板下五度,唱腔上五度。”坠胡主要是随腔伴奏,有时加花,或用老少配等手法烘托唱腔,以增强艺术表现力。

河南坠子演员李双燕个人资料(专访河南坠子青年演员谢紫文)(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