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听名字,就知道一定是一部悲剧题材的戏剧而事实上,这部创作于1601年的《哈姆雷特》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注意是“戏剧”创作,不是“悲剧”或“喜剧”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无可替代的作品其重要性,首先,是体现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疑问当中,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塑造?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塑造(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塑造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听名字,就知道一定是一部悲剧题材的戏剧。而事实上,这部创作于1601年的《哈姆雷特》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注意是“戏剧”创作,不是“悲剧”或“喜剧”。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无可替代的作品。其重要性,首先,是体现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疑问当中。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取材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在莎士比亚之前,曾经就有多位作家将其改编为戏剧,莎士比亚则是重新改编。莎士比亚的不同在于,他将这段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中世纪复仇故事,改编成为了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伟大悲剧。焕然一新的改编,使得“哈姆雷特”的形象也由此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著名典型。

“形象”意思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作家的美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体现。《吕氏春秋·顺说》上有:“善说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言之与响;与盛与衰,以之所归。”

我们来看“哈姆雷特”的性格。首先,在他的心目中,把人类看作天神一般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和“优美的仪表”的“了不得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对爱情、友谊和人生都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热情。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当,他的老同学,甚至心爱的情人奥菲利娅都成为了奸王的帮凶时,“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所追求的“善”,变得脆弱,不堪一击。这时的哈姆雷特虽有行动的决心却不知如何行动,思虑过多而行动延宕。但事实上,这才是莎士比亚高明的地方,从人性的深度落笔,把人文主义理想的毁灭描写得极为生动。

这种“不设形象”的形象写出了一个先进分子在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抱憾死亡与时代悲剧之间的巨大张力。人性,在其中,呈现出非常大的开放性,善与恶,对于一个身处变革的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除了悲剧的结局已没有其他。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好证明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即使是如同哈姆雷特一样,见过世面,充满善的光辉的人,也会在犹豫中不断徘徊。要不是奸王一意孤行,我们或许已失去这个伟大的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它的多条线索交织,为多样化的戏剧冲突奠定了基础。比如三条为父报仇的情节线索在一起,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后两位的复仇:一个是尽孝道、一个是为了骑士的荣誉,他们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复仇,与哈姆雷特的复仇形成鲜明的对比——哈姆雷特认为复仇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和国家。因为,他觉得自己有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只知道报私仇。这就要说到《哈姆雷特》的故事寓意了。故事虽然发生在丹麦,实际上却暗含着英国本身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悲剧一开始,我们就看到宫廷内外的一片混乱:新国王要与寡嫂结婚,新人的婚礼紧接着老国王的丧礼;敌军压境,宫廷里却通宵达旦地酗酒作乐;老百姓群情激愤,波洛涅斯被误杀后,他的儿子登高一呼,立刻号召起大批暴乱的民众向宫中杀去。就连军官马西勒斯也看出“丹麦国里恐怕有些不可告人的坏事”。所以,哈姆雷特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丹麦是一所牢狱。”在他看来,当时的整个世界都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牢房、囚室、地牢”,而“丹麦是最坏的一间”。

我们要避免将莎士比亚的社会现实与哈姆雷特的人生做简单的链接,因为,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同样是层出不穷的。至20世纪,对莎剧人物的心理分析,对莎剧情节的神话原型考察,以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借莎剧进行的文化反省,女权主义的“言说的权力”等政治性解读,可以说,历史的必然与实际的不可能创造出的张力,让莎剧中的人物变得“真实”。

以上所有这些都起到了深刻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克劳狄斯这个“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阴险狠毒,笑里藏刀,表面上对人和气,善于笼络人心,实际无比凶狠。哈姆雷特同这样一个难于对付的笑面虎直面斗争,显出了他的复仇任务的艰巨。于是“戏中戏”有了情节上的必要,主人公的犹豫、拖延才有了客观的根据。而剧中的6处独白,有的富于哲理,有的增强了戏剧性,但都有助于揭示人物复杂的性格。正如那句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问题”独白,不仅本身是一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也是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把关键性钥匙。于是哈姆雷特对人生的思索、烦恼、失望、苦闷、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都一一展露。

通过语言大师莎士比亚的改编,哈姆雷特的形象成为了世人心目中变化万千的社会人哈姆雷特、国家之子哈姆雷特。社会人也好,国家之子也罢,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性故事其实,最终只不过在于人的形象是如何的体现。而所谓“不设形象”也就是不为某种形象所限制的意思,我们又岂可忘了政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