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宫女结婚后怎么过日子(太监不急宫女急)(1)

作者:毛里求思

有句话叫做“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由来是什么呢?

史界有句话,叫做“历史像小说,小说像历史”。历史多是后人写的,有着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不能全当真的。而很多野史、小说,却用曲笔的方法再现了历史,大有借鉴地方。对于“皇帝不急太监急”,梁溪坐观老人的《清代野记》,有一篇文字,旁解了这句话。

清宫中专门伺候皇帝房事的太监,叫做敬事房太监。现在不是有专门的“黄片审看员”嘛,这与敬事房太监比,简直不是事儿。根据清朝的祖制,皇帝每次房事不得超过30分钟,而这个时间点儿,就由敬事房总管太监掌握。

你可以想像了,每次皇帝与妃子同房,外面都有一群人旁听。一旦时间点到了,敬事房总管就在外面大喊:收工了!收工了!皇帝也是人,有时控制不住。如果皇帝不答理,“收工”声就一直喊下去。里面春光明媚,外面破鸭嗓子,画面太美,不敢想象。皇帝也会索然无味吧,那就草草收场吧。

现在人避孕,相对古人还是有点小儿科。这个敬事房太监,就很有避孕的本事。如果这次宠幸,皇帝不想记录在册,那么敬事房太监会对着嫔妃后股穴道,微微一按,龙种就不会有了。如果皇帝愿意留录,那么太监则会记下:“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妃。”将来怀孕了,也好有个出处。

“皇帝不急太监急”,听起来很有颜色的样子。到了后来,这句话演变成当事人不急旁观者急,特别是阎王不急小鬼急。

这其实也好理解。太监的存在感,就在于主子满意。假设一个嫔妃犯错了,作为皇帝,不一定着急。可太监不行啊,他不知道皇帝什么意思,他要把工作做到前面,把自己的忠心露到人前。而且,作为太监,是个被虐的主。一个经常被虐的人,心理容易扭曲,也经常想虐待人。这时知道嫔妃,或者下面的人犯错了,哪能不出手呢。

“皇帝不急太监急”,是由太监的职责,以及性格决定的。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形。比如有人犯了一点错误,其实不是多大的事,上层领导也未必在意。可下面的领导不肯放过,他担心上面的领导会在意,他还想以此来向上面的领导表忠心,更重要的是他还有变态心理。如果不折磨人,他怎么有价值,怎么有快感?

除了“皇帝不急太监急”,还有一种情况是“太监不急宫女急”。

比如说,皇帝控制不住了,时间长了一点。作为太监,可能想到主子不容易,这个妃子为人也不错,心里一时也掀起过网开一面的涟漪。但旁边还有宫女。宫女的那点心思,你就别猜别猜了。总之太监会担心,自己留下失职把柄,这是要砍头的。

时代已然翻片了,可“太监”和“宫女”并没有过去,“太监不急宫女急”也没有成为过去时。

比如,一个人说错了一句话写错了一个字。本来不是事儿,可有时就是天大的事儿。大领导还是有大胸怀的,对于一点小事,未必在意,也没兴趣。分管领导有时装糊涂,不想没事找事;有时也体谅下面难处,睁只眼闭只眼算了,最多“内紧外松”,关起门来讲一下,处分就不必了。但看客们不答应,他们在旁边着急了。

很多看客,其实跟“宫女”差不多,平时也有许多压抑,也发了不少牢骚。分析他们的“着急”,有的真是看热闹,没有什么坏想法,没想到整人;有的则是平时可能就看不顺眼,现在有机会了,当然要扔一块石头;还有的则是一种变态心理,看到别人倒霉他高兴。大家都看过鲁选先生的《药》,那些伸长脖子看砍头的人,有的人是奔着一个乐子,有的人可能还有一种变态心理,私下幸灾乐祸:让你们讲理想,让你们谈情怀,现在就要搞死你们。这是典型的“P民心理”。可悲的是,绵延至今,仍未根决。

看客“宫女”没有想到,这个社会总要有些人与众不同的人,做着与众不同的事吧。明明别人犯了一点小错,你们跟着起哄,把别人送上砍头台了,以后谁又来帮你们呢?主管“太监”们也可能没有想到,你们痛下杀手,让主人情何以堪,脸何处放?多年以后,夜深人静,不觉得心里有愧吗?

所以,同学,还是谨慎一点吧。有些错,不该犯,不值得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