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年间,兵荒马乱,社会动荡,再加上水旱灾连年,民不聊生。河北虽为京畿之地,却已少有人烟。

而山西洪洞县一带,地处偏远,又多山岭,未经兵灾骚扰,并且长时间风调雨顺,人们尽可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同时,饱经战患,食不果腹的中原百姓辗转间,也纷纷涌向了这里,使得洪洞县的人口极其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恢复生产,平衡社会秩序,从洪洞县向外,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移民。

特别是永乐时期,迁都北京后,朱棣更是加剧了向河北一带的移民。因为朱棣当皇帝之前,被封为燕王,故称“燕王扫北”。

姓李的最多还是姓张的最多(姓李姓李本姓李)(1)

我们河北省大城县东窨头李氏祖先李志明,就是这一时期自山西洪洞县落户我村开基。

而胞弟李志远,按当时“四口之家留一”的移民政策,被留在原籍。但因为思兄心切,后也偷偷跑了过来。

但无形间触犯了国家法律,不仅有杀头之罪,还有祸及家门的凶险,故隐姓埋名,改母姓为陈,落户邻村邓家务,子孙传承至今。

为了让后代谨记两家的渊源,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姓李姓李本姓李,姓陈姓陈假姓陈”的谚语,并告诫子孙两家的后代永不通婚(陈李不结亲)。

虽然现在我村李姓内部通婚的比比皆是,但目前没有一个和邓家务陈姓结亲者。

我村李氏祖茔初设于白地,后迁于北堤,由于族人众多,不久分支各自迁移。

当时分支若干,至今在村里有传承的,有东坟支,家后坟支,北堤坟支(仍有一支分支后坟留在原处),其他支系或后人外迁,或已绝嗣。

姓李的最多还是姓张的最多(姓李姓李本姓李)(2)

东坟支概述

东窨头李氏家族东坟坟图

裕光(五世祖)

祖兴 祖培 祖武(六世)

宗隆 宗仁 宗文(七世)

世昌 世荣 世清 世明(八世)

承祚 承宝 承光 承祖 承武(九世)

诚 祥 佃 伟 铭 坤(十世)

天一 心一 闻一 暌一 进一 德一(十一世)

诤臣 鸿献 勋臣 辅臣 鸿仪 笃臣 全治 功臣(十二世)

栋 平舒 桐 桢 梓 长年 方春 会南 宪 会东 会西 会北(十三世)

名远 文远 照远 文忠 文惠 文周 文友 文楷 文祥 文焕 文实(十四世)

万馨 万清 万宁 万增 万和 万兴 万荣 万隆 万达 万瑞 万珠 峻德(十五世)

振川 振平 振羽 振山 振发 振峰 振业 振彩 振铨 振雄 振铎 振祥 振韶(十六世)

惠昌 玉亭 玉珂 玉崐 维勋 维新 维绅 维桐 廷栋(十七世)

东坟奉五世祖李裕光为祖,绵延十数世,遗址在我村老洋井至水贵之间。

本家族为我村李姓之大枝,于十数世时建有祠堂,立先人牌位供后人祭祀。当时六世与七世先人的名号已无考,于是以祖宗二字撰名。

本家族曾设立家谱,后在文革动乱时期遗失。

十一世祖,天一,心一,闻一兄弟三人为当初家谱祖先。

天一是惠昌(李德尚家族)祖先,心一为廷栋------(李耀熙,李增洪家族)祖先,闻一是西坑堰家族祖先。进一等三人其中之一是玉亭、玉珂、玉崐(李安民家族)祖先。

本家族在十六世时,共有族兄弟十八人。振发、振峰等堂兄弟十人从家族中析出,其中一人早亡,因大多在村西南角大坑边上居住,初被人们称做西九家,后又被称为西坑堰。

剩余族兄弟八人合为一族,被人们称作东八家。

姓李的最多还是姓张的最多(姓李姓李本姓李)(3)

东窨头李氏东坟西支(西坑堰)世系

闻一 (11世)

鸿献 (12世)

方春 (13世)

文周 文友 (14世)

万和 万兴 万达 万隆 (15世)

振彩 振发 振铎 振奎 振霖 振业 振峰 振铨 振雄 振祥 (16世)

维勋 维绅 维翰 维廷 维垣 维山 维贤 维梁 维屏 维藩 维琪 维新 维桐 维江 维起 维海 维珍 维安 (17世)

树勤 树平 树牛 树棣 树先 树恒 树成 树楠 树池 树宽 树村 树会 树英 树华 树印 树玉 树樟 树凯 树萱 树升 树九 树仁 树义 树茂 树勋 树环 树有 树坡 树山 树立 树元 树生 树柏 树坤 树明 树连 树田 树营 树杰 (18世)

连熙 煜熙 连喜 连志 继熙 连桥 连成 李老 连群 连起 连友 连月 连五 强熙 林熙 李福 李小 李近 李四 福全 建刚 存熙 焕起 纯熙 章熙 留坡 子朴 子祯 子恒 全熙 凤朴 凤如 文发 文起 文祥 敬熙 清熙 德熙 明熙 其发 凤鸣 凤图 凤桐 凤新 庆熙 彦熙 敏熙 宽熙 转发 凤书 华熙 德发 春熙 春泽 春杰 凤超 占鳌 占文 凤臣 凤来 文熙 (19世)

西坑堰家族在十二世鸿献公时,娶妻边村某氏,因与本村远支族叔,“西稍门”家族祖先有连襟关系,故子孙后代同一世代,都比对方长了一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