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林宫公墓作为俄罗斯最高规格的国家公墓,安葬着前苏联领导人与高官,或者是对苏联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与战士。

来往的人们会给尊敬的英雄送花致敬。

但是在这些墓碑中,有一个墓碑的墓志铭却十分引人注目。

它没有刻着繁长的俄式名字,读出来则是一个地道的美国名字:约翰·里德。

为什么在俄罗斯最高规格的公墓里会有美国人葬在这里?这位美国人对苏联或者世界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1)

(克林姆林宫墓园)

“我要逛遍整个世界!”

1887年10月,小约翰·里德出生在俄勒冈州的一个殷实的美国家庭中。

具体有多殷实呢?他的父亲查尔斯·罗杰姆掌控美国当时四分之一的农业器械,他的母亲是波特兰首富的独生女。

这种含金汤匙出生的孩子长大应该顺理成章地继承父业,成为当地有名的资本家。可是小约翰童年的经历却深刻地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2)

(小约翰)

由于父亲工作繁忙,小约翰从小就在外祖母家生活。他最喜欢母亲给他讲童话故事,每一则故事都能让他体验不同世界的美妙。热爱故事的小约翰也会自己找故事读,碰巧的是,外祖母家的厨师有一个中国人。

每当晚上闲暇时刻,小约翰都会去厨房听中国厨师讲中国的神话故事,有西游记也有聊斋,这些故事体系让小约翰感到十分新鲜,他发现不同国家的故事有很大的差别。

于是小约翰最初的梦想就是走遍全世界,想听听不同国家都有什么样的奇妙故事。

家境不错的约翰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文字功底十分扎实,在中学期间,成为了学校里出了名的小诗人。约翰的诗词浪漫又充满幻想,带着诗歌鲜有的童趣。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3)

(小约翰)

17岁那年,约翰的父亲成为了一名联邦法官。当时的美国司法体系十分混乱,受贿行为与不公正的判决时常发生。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约翰的父亲按理说会捞钱捞到手软,可是他任职联邦法官期间,一致揭发贪污行贿的商人与企业家,一直保障着工人和劳动者的利益。

这与美国法官的画风极其不符,虽然在从政生涯上约翰的父亲不可能再有大作为,但是他的行为却赢得了儿子的尊敬。

在私立学校里,当家境优越的孩子们都认为剥削工人暗箱操作理所应当的时候,约翰受其父亲的影响,并没有打算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 Old Money。他的梦想还是和小时候一样,想去世界各地看一看。

1906年,约翰顺利考入哈佛大学,在校期间约翰仍然发挥着自己在写作方面的天赋。当时的哈佛大学有许多报刊,其中最受学生喜爱、新闻最有魅力的是《讽刺月刊》与《哈佛月报》。约翰在这两个刊物中都成为了编辑,为将来的记者生涯留下了坚实的功底。

在哈佛大学毕业以后,约翰并没有依靠父亲和母亲的社会关系在当地谋求一个肥差,而是拥有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多年的写作为他攒下一笔稿费,他打算一边写作,一边用稿费“穷游”世界。就这样,约翰乘坐一艘满载牲口的轮船,从美国来到了利物浦。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4)

(小约翰)

到达欧洲的约翰兴奋之余也没忘记考察和学习,他一边写作一边旅游,从利物浦到伦敦,又从伦敦前往巴黎,再从巴黎辗转到西班牙。

这种跨纬度从北到南的旅行让约翰见识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亲眼看见伦敦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数工人阶级的奉献与被剥削。

他在巴黎的咖啡馆里,了解到除了资本主义以外,还有无政府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他听过咖啡馆里论政治制度优越性的激烈辩论,学到了诸多进步思想。约翰在欧洲结识了许多朋友,也为接下来的写作素材。

记者的使命是进步

1911年,约翰·里德回到美国,前往纽约谋求工作。在欧洲旅游过的约翰并没有看上当时美国的主流报刊,这些美国老白男所热爱的刊物都是诉说着腐朽的资本世界。

这并不是约翰愿意看到的,他来到《纽约环球报》编辑社,在这里与新闻记者林肯·史蒂芬斯相识。林肯在美国以“丑闻揭露者”远近闻名,专门曝光美国政界与商界的一系列丑闻。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5)

(小约翰)

林肯对约翰非常有好感,他经常带约翰出席各种比较特殊的会议,在这些会议里约翰认识了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进步思想的社会人士,他们的演讲慷慨激昂,有新鲜的理论与学说加以佐证。

闲暇之余,林肯也喜欢带着约翰四处走走,只不过并不是美国的上流社会,而是路边摊、公园、小巷、贫民窟等底层百姓经常生活的地方。

约翰看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美国,在美国经济腾飞的背后,还有许多思潮需要觉醒,需要公布于众。

约翰师承林肯,他的文风尖锐,观点独特,在随后的记者生涯中,他的文笔被美国左翼报刊《群众》所看中,并获得了在《群众》报刊发表文章的机会。

约翰在经过常年的实地考察与素材收集后,刊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良心何在》。这篇文章揭露了一名底层舞女的真实生活,如何因每日的生计发愁,如何在底层挣扎,刻画了阶级与阶级之间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6)

(写作历程)

然而,约翰的这篇报道虽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获得一分钱的稿费,相反,约翰获得了一个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权力——可以在《群众》杂志自由写作的权力。在约翰看来,这比任何高额的现金报酬都更有价值。

美国新泽西州在1913年,发生了一场由两万五千名工人组织的大型罢工运动,约翰有幸成为前线记者,获取第一手素材。

这场罢工是工人们为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展开的,罢工活动维持数日,约翰亲眼目睹了警察和政府部门为了镇压工人而采用的各种极端举措。警察的警棍无情地抽打着工人,甚至鸣枪威慑。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7)

(工人运动)

约翰的思想早就和工人们变成了一条心,在罢工现场,约翰开始加入罢工游行中,与工人们一起抵抗警察,后来约翰因藐视警察被新泽西州警方逮捕。

四日后约翰获得保释,走出警察局的约翰将工人的罢工合理性与新泽西州政府的无情与冷酷都写在了报道里。

他呼吁美国所有工人都要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力,把八小时留给睡眠,把八小时留给工作,把八小时留给自己。

这次前线记者的经历给约翰充足的信心,他的目光不仅停留在国内,还前往国外,开始成为国际前线记者。

1913年春天,墨西哥爆发革命,约翰第一时间前往墨西哥战争前线拿来第一手资料进行报道。在报道过程中,约翰采访的是墨西哥农民军游击队领袖与农民军战士,这些报道揭露了诸多墨西哥宪法派政府的种种罪行,给美国人带来了不一样的墨西哥革命。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8)

(墨西哥内战)

美国人对墨西哥内战一直高度关注,只不过主流媒体对墨西哥的关注并不是民生,而是墨西哥政权转变后会阻碍与美国的石油贸易。

约翰作为特派记者,并没有和美国主流媒体同流合污,而是同士兵们一起住军营,一起吃老鼠肉,一同对抗压迫百姓的政府。

虽然美国大部分资产阶级对约翰的报道嗤之以鼻,但是约翰这几年的记者生涯却赢得了诸多美国底层百姓的尊重,他们认可约翰的思想,相信他的报道都是客观、全面、真实的。

约翰将这次墨西哥战地记者的经历与报道汇成一本书《暴动的墨西哥》,直到现在依然备受青睐。很快,约翰就已经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一线记者。美国各大左翼媒体也争相聘用约翰·里德,为世界发出进步的声音。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9)

非正义的战争,我反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惨烈程度人尽皆知,但是很少有人对这场战争做过正确的认识。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协约国是为了民主与自由而战的。

这时,威尔逊的观点很快被美国各大主流媒体跟风报道。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10)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早年亲身前往过欧洲的约翰·里德比任何人都清楚一战的本质是什么,他尖锐地指出这是一场“商人的战争”,其本质原因是资源分配不均衡,各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场战争和自由与民主一点关系也没有,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做生意罢了。

随后的美国参战让约翰对自己的国家表示极度地失望,美国从始至终都没有弘扬真正的自由与民主,而只是一如既往地贯彻了商人的本质——唯利是图。

后来,约翰在自己的自传中遗憾地写道,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庭感到骄傲,自己的生活是基于别人的痛苦之上,这让自己感到十分自责。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11)

尽管以前的约翰是不折不扣的左翼记者,但是他依然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抱有一丝希望,然而经过一战之后,约翰对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彻底失望了。

那时的他十分期望世界上能够真正诞生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一个真正意义上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不过,约翰的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

“我亲眼见证了红旗的升起”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12)

(列宁)

俄国二月革命在1917年爆发。最开始的二月革命并没有引起约翰的关注,他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是一丘之缘。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短短九个月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发动了十月革命,这也是继巴黎公社之后最大规模的无产阶级革命。

约翰·里德激动地意识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将要诞生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约翰自然不会错过,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前往俄国,要亲眼见证第一个红色国家的诞生。

年末,约翰·里德来到圣彼得堡,他在俄国首都采访了个阶级人士,从农民到工人,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到大资本家,这些人通过不同的视角诠释着这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革命。

为了收集更全面的消息,他走访了圣彼得堡每一座工厂,郊外的农田,收集了无数传单,并将这里实际发生的情况详实地送回美国。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13)

(十月革命)

由于约翰对这场革命的支持与不懈的努力,彼得格勒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为约翰提供了一张通行证,他可以自由出入任何地方,可以亲眼见证革命的关键时刻。

十月革命的高潮是攻入冬宫,而约翰·里德也加入到攻打冬宫的行列当中。伴随着胜利的欢呼,约翰同赤卫队一起见证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在苏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约翰以记者的身份见到列宁,在短暂的交流过后,约翰评价列宁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的慈祥与坚毅感染着每一个人。

此时的约翰无比兴奋,他将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如数传给美国的编辑处。但是,这次等待他的,并不是作为记者的嘉奖……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14)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永远在一线的红色记者

由于约翰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报道,美国联邦政府认为这样的消息会影响美国的政治统治阶级。这种思想如同一个火种,一旦在美国点燃,后果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

1918年2月,约翰·里德离开俄国,准备回到美国,但是由于自己对十月革命认可的政治倾向,美国联邦政府将约翰视为反动分子。

随后美国领事馆故意不给约翰颁发签证,迫使约翰在挪威滞留了两个多月,直到十月革命的热度在美国散去后,约翰才被批准回到纽约。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15)

(庆祝革命胜利)

然而走下轮船的一刻,约翰立刻被美国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对约翰采取拘留措施,并没收了约翰对全部笔记、文件、手稿。

与此同时,美国法院对所有聘用过约翰对报社媒体发出警告,让他们禁止刊登约翰对文章,一经发现,将查封报社。

美国政府对约翰对压迫可谓是细致入微,他们没收了约翰近日的稿费,让约翰变得生活拮据,成为美国“自由世界”里的阶下囚。

但是这些无理的制裁与压迫并没有击垮约翰的意志,此时美国的社会主义组织已经在民间成立,约翰在归国两个月后加入了美国社会主义党派——社会党,此时的社会党迫切需要约翰这样亲身经历过无产阶级武装革命的人才。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16)

(美国社会党)

然而,美国社会党并没有约翰想象的那么美好,许多党内人士都是停留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右派,他们并不想通过武力解决阶级问题,而剩下包括约翰的左派认为,十月革命这样的武装起义是必经之路,因此美国社会党存在着严重的分裂。

以约翰·里德为首的左翼集团很快另起炉灶,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革命之路。他们借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部分经验,准备以城市为中心开始宣传红色思想。

他们的声音传遍了美国各大城市,包括纽约、波士顿、费城和芝加哥等大城市。当然,约翰在此过程中也经历了美国政府的层层阻挠,先后因散布煽动性言论被逮捕。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17)

(莫斯科民众)

美国的经历让约翰渴望再去一次苏联,想去莫斯科“取经”。于是约翰再次前往莫斯科,他在莫斯科进一步学习了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片不一样的风貌,万物复苏,百废待兴,约翰感觉这里相比被层层压迫的美国,更是如沐春风。

约翰的到来让列宁十分惊喜,很快,约翰再一次见到了列宁。这次不同上次,列宁同约翰促膝长谈了许久。

列宁真诚地邀请约翰加入莫斯科的报社,为苏联人民普及美国的政治制度,并对美国的腐朽与纨绔进行批判。在列宁的鼓励下,约翰为共产国际的诸多刊物撰写了诸多文章。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18)

(列宁)

然而这些文章彻底激怒了美国政府,他们拒绝约翰·里德回国,并永久拒绝为他颁发签证。此时的约翰仍然关心美国社会党的发展情况,他们需要列宁导师的建议。

客死他乡,但青春永驻

约翰迫切需要回到美国,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弄到一个假身份,以一名水手的身份回到美国。不幸的是,约翰的伪装在船舶停靠在芬兰时被芬兰政府发现。芬兰政府对约翰实施了三个月的囚禁,在监狱的日子里,约翰不幸感染风寒。

出狱后的约翰重返莫斯科,他打算留在这里。可是在监狱感染的风寒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20年10月,约翰·里德不幸去世,年仅33岁。

欧洲第一大公墓(俄罗斯最高级别公墓)(19)

(俄国士兵)

约翰里德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的生命献给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列宁知道消息后,同意将约翰葬在克里姆林公墓,与其他无产阶级战士共同长眠于此。

约翰也许还能听到随后的日子里,苏军战士共同穿过红场奔赴前线,听到尤里·加加林在宇宙的声音,听到东方的一个国家宣布又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才成立……他的墓碑至今还有鲜花,他不只是一个美国人,而是一个世界公民。

参考资料

【1】十月革命对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3】报告文学第一人——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_刘毛雅

【4】约翰·里德与《震撼世界的十天》

【5】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_赵建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