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旧称昆仑山,因秦朝定都关中,又称秦岭,还因为在秦都以南,所以也称“南山”。终南山既指现在长安区东南一带的秦岭北麓,又泛指整个秦岭北麓山脉。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1)

关中自古帝王之都,自秦至今,寺观数不胜数,其中不少是佛、道的祖庭,比如草堂寺是鸠摩罗什传法译经处,也是三论宗的祖庭,青龙寺是真言宗和密宗的祖庭,香积寺是净土宗祖庭,慈恩寺是法相宗祖庭,兴善寺是密宗祖庭,华严寺是华严宗的祖庭,重阳宫是全真教祖庭等等,不胜枚举。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2)

严格来说,以上的寺观和我所说的终南寺观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广义的终南寺观是应该包括樊川甚至整个关中的寺院、道观,但既然是特指终南寺观,那先决条件一定得明确为环山路(S107)以南,坐落在终南山内或山脚下的佛道寺观,这样才能划分清晰。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3)

大唐护国兴教寺因为距离关中环线不过400余米,这里顺带提及。兴教寺和大雁塔所在的慈恩寺一样,都是法相宗的祖庭。寺内埋有唐代玄奘大师和两位弟子的遗骨,但这两位弟子并非是孙悟空或是猪悟能、沙悟净其中的两位,而是圆测法师和窥基法师,前者是新罗国王孙,后者是尉迟恭的侄子。尉迟恭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很陌生,但他的另一个名字众所周知:尉迟敬德,每逢新桃换旧符的时候,左边的门神是秦琼,右边的门神就是尉迟敬德。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4)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5)

百塔寺,在天子峪口,据说繁盛时期规模庞大,寺中可以来回跑马,佛塔有一百多座,所以称为百塔寺。

如今,百塔寺往昔的辉煌早被风吹雨打去,只剩下一间正殿和两侧小厢房、后院一株唐代银杏。据说有香港财团想在这里投资扩建,但寺院旁边的农地都是永久基本农田,土地指标协调不下来,扩建计划也就一直搁置。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6)

寺中古银杏是地道的镇寺之宝,栽种年代大约是隋朝,到如今已历经千年霜雪。树围近二十米,我曾与四位朋友手拉手测量,但只围到了不到一半的树身。古树在三四米高的地方分了三支主干,每一支的直径都有两三米粗,其中有一支被截断,据说是在特殊年代时遭了殃。好在其余的支干依然生机勃勃,每年同在终南脚下的观音禅寺里银杏老树叶子落满地的时候,百塔寺银杏的叶子还是绿意盎然,丝毫没有一丝老倦之气。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7)

这棵古树的树冠大概有两室一厅的房子面积那么大,基本上把整个后院和大殿上空覆盖的严严实实。寺里的老和尚健在的时候曾说,尉迟敬德礼佛时在这里栓过马,所以这棵银杏也叫敬德拴马银杏。如今曾在树下纳凉谈天的老僧已经西归朝见我佛如来,银杏继续默默陪伴着现在的主持僧。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8)

百塔寺是三阶教的祖庭,三阶教应是早期佛教与印度苦行教派的一种结合,每天苦行修炼,只吃乞讨的饭,而且见人就大礼跪拜,认为一切众生皆是真佛。这个观点与后世王阳明心学某个观点略微相似:圣人之心,吾性自足。两者都承认我们每个凡人内在都有圣人之心。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9)

三阶教的僧人圆寂后,实施类似西藏的天葬,将尸骨放入深山,让动物食用血肉,让植物吸收残骸,彻底把自己交还给大自然。

沿着天子峪继续上行,路边有三两处民间佛堂,这些建筑在宗教部门没有登记入籍。其中一处佛堂曾有一位胖胖的年老僧尼。老尼体态臃肿,腿脚不便,我曾发愿给她供养了一桶菜籽油,她也给我讲了这个地方的一些真实的因果故事。几年前听说她去世了,后来每每路过此地,我眼前都有她安坐在阳光下的佛堂前,笑嘻嘻的看着一只黑喜鹊、一只花斑鸠在竹丛下觅食、吵闹的片段。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10)

还有一处佛堂,搭建在一处山顶跌落的两层楼高的巨石上,这里住的是位清瘦的老年僧尼,她告诉我这块石头曾在夜间发绿光,村里上晚自习的孩子都不敢从这里过,于是她发心超度这块大石头,在这里搭棚而居,一住就是几年。我疑心这是因为这一带的山体石英较多,反射月光或孩子手电筒光的缘故。我问她现在还有什么怪异事情发生吗?她摇摇头说再没有了,但我发现她的眉宇间略有失落。我没再打搅她在石头旁斜斜的坡上抡铁锨翻土,里边发出的土豆苗长势不理想,这是她一冬的粮食,不能有半点疏忽。

再上行,就能到至相寺。有大路可以开车直达,如果走小路,会路过一片槐树林,三月多的时候,林子里都是甜滋滋的槐花香气。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11)

至相寺是法界宗的祖庭,法界宗是“华严宗”的别称。华严宗源自鸠摩罗什所翻译的《华严经》,据说华严境界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华严宗也是最正统和权威的教派。我是门外汉,无法理解华严宗庞大的理论体系,但近代儒、释、道集于一身的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过大众感悟华严境界的办法:“把心念从顶轮抛出虚空,上升到无边际的高空,同时下降到无边际的下方,旁边前后左右也是无边无际,把身体的观念空掉。就是这样坐下去,身体的痛苦,知是知道,可是不去管他,痛苦自然减轻,久之可以得定。这时虚空即是我身,我身与虚空无二。我们这个身体不过无尽虚空中一个微尘。要离开这个身体去修,可是也要借着这个身体来证。这样修久了,心量自然逐渐扩大,慢慢就可以与诸佛相接了”。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12)

我试了试南师的方法,自己的确似乎是在无尽的虚空中如渺小的浮尘般飘浮,感觉一切都放下了,可又不愿意舍弃自我。感受很微妙,难以书写清楚。

至相寺修建在一处小山巅,东边削山为崖,算是背山临谷,面朝秋涛清溪,只是年年山风依旧,清溪早已断流。至相寺的规模在终南山里的寺院算是不小,有三座大殿,寺院后院有几株数百年的杏,站得笔直,不知道是否是百塔寺银杏的后代。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13)

至相寺的僧人很多,有次去的时候正是斋饭时间,素斋发出独特的香味,不少僧人端着碗在斋房里出出入入。僧人们有穿青色布衫,有穿褐黄色长衫,也有穿破衣烂衫的。我数次写过这里有一个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百纳衣的僧人,济公模样,大冬天光着脚站在雪地里冲我们挤眉弄眼,笑的开心无比。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14)

至相寺后边有户农家乐院子里栽种着一株二百余年的野葡萄树,是主人从深山里挖回来的,每当酷暑,坐在树下凉风习习,头上小米粒一样大小的青葡萄不时顽皮的掉落在客人头顶。

净业寺位于沣峪口内的凤凰山上,是唐代道宣法师的道场,也是律宗的祖庭。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15)

想进入净业寺,必须得爬一段略显陡立的石板山路。十五年前,我二十多岁,曾半个小时小跑上去,当时任铁军先生是我的部门领导,他和一群同事在后边追赶。去年身体最差的时候,我走上去用了一个小时,中途脸色发白、几欲晕倒,任铁军却四十分钟就到了寺院,不过我不算难为情,我在净业寺里转悠了半小时后,好友郑宏刚才慢慢悠悠却气喘吁吁的爬上来。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16)

净业寺不大,随意走几脚就能转完,寺中最美的是门前的一株大明万历年间的小叶榆树,老树中间都已经被虫蛀或雷劈变成空心,填上水泥并用铁片箍起来,但枝头依然繁茂,树冠繁茂,最东头的枝叶遥指着远处的三面佛雕像。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17)

净业寺最上边有道宣法师的灵骨塔,但没有盛唐时期的雍容圆润,建筑四棱四正,无疑是清中期重修过的。

从净业寺的东北方向沿五六十公分宽的小路继续行走,可以走到卧佛寺,卧佛寺得名是因为寺内有一尊大约十三四米长的石质睡佛,大佛头枕手,手枕石匣,微闭双目,似在浅睡。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18)

卧佛是佛祖涅槃时的形态,象征着佛陀已经了断因果,修行圆满,即将进入无生无灭、自在无碍的境界。

卧佛寺最高处是一块三四米高的巨石,供奉有香炉,长年累月的香火熏黑一片。站在巨石上,山风拂面,可以俯瞰八百里秦川大地,略增壮怀之气。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19)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20)

观音禅寺,在罗汉洞村,从村名就能知道这里也曾是佛教兴盛的地方。观音禅寺据说是大唐贞观年间修建的,有资料夸张地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亲手种了一棵银杏树。对这个说法,我不认可,当然我也没有证据,只是李世民的一举一动应该都有皇家史官记载,此外还有著名谏臣魏征时刻监督,如果太宗真的跑到一座寺院种一棵树,魏征不会放过这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劝谏机会。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21)

不论怎样,观音寺观的这棵大银杏树的确可以说是国内最美,深秋,金黄色的树叶厚厚的铺满地面,让空中和地面都是一片亮黄,偶有山风吹过,立刻就是一阵绚丽的黄金雨,为欣赏这个美景,每年都有数十万游客从天南海北而来,以至于寺院最后不得不采取预约制度,以缓解拥堵和嘈杂。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22)

仙游寺,在周至境内。仙游寺早先是隋文帝的行宫,后来荒废,先是道士搬进来命名为仙游观,再后来僧人住进来命名为仙游寺。仙游寺原本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这里诞生的一篇伟大的作品,让一个人、一座寺、一首诗从此传颂人间。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23)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诗歌三杰之一。

白居易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车马和民众的簇拥下,春风得意的他在大雁塔提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之后,白居易被任命为周至县县尉,大概等于现在的周至县公安局长。某次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携游,先游马嵬驿,后游仙游寺,晚上歇息在寺中时,闻听老僧谈说仙游寺的来历及唐明皇为躲安禄山乱兵途径周至入蜀“狩猎”的故事,遥望夜空,朗朗明月,灿灿银河,一时间百感交集,文思泉涌,一挥而就840字的不朽诗篇《长恨歌》,从此后的1214年间,无论是旧时私塾还是现代课堂,时时都有朗朗咏诵声传出窗棂: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24)

可惜的是,曾经的仙游寺已深埋黑河水库底,现在的仙游寺是择址重建的。我去的时候,守寺僧人住在红砖平房,给我们抱怨说当地一直没兑现当初的搬迁承诺,一直没重修仙游寺大殿。我听了也只能苦笑,毕竟重修需要上千万的资金,实在爱莫能助。

仙游寺唐塔在后边的菜园里,春阳灿烂,油菜花开艳黄,蜜蜂飞来飞去,高大故旧的唐塔默然耸立。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25)

白居易还有首诗和此地有关,《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

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旧游那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26)

终南寺观多如繁星,佛、道、儒、基督等都在这里有自己的宗教场所,曾是李世民行宫的黄峪寺,李世民遇无怀尊者的天池寺,供奉终南山唯一肉身菩萨的嘉五台破山寺,韩国道教祖庭金仙观,印光法师修行的莲花洞,以及西林禅寺,老君庙,龙泉禅寺等等,有名的,无名的,加起来应该有数百座,唐代诗人杜牧老人家的一句诗,略作篡改,搁在此处非常应景:

终南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朝圣之地(溯史行吟终南寺观)(27)

现代佛教大师印光法师也曾在终南大峪的莲花洞修习佛法,他的徒弟是弘一法师,本名李叔同,也是一代大师,所写歌曲《送别》被传唱至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太白初上,天色昏暗,不知印光法师和历代修行者们在这里可曾看到前代修行者的魂灵,是否有过沟通和对话,又是否将自己苦修的身影与历史上前辈的身影重合。

终南寺观,对修行者来说不过只是凡尘肉身的寄存点,随时可以舍弃,让灵魂和思想在无垠宇宙和历史时空中自由翱翔和探索,才是修行真正的圆满。

完稿于2020年3月


本文为《溯史行吟》作者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部分配图来自微信朋友圈及百度图片,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