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助推脱贫攻坚 引导助推养殖户转型转产促脱贫攻坚(1)

灵山县太平镇那沙村伍姐腐竹加工坊。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陆荣威 摄

广西新闻网灵山11月25日讯(通讯员 陆荣威)近日,走进灵山县太平镇那沙村伍姐腐竹加工坊,水蒸气朦胧,车间工人身穿制服,戴着口罩和手套,正在忙于腐竹机械流水线生产。据该厂厂长伍月兰介绍,目前生产车间占地980平方米,总投资150万元,年产腐竹量12.5万公斤,年产值达350多万元。车间共吸纳17名当地村民务工,其中,贫困户4名。

其实,伍月兰在从事腐竹加工坊之前,是一个蛇类养殖户。从2011年5月,伍月兰就投资200万元,主要从事眼镜蛇、滑鼠蛇的养殖与销售,最高的蛇存量达8000多条。在野生动物“禁食令”出台后,为响应相关文件精神,伍月兰在当地政府的帮助支持下,由养蛇行业转型为腐竹加工。

“对于我将近70岁的人来说,转型转产相当困难,从一个熟悉的行业转到另一个陌生的行业,跨度太大,没有政府和他人的帮助是做不下来的,现在,成功了。”伍月兰乐观地笑着说。

翻阅网络,“伍姐腐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也成为了网红产品,深受灵山人喜爱。今年8月28日,灵山县委县政府举办灵山县“网络扶贫 山货出山”助农惠农直播电商带货活动,借助本土网红电商扶贫达人“16哥”的线上直播号召力,太平伍姐腐竹成为当晚直播走红之一的特色农副产品。据了解,该直播活动当晚在线观看20万人次,点赞78万次,“伍姐腐竹”偶然的挤进了全县消费扶贫的供应产品之中。

据悉,灵山县涉及特色养殖的养殖户除了伍月兰成功转型转产之外,有的养殖户转产养猪、养鸡,有的开始种植沃柑、火龙果等,有的转为务工或参加非固定性扶贫公益岗位,还有的转产投资入股,不仅没有影响到脱贫攻坚的进度,有的贫困户会比以前的收入更高。

养殖业助推脱贫攻坚 引导助推养殖户转型转产促脱贫攻坚(2)

脱贫户林妙华正在清洗猪栏。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陆荣威 摄

近日,走进三隆镇关塘村委牛头塘村,脱贫户林妙华正在自家养猪场里喂猪。

“去年这个时候我应该是在喂蛇,现在改养猪之后,没想到还比养蛇赚钱。”林妙华说。今年在野生动物“禁食令”出台之后,林妙华也成功转型,目前他的猪场共养有60头肉猪,预计产值超过30万元。

“刚转产的时候,很困难,除了养蛇,其他的工作又不会做,后来在村委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让我去镇上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学习,回来之后就开始种植火龙果。”旧州镇大岭村脱贫户张全芬说。据了解,今年5月份,张全芬开始转型种植5亩火龙果,亩产3000斤,预估产值约为4.5万元。

据悉,今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发布以来,为帮助陆生野生动物养殖户及时止损,转产转型,钦州市灵山县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舆论宣传引导,摸清实情,加快止损处理,扎实推进转型转产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截止目前,灵山县已全面完成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转型药用除外)处置补偿工作,全县共处置补偿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养殖场(户)1363户,处置补偿款共7845.56万元;2020年全县累计安排贫困户以奖代补产业扶贫财政资金5346.2万元,覆盖贫困户31745户次;安排县级财政资金86.2万元用于边缘户产业奖补,覆盖边缘户606户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