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神作成功模式在前,中国化改编退而求其次曲意迎合,主打喜剧就是对的吗?

看到信任的影评人说“头一回看到神作中国版干掉好莱坞”,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来电狂响》的成功。

毕竟连电影类最具权威性的营销号,都这么赤裸裸地示爱,让人惊叹。

来电狂响第二代(让人彻底上瘾的来电狂响)(1)

仔细琢磨,发现了语境里的滑头。国产电影《来电狂响》改编自《完美陌生人》,前作有意大利版、西班牙版、美国版、韩国版等多国版本。

其中,意大利版评分最高,豆瓣8.6分,西班牙版本8.4分次之,除了好莱坞美国版的6.6分,也就中国版最低分6.1分。

来电狂响第二代(让人彻底上瘾的来电狂响)(2)

说中国版干掉好莱坞,是站不住脚的。

翻拍上瘾,水土不服?

翻拍经典不失为一条捷径,但走不好就会跌得很惨。

一是将题材本土化比较难,二是原作粉坐等毁经典。很吊诡的是,中国化翻拍从没让观众失望过,一次比一次刷新烂片的下限。

华语片翻拍,日本韩国片翻拍,好莱坞欧洲片翻拍,没有不敢翻拍的。

这也说明一点,我们的电影原创能力和工业化水准还是比较差,还老想着不费吹灰之力搞个爆款。

来电狂响第二代(让人彻底上瘾的来电狂响)(3)

电影《来电狂响》卖座原因之一,同档期上映片子竞争力太低。

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长镜头运镜,完全不迎合观众的惯常审美,过于文艺和风格化,后劲不足。《云南虫谷》不知所云,打怪升级,前因没铺垫,后续没反派,故事起承转合都没铺设好。

另一个原因是,《来电狂响》本土化,水土服了。

不同于原作惊悚悬疑范儿的“沉闷”,它纯搞笑,成百上千倍的卖力搞笑。

这种浮于表面,不再自人性幽微之处挖掘笑点的方式,观众特别买账。

来电狂响第二代(让人彻底上瘾的来电狂响)(4)

喜剧癌变,搞笑必赚?

自称为贺岁档爆笑喜剧的《来电狂响》,上映三天破三亿。

对于一部场景单一的“情景喜剧”来讲,除了演员费用、宣发资金可能高点,制作上算是小成本,收益回报率不可限量。

无疑,在商业层面上来讲,它是成功的。

电影圈片方们最常说的一点,搞喜剧,绝对赚。而且,这里所说的喜剧,未必是高级的喜剧形式,未必是暗含人生真理的无厘头。

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段子堆砌的,屎尿屁或直男癌意淫式的喜剧。

来电狂响第二代(让人彻底上瘾的来电狂响)(5)

一种没有文化门槛的喜剧,迎合屌丝白日梦的搞笑模式。

想想《李茶的姑妈》《胖子行动队》《西虹市首富》,哪一部不是动辄票房上亿,破5亿甚至是10亿,而口碑一落千丈。

《来电狂响》没沦落到类似境地的一大原因,就是神作原剧本“手机”话题下,普适性的戏剧冲突,对于手机潜藏的危机性和依赖性,我们都有共鸣。

我们所谓的商业操作,对电影改编的耍滑头,在《来电狂响》中可见一斑。

纵使对原作进行复刻式的改编,从艺术上来讲能成功的几率更大。但考虑到赚钱,强行搞笑。

来电狂响第二代(让人彻底上瘾的来电狂响)(6)

像拍“直男癌”电影对女性不尊重,对不劳而获热捧,还洋洋自得暴露男性本性一样。

电影对喜剧、搞笑热衷的程度也到了“癌”的程度,不以打磨剧本为前提,不以做好作品成全艺术为目的。

而把全部心思放在怎么迎合观众的口味,怎么制作爆款,殊不知,很多所谓的潜规则,不过是自己的自以为是而已。

手机阴谋论,人性甩锅?

没有一部手机是无辜的,是《来电狂响》的slogan。

来电狂响第二代(让人彻底上瘾的来电狂响)(7)

手机、电脑等只不过是社交工具,工具有罪论是人性甩锅一族的必要手段。他们不想承认,人性的肮脏和龌龊,只是自己内心活动的“狂想”。

冯小刚的《手机》和陈凯歌的《搜索》,都有以手机为话题探讨人性,手机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搞得家破人亡,人仰马翻。

手机藏着的可能是婚外情,可能是网络暴力,可能是事实真相,可能是人间真情。可说白了,手机只呈现了千人“一面”,只不过是最可怖的一面。

相对于冯陈两位导演对人性的反思,《来电狂响》正好把这些弱化了,强化了搞笑。

来电狂响第二代(让人彻底上瘾的来电狂响)(8)

它把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放进去,每一个人物代表了一种功能,外卖小哥、女主播、写遗书老太、工匠,还有佟大为奚梦瑶贫富差距情侣,马丽女汉子剩女……

《完美陌生人》里的精英阶层,到中国都成了“油腻”中底层,主要的不是关注他们的命运和悲苦,而是让他们极尽所能搞笑。

人性也不再是“共鸣”层面的探讨,而是对典型人物“个别”命运的同情。

来电狂响第二代(让人彻底上瘾的来电狂响)(9)

我们很苦,我们可怜自己,是多么自以为是啊。

不过,赚了钱,大多数就认为是成功了呢。观众都笑了,就认为是好电影了呢。

有时候看哭了看笑了,并不是因为电影有多好,可能是观众的审美水平太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