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详解(细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1)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统治者对治和升华了私欲,凡事坚定地不把自身利益置于天下之先,把“天之道”运用于治国理政,做到了依道而行、言善信、政善治、心善渊,从而得到了人民的肯定和拥戴,印证了“(统治者)勇于不敢则活”的“道理”。

本章的难点是:①什么是“敢”?什么是“不敢”?本来,我不认为是难点,但是看了流行翻译,才知道“课本不熟,开卷考试也难!”答案就写在第六十七章啊。②“勇”和“敢”的区别是什么?其实,把它们一同放在一件重大的事情里来看,就清楚了。③在我看来,“是以圣人犹难之”并不难理解,但在一些人那里,却是难到无法容忍的地步,直接把它删掉或留而不译。由此,我发现解读老子有一个难点:“认定通行本是不会错的!”说它“不会错”,不是说完全认同它的观点,而说“它会自圆其说,不会自相矛盾。”④以“天之道”打头的句群,其主语并不是“天之道”,而是依“天之道”而行的统治者。这个问题真的有难。⑤“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与第二十五的“周行而不殆”,都是老子从“周密系统”的角度谈“道的作用力”,对此肯定有人觉得难以理解。

另外,下一章即第七十四章的细读,已于2021年5月14日发布,在文章栏目里往前找就有了。

【原文】

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2、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详解(细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2)

【意译】

1、(统治者对自身利益的态度、做法和结果,是有两种情况的。)勇于“敢为天下先”,(凡事顽固地把自身利益置于天下之先,有违于“道”,)自身会被“道”杀(而早已);勇于“不敢为天下先”,(凡事坚定地不把自身利益置于天下之先,合于“道”,)自身会得以存活,(长久保全。)

2、(可见,)(统治者对自身利益“勇于敢”和“勇于不敢”)这两种做法,会带来有利或有害的两种结果。(如果把结果只泛泛地归结为是)上天所讨厌(或喜欢)的,谁能知道其中的原委呢?即使是圣人都觉得要说清楚它是一件困难的事。

(但是,从“天之道”来说,就很清楚了,)统治者在“天之道”里,(凡事不敢为天下先,总是从事情的公益性质出发,)(做到依道而行,)不与道争,从而善于取得胜利的结果;(做到言善信),互动表达甚至不用言语,从而善于回应人民的诉求;(做到政善治,往而不害,安平太,)(从而善于)让天下人不用召唤都来归服;(做到心善渊,)从容坦然,从而善于为人民作深远的谋划。(统治者依“天之道”这样做下来,人民不仅会亲而誉之,还会乐推而不厌。这就是“勇于不敢则活”。)

(天之道的作用力是自然的,就好像是)广大无边的天网,网格虽然疏阔,但网罗东西是不会有漏失的。(任何人都躲不过天之道的作用力。)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详解(细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3)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我的翻译是:(统治者对自身利益的态度、做法和结果,是有两种情况的。)勇于“敢为天下先”,(凡事顽固地把自身利益置于天下之先,有违于“道”,)自身会被“道”杀(而早已);勇于“不敢为天下先”,(凡事坚定地不把自身利益置于天下之先,合于“道”,)自身会得以存活,(长久保全。)

1、看流行的翻译,大致是“勇于敢做,就会被消灭;勇于不敢做,就可以保全自己。”或者“勇于逞强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勇于守柔就会保全生命。”大家看出什么问题吗?①前者没有指明“敢做、不敢做”的含义是什么,作为要宣扬的“道理”,内涵不确定,让人无从操作。②后者所谓的“逞强、守柔”,貌似老子的调子,其实已经改变了这里的话题,这种译法可谓是另类的“强词夺理”,极不可取。

2、解读“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突破口在哪里?大家看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舍后且先,死矣!”照此行文,“敢”与“不敢”的内涵是明确的!老子谈的就是“如何安放自身利益及相应后果的问题”!不关乎逞强还是守柔的议题。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详解(细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4)

①“敢”与“不敢”。

先说“不敢”,就是指“不敢为天下先”,是圣人三宝之一。其实质是讲,统治者在“天下的系统里”凡事不把自身利益置于天下之先,总是从事情的公益性质出发。这与“不自生、后其身、外其身、无身、无私”等等的涵义完全契合。而“敢”,相对于“不敢……”,是指“敢为天下先”。其特定的含义是,统治者心安理得地、毫无顾忌地把自身利益置于天下之先,个人欲望是极其膨胀的,老子称之为“甚、奢、泰”,其行为表现是“有身、自贵、贵生”,等等。

注意老子的用词,“为天下先”不是“要与不要”,而是“敢与不敢”。为什么?看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味着“有身(以自身利益为优先)”与“大患”是直接挂钩的!第六十七章说得更严重,“舍后且先,死矣!”得道者知道,“如何安放自身利益”是导向生死的分野,出于对严重后果的防范,相应地也就重视起原因来,所以,在“不要”的基础上,再加重语气说“不敢为天下先”。而明知有严重后果、还在乎和追逐自身利益的人,就是“敢”了。

说到这里,我想,解读《道德经》难吗?不难。正如“生之徒”与“死之徒”是有特指一样,“敢”与“不敢”也有特定的含义,只要把散布各处的相关说法联系起来,就能明了。这么简单的事,怎么在长久以来的流行解读里没有看到呢?我觉得很奇怪。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详解(细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5)

②“勇于敢”与“勇于不敢”。

勇敢,在现代是一个常用词,表示“有胆量,毫不畏惧;不退缩,果断向前。”的意思。我们把“勇、敢”放在一件重大的事情里来看它们的区别:决然要做,是毫不畏惧的表现,这时叫做“敢”;然后持续坚定地做,是果断向前的表现,这时叫做“勇”。如果只有“敢”,没有相应的“勇”,也就是只有大胆的想法,没有坚定执行和持续落实的过程,就没有对应的结果。

现实是,人们由“敢”确定了“利益或公或私的方向”后,往往都配以“勇”的执行力度和过程,得到的却是适得其反的结果。

先看负面的“勇于敢则杀”,老子类似的表述有,“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天下神器……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等等。说到这里,再复习一下“贵大患若身”吧。老子用的是一个特殊的倒装句式,“若身,(则)贵大患”,如果凡事从自身利益出发,与其说是珍贵自身,不如说是珍贵大患!老子“批评以自身利益为优先”的语意一直没变,而且带有一点揶揄的味道,在得道者看来,追逐自身欲望的人,简直就是兴高采烈地、奋不顾身地奔向“死地”,这不荒唐可笑吗?至于“勇于敢则杀”,此话一出,老子对欲望奴隶的严重警告,就无以复加了。所以,读《道德经》不能停在欣赏“清静无为、柔弱不争”的精妙上,还要更深层地去对治关乎生死的欲望,所得到的领悟才是真切和究竟的。

再看正面的“勇于不敢则活”,也可以表述为“勇于敢”的语意,即“勇于敢把天下利益置于自身之先,则活”。老子有很多类似的表述,如“后其身而身先”、“公乃全、没身不殆”、“既以为人己愈有”,等等。跟前者一样,都是“原因与结果之间”呈现相反的情形,这也是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反者道之动”等名句的基本点。

注意,说到这里,只是道理的陈述而已,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老子会谈为什么的,大家接着往下看。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详解(细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6)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我的翻译是:(可见,)(统治者对自身利益“勇于敢”和“勇于不敢”)这两种做法,会带来有利或有害的两种结果。(如果把结果只泛泛地归结为是)上天所讨厌(或喜欢)的,谁能知道其中的原委呢?即使是圣人都觉得要说清楚它是一件困难的事。

1、明确“敢”与“不敢”的含义之后,知道老子谈论的范围是“天下”,那么,翻译时就要把“统治者”这个论述的主体体现出来。永远不要忘记本书的定位,是“侯王的治国守则”。

2、要明确老子的语意是,说完两种做法及对应的两种结果之后,是要回答为什么会“有利”或“有害”的。这里是先以世俗的角度来看,说如果笼统地把“或利或害”归结为“天之(所喜或)所恶”,就连圣人也说不清楚其中的原故。后面接着从“天之道”的角度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①作这样的解读,是谨防“道不可言说”的出现。我们看句子,要整体地看,末尾说“圣人犹难之”,连圣人都说不清楚“其故”,那么,等同于“其故”的“天之所恶”,就不是老子正向表述的“天之道的作用力”,而是世俗类似于“天谴”的笼统说法。老子要宣扬“道”,其“道”就得是确定无疑、清楚明白的!绝对不能是玄乎、不可言说的!前面细读的时候多次说过,“不自生、慈、信”等就是确定无疑、清楚明白的“自然之道”!朋友们可回看参阅。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详解(细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7)

②但是,流行的翻译在这里却把“天”混同于“天之道”,说“……上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呢?即使是圣人也难以说清楚。”注意,正是这样分毫不差的直译,极大地误解了老子的原意!除了造成“道不可言说”的误解外,还与下文“从‘天之道’角度能说清楚”相矛盾。

大家去看有的“通行本译著”,说到“是以圣人犹难之”时,说根据某专家的说法予以删除,或者说帛书没有此句,故存而不译。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些通行本译者和帛书版编者注意到了流行译法存在的问题,但又解决不了,就干脆宣称这句话是多余的!

③再强调一下,圣人不是不可以把“天之所恶”归为“天之道的作用力”,但前提必须是“能知其故”,而“能知其故”又是说服、警示别人的前提;而同样的内容,得道之人却难于说清楚,那它只能归为世俗的笼统说法了。现实里就有很多这样奥秘的天谴神谕,老子是反对的。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详解(细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8)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我的翻译是:(但是,从“天之道”来说,就很清楚了,)统治者在“天之道”里,(凡事不敢为天下先,总是从事情的公益性质出发,)①(做到依道而行,)不与道争,从而善于取得胜利的结果;②(做到言善信),互动表达甚至不用言语,从而善于回应人民的诉求;③(做到政善治,往而不害,安平太,)(从而善于)让天下人不用召唤都来归服;④(做到心善渊,)从容坦然,从而善于为人民作深远的谋划。(统治者依“天之道”这样做下来,人民不仅会亲而誉之,还会乐推而不厌。这就是“勇于不敢则活”。)

1、要真正理解它的涵义,首先要清楚这段话涉及的是“道的层面”(原理)?还是“道理的层面”(应用)?

我看流行的翻译,直接说“天之道”如何如何,是把“天之道”视为主语的,意味着把老子的这段话理解为:在“道的层面”说“原理”。这是不对的。一来把一些明显属于治国理政方面具体的事,如人民不召而自来、善于谋划,扣到“天之道”的头上,是不合适的;二来不能说清楚“道理层面”的“勇于不敢则活”的原故。

其实,这段话是在“道理的层面”谈“道”的应用,说明统治者对治和升华了私欲,把“天之道”运用于治国理政,做到了依道而行、言善信、政善治、心善渊,从而得到了人民的肯定和拥戴,印证了“(统治者)勇于不敢则活”的“道理”。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详解(细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9)

2、这里虽然是以“天之道”打头,我们要把它理解为与“世俗之天”相对的角度,由此,得道的圣人是能把“或利或害之故”说清楚的。

3、老子的语言非常精炼,有时到了“语焉不详”的地步,这在古文的语境下是允许的;况且老子说的又不是寥寥数语而已,那可是五千言的一席话啊。我们作现代解读和翻译,有所依据地对个别话语做一些语意上的补全,使之完整、合适、通顺,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本段要说明“勇于不敢则活”的原故,那么,在翻译里就要让“‘勇于不敢’的要义”统领随后四方面的事。意思是,统治者只有对治和升华了私欲,解除了“天之道”受干扰、被遮蔽的因素,相当于把“天之道”运用到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我在翻译里补全了“四个做到”,这是很多译者根本没有意识到的要点。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大家仔细看,把“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放在“勇于不敢则活”里来看,“四善”是在“勇于不敢”之后、在“则活”之前而居中,说的只是统治者的作为和付出,并没有点明人民的正向反馈是什么,只是半截话而已。补全了,才是真正的“知其故”。大家看,我补的是:(统治者依“天之道”这样做下来,人民不仅会亲而誉之,还会乐推而不厌。这就是“勇于不敢则活”。)

要“知其故”,还可以继续深究,详细的内容可以参阅细读系列之第六十七章,其中有一个要点是:为什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里就不重复了。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详解(细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10)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我的翻译是:(天之道的作用力是自然的,就好像是)广大无边的天网,网格虽然疏阔,但网罗东西是不会有漏失的。(任何人都躲不过天之道的作用力。)

1、要理解这句话,先要明白这样的逻辑:老子要向统治者宣扬“道”,就要论及威力巨大的“道的作用力”对人有决定性影响,以及“道”作为“周行而不殆”的系统,任何人都躲不过。

①“道的作用力”巨大无比,可谓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正面来看,统治者不与道争,同于道,在“道的作用力”下,可以达到“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长生久视”的境界;反面来看,统治者刚强地逆“道”而行,“反”极而成“不道”,在“道的作用力”下,会有大患,乃至不能长久而“早已”。

②“道”是一套“周行而不殆”的系统,任何人都躲不过。作为听者的统治者,可能因即时领会而接受“道”,也可能有了教训领悟之后才接受“道”;当然,完全听不进去的人,是最多的。所以,老子在这一章把“道的作用力”与“人之生死”挂起钩来,说了最重的话;而且以一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来点明“道”是一套周密健行的系统,除了安抚依道而行的人外,更多地是以此堵住悖道者的侥幸心理,起强烈的警示作用。

③明白了这样的逻辑,就知道老子把“道”比拟为“天网”,是非常形象和精妙的,个体之人是要敬畏的,因为个体就处在“天、地、人(类)、天下、国、乡、家”各层级的“天网(系统)”里,是躲不掉的。同时,也能理解“周行而不殆”说的是周密健行的系统,而不是“道是循环运行、生生不息的”。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详解(细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11)

2、再说一下,如何理解第二十五章的“周行而不殆”?

①很简单,“周”的本义是,“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殆”的本义是“危险”。那么,全句的意思就是:“道”周到而没有疏漏地运行着,从没有危险的情况发生。其意涵是:“道”是周密健行的系统,不会自己卡壳、死机。其所在层面是:道,说的是原理;与本章所述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即“道理应用层面”完全相应;它们共同服务于老子从周密系统的角度强调“道的作用力”的要义,对悖道者起强烈的警示作用。

②把它翻译为“道是循环运行、生生不息的”,不仅硬硬生地改了两个字的本义,而且有违老子的主旨要义,因而是不对的。流行的翻译里,有很多是类似这样的“以哲解老”,说得振振有词,而且深入人心,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想精进解读老子的人,要特别防范自己落入“以哲解老”的泥淖。

【细读《道德经》系列,做严谨踏实、逻辑自洽的解读,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