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1日,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大师库尔特·冯内古特的诞辰100周年。近日,其经典代表作《五号屠场》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推出新版。冯内古特在55年的写作生涯里,创作了超过15部长篇、3部剧本、不计其数的短篇小说,在1960年代美国大学校园里,他的小说人手一册,被称为“几代美国青年的偶像”。

论述冯特的历史贡献(纪念冯内古特百年诞辰)(1)

谈起对冯内古特的印象,熟悉他的读者都会认为,他是一位斗士。他反对战争、反对科技的滥用,他看透人们对生活的伪饰,正因如此,他以笔为刀,刻下普通人的艰辛与坎坷,却坚持用笑话化解痛楚,抚慰人心。

“我写的都是笑话集。”冯内古特曾这样总结自己,但笑话并不意味着轻浮,“最大的笑声,建立在最大的失望和痛苦上。”唯有直面失望与痛苦,才能更清醒、勇敢、坚定地走向希望中的未来。

他近乎半自传的代表作《五号屠场》,在出版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在这部作品里,冯内古特用一种极度戏谑、幽默的方式,揭露了战争的残酷真相:“整个星球只有一个人从这场战争中获益,那就是我——我从每个死人身上赚了3美元。”

2007年,冯内古特离开了这个他永远愤怒,却无比热爱的世界。他这一生经历了大萧条、二战、经济泡沫、伊拉克战争,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乎半个文学圈的文学大师。约翰·欧文是他的得意弟子,阿特伍德通宵看完《五号屠场》,格雷厄姆·格林更是直白地称赞:“冯内古特是美国当代最有才能的作家。”多丽丝·莱辛、斯蒂芬·金、大江健三郎等作者都终生拥护他。村上春树把他放在了自己的官网首页,并罕见地承认:“假如没有冯内古特,也许就没有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

轰炸中1/7的幸存者

冯内古特成就辉煌,文字幽默风趣,但他的人生几乎可以用“地狱”来形容,因此很多人称他为“绞刑架上的幽默大师”。1984年自杀未遂后,他在封笔作《时震》中写道:“我本就没让人把我生下来。”

论述冯特的历史贡献(纪念冯内古特百年诞辰)(2)

如果用战争把他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他的前半段人生几乎都是在大萧条的阴影中度过的。成年后,他被迫放弃热爱的文学,选择康奈尔大学化学专业,后退学参军,走上那个成为自己一生梦魇的二战战场。

年仅23岁的他被德军俘虏后,囚禁于德累斯顿,遭遇了二战“最高效率”的轰炸之一——德累斯顿大轰炸。1945年2月,美英空军出动轰炸机1200余架次,杀死数万平民,一夜之间摧毁了这座欧洲文化古城。冯内古特正好躲在屠场的地下室内,成为幸存的7名美国战俘之一。在自传《没有国家的人》里,冯内古特忆及此事时写道:“空袭刚过,我回到地面,城市已经不复存在……什么是地狱?我见过那东西,我就是从地狱里出来的。”他余下的人生也反复受到战后创伤的折磨。直至大轰炸整整25年后,他才找到一种极端幽默、极端荒诞的方式写出这种创伤——这就是轰动世界文坛的《五号屠场》。

开创“黑色幽默文学

在评价《五号屠场》这部作品时,中国著名作家阿来曾经说过,“谈到灾难,我们要么是塑造英雄形象,要么是哭天抹泪地诉苦,好像没有第三种讲述灾难的方式。”而冯内古特则是“在大家已经熟悉的语言空间当中开拓一个新的疆土,他就像创造了一个新的国家一样”。

小说扫除了所有浪漫色彩,开创性地用俏皮的文字叙述灾难,幽默犀利地讽刺了战争的荒诞性和非正义性,一举推翻先前所有英雄主义式的战争颂歌,为美国的“新战争小说”定下了批判性的基调。幽默的笑声之下,是冯内古特对全人类深切的关爱和疗愈。

南都记者朱蓉婷 实习生曾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