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我的随笔里充斥着许多古语、成语、俗语,这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我写文章最讲究表意确切,最欣赏淋漓尽致的表达,最得意独特精到的语言,在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筛选中,留下了这些“老话”,每当我信笔流云之时,它们就随时莹绕于我脑海之中。

这些老话确实精彩、准确、一击中的,比如成语“甚嚣尘上”,原话出自古代两军对阵,一方看了另一方的阵势和气势,说“甚嚣,且尘上矣”,大意是说“对方很张狂,把土都折腾起来了”,后来演化为成语甚嚣尘上,这话形容一种张狂的气焰,一种丝毫不压抑的势头,真是极其精准。而在中庸的文化下,张狂与不压抑,是绝对的贬意。

老话古话(话说老话)(1)

画蛇添足

老话“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同样是贬意,却是准确地指出一种带有揶揄意味的自大无知。还有“夜晚上床千条路,早上出门卖豆腐”幽默地刻画出许多人只是空想而不务实干的惰性。

天津有句老话叫“大梨赚财迷”,“大梨”是天津人对善于扯谎蒙人、善于“忽悠”的人的称呼,这句话是说,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人,自身都有财迷的心理缺陷,是因为你财迷,才使得骗人的人得逞。这话说得真是太对了!只要看看现代骗局的结构,其中心无不是针对着常人对“天上掉馅饼”这种美事的渴盼,你有这种渴盼,上当就不奇怪了。

老话中有很多是关于生存智慧的,不仅可为当代人所借鉴,还可从中揣摸出古人的生活状态。如,“哪个背后不被说,谁人背后不说人”,是一种洞察人情的练达,既然人都是如此,我们大可不必为他人说你的什么话而烦心。又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不让你乱管闲事,当事不关己时,不是不管就行了,还要高高地挂起来,一点儿边儿都别沾上!再如,“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话太绝了,短短八个字,准确说明了两个范畴的道理,一是要讲究卫生,特别是饮食卫生,因为人的大部分病与饮食相关;二是讲做人,咀上要有个把门儿的,别想什么说什么,光顾你自己咀痛快了,没准儿就无意间得罪了谁。

老话古话(话说老话)(2)

笑里藏刀

老话中还有些幽默的嘲讽,也特有意思。如“煮熟的鸭子飞了”,嘲讽人的失望,鸭子熟了,端上桌了,味都闻见了,就差吃了,但没吃着!这种失望,是最大的失望,是眼看到手的失望,是让人最不甘心的失望;又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和“打肿脸充胖子”两句是一个意思,前者是含蓄的无奈,后者是直白的调侃,但说的都是不行偏说行,不好偏说好的死不认账。再如,“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儿”和“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都是嘲讽那些做事无计划,不打提前量,等事情到了眼前弄得措手不及,两句虽然意思相似,却有情绪和情感上的差别,前句带有调笑意味,而后句则带有埋怨的情绪。还有一句老话有点儿粗俗,“拉不出屎来赖茅房”,是嘲讽事情没做好,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把责任推到客观上。“茅房”是北方人对厕所的俗称,今天的孩子可能都听不懂。

老话古话(话说老话)(3)

一诺千金

老话之所以表意精准,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尽人皆知,大家不仅知道这句老话,而且充分理解这话字面外所包含的意思,因此,一使用老话,谁都听得懂,听得明白,都能心领神会。如,老话用“茶壶煮饺子,肚里有倒不出来”形容一个人拙于表达,而这种拙于表达的人并非不明白,而是心里什么都清楚,什么都考虑到了,就是说不出来,或表达得太不完善,一句老话,不仅形象地说明了这个人,还传递出这人如同美食饺子煮熟却没法吃到咀里的焦急状貌,这比用二百多字写出这个人要节省和精确得多。

老话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它接受了时间的检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不断地创造着精彩的语言,一经创造,即很快流传并被广泛应用。随着时间的流转,一些过时的,相形见绌的词语即被淘汰,长期保留下来的,都是无论怎样社会变迁,仍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的精彩词语,它们生动形象活泼,它们意形神兼备,它们一针见血般地精准。我如此偏爱老话,以至于翻看了几篇笔记后,觉得应该专门议论一下这些老话,由时间精炼出的老话其实永远不会老,它们不仅常用常新,也将不断地把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一些精彩故事通过老话,讲述给新世纪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