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面粉200克放水70克、鸡蛋1个、玉米油15克、盐2克、酵母3克、小苏打1克、花生油做法如下:一、面粉中加入油、盐、鸡蛋用筷子拌匀,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油条的做法和配方比例怎样和面?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油条的做法和配方比例怎样和面

油条的做法和配方比例怎样和面

每面粉200克放水70克、鸡蛋1个、玉米油15克、盐2克、酵母3克、小苏打1克、花生油。做法如下:

一、面粉中加入油、盐、鸡蛋用筷子拌匀。

二、40克水加入酵母化开后倒入面中拌匀(冬季酵母量多些,夏天可以减少1克的用量)。

三、30克水化开小苏打也倒入面粉中拌匀。

四、揉成光滑的面团。

五、盖保鲜膜发酵至布满孔洞(冬天室内十几度,发酵一晚,早起就发成这样)。

六、案面上铺张烘焙用的油纸,取出面团,戴上一次性手套将面团表面涂上一层油,刀和一根筷子也抹上油,用手将面团轻轻按压成长10厘米,宽5厘米,厚度在2厘米的长方体。

七、用刀切成长条,两个叠放在一起,用筷子压一下。

八、锅中倒入油烧至五成热时放入油条,小火慢炸。

九、底部炸一会儿后就用筷子托住油条翻面。

十、炸至金黄色捞出沥干油分装盘。

拓展资料:

油条,又称馃子,是一种古老的中式面食,长条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韧劲,中国传统的早点之一。《宋史》记载,宋朝时,秦桧迫害岳飞,民间通过炸制一种类似油条的面制食品(油炸桧)来表达愤怒。类似的油炸面食,其起源远远早于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体时期不得考证。

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记录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齐民要术》曰:“细环饼,一名寒具,翠美”。唐朝时期,诗人刘禹锡在《佳话》中也提及寒具。

《苕溪渔隐丛话》中提到:东坡于饮食,作诗赋以写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赋》、《豆粥诗》是也。

又《寒具诗》云:‘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寒具乃捻头也,出刘禹锡《佳话》。”然而这种叫“寒具”的食物应该形似女子佩戴的缠臂金,类似撒子,并非油条。油条应是南宋以后对油炸面食的又一创新。油条的叫法各地不一,山西称之为麻叶;东北和华北很多地区称油条为“馃子”;安徽一些地区称“油果子”;广州及周边地区称油炸鬼;潮汕地区等地称油炸果;浙江地区有天罗筋的称法(天罗即丝瓜,老丝瓜干燥后剥去壳会留下丝瓜筋,其形状与油条极像,遂称油条为天罗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