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1)

本文章是2020年《魔法公式文综抢分训练营》一部分内容。本课程面向2020年高考,聚焦高考文综必备解题方法、往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和今年高考的命题热点。课程售价480元,将于近期上线微信公众号“魔法公式”——知识店铺。更多课程信息敬请关注知乎

@药铺学长高考文综

,微信公众号“魔法公式”、魔法公式高考答疑QQ群707100640~


地理算得上高中文科中最困难的学科。大多数学生能基本掌握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但做题的准确度往往不尽人意。我是人大的学生,在文科生里算是比较牛逼的一部分了吧?但是我从未听说过身边哪位朋友“擅长地理”。人文地理题目主要是“根据材料得结论”,问题不大。容易做错的一般是自然地理问题。

翻阅往年高考卷,自然地理的压轴题常常依托于河流。因为“河流”这个地理事物有很好的性质:第一,河流是水,水的来处是补给、河流作为地表径流是水循环的流程,水体之间还会互相交换,方便与其他自然地理事物相作用,从而体现“综合思维”;第二,河道、河谷都是地形,河流塑造了“地表形态”。第三,河流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体现“人地关系”问题。

地理难考,一是因为各种要素相互作用,题干又不明确说,需要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而高考历史、政治是根据材料得结论,会翻译材料就行了)。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凸岸堆积,凹岸侵蚀”,但是放到2019年全国一卷的最后一个题组,你知道“河道的摆动”考得是这个嘛?二是因为学校讲得支离破碎、东一头西一头。《自然地理》水循环那章,老师在教材基础上直接补充了“河流的补给”,翻过页开始讲水循环的过程,下一个单元讲河流地貌,《区域地理》补充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河流梯级开发,大家都会,So what?很少有老师超越教材,单独整理河流体系的。三是现在网络上的地理教学资源良莠不齐,大多数人都没学明白。我昨天下午去b站搜索“高考地理”,随便看了两个视频,给爷整笑了。第一个视频里老师讲话大连海蛎子味,讲闲话一个顶十个,讲知识白费;第二个视频倒是一本正经地讲秒杀,但我听了一会儿,只在纸上写了两句话:

1.不是说你讲题语速快就叫秒杀2.不给现象,我怎么知道该调动什么方法

看完视频,心情复杂。之前我觉得网课领域已经均质化、饱和了,我来讲没什么竞争力的。但是照现在阿猫阿狗都敢出来捞钱的样,我还是有钱可挣的。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2)

全国卷中以河流为中心的题目,迄今为止就考了这么多东西。地理要素是综合性、相互作用的,再考河流问题,无非是把其中的几个环节及其影响因素提溜出来。

推荐一下这篇文章,对大家解题的帮助会很大。

一条河流是怎么产生的?​www.zhihu.com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3)


(2019全国一)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4)

9. 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A. 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 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 C. 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 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 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 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 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DCC

解析:河道的游荡,原理是“凸岸堆积,凹岸侵蚀”。这一岸堆积,那一岸就侵蚀,河床的位置就转移了。看你能不能理解本灵魂画手的意思: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5)

第九题是结合黄河流域的特点,考查影响河流堆积的因素;第十题是考查影响河流侵蚀的因素;第11题考查的是河流的顶托作用。

黄河这个地方含沙量大,和黄土高原有关系。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年内冲淤变化强烈。所以第9题选D。

第10题考查影响流水侵蚀的因素,去查上面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主要有地形、岩性和流速三个因素。流速主要是跟坡度有关系的,这里看不出来。

第11题考查顶托作用。我们的地理教材在“三角洲”那块对顶托作用一笔带过,没有讲清楚。很多同学只是隐约记得海洋有顶托作用,对河流的顶托作用理解不深。

顶托作用:常见于河流交汇处和河流入海口。①河流交汇处,干流的水量大、水位高,其他水系的水位相对较低,难以汇入干流,即为干流对周围支流水系的“顶托”作用;②河流入海口处,海平面较高,对河水起到“顶托作用”。

高考具有引导教学的功能,考某些新鲜的要点主要用两个作用:一是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区分度、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创新性;二是让后面几届的学生和老师注意起来。就备考实践而言有一项应用:新东西考一次学生和老师往往反不过劲来,至少得考两次。所以据我判断,

河流的顶托作用这事没完!2020还要考!

河流的顶托作用这事没完!2020还要考!

河流的顶托作用这事没完!2020还要考!

2019年全国一卷第9题考冲淤,2016年不是考过冲淤了嘛,这不就第二次了嘛。下面这道题,就明确地告诉你枯水期淤积,汛期径流冲淤,这不就是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嘛?

(2016)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9~11题。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6)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第9题,涉及河床变化的问题。河床变高,说明淤积,而题干说枯水期淤积。所以第九题实质是问东部季风区雨季向旱季过渡的时间是哪段,所以选D。

第10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建大坝拦水,水库下游水少了,河道淤积,故选B。

第11题,题干说海潮带来泥沙雨季,所以修水闸切断潮流泥沙补给,故选A.

百度一下,河道的淤积和冲刷分为以下三种:

①区:只有上游来沙量超过水流挟沙力时,泥沙才开始沉积;如来沙量不及水流搬运能力,河床就会发生冲刷。②区:水流条件既不足以冲刷床面的泥沙,使之搬运而去,又不足以支持上游的来沙,使之继续在水中悬移,因此来沙迅速淤积。③区:水流条件不足以侵蚀河床取得泥沙的补给,但上游的泥沙进入本河段,河段内的紊动强度还能支持它们以悬移形式搬动,因此大部分上游来沙通过河段下泄,不发生过多的沉积。

2019年全国一卷考影响侵蚀的因素,涉及到岩性和地形问题。2019年全国三的主观题不又重复了一遍嘛!

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7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7)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单一岩性是岩性,河岸直立是地形。至于“河流下切”是怎么来的,涉及到我之前在地理主观题课程中讲到的“地理主观题的大喘气特征”:河流上游……该河段。上游河段,所以下切!这涉及到河流下蚀、溯源侵蚀、侧蚀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河段的区分。

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6–8题。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8)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

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这题是河流阶地问题。在我上面推荐的那篇回答中,答主对河流阶地做了以下解释:

河流在演化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当它非常努力的把山峦劈开,拓宽河谷,为自己争取到了生存空间之后,下游会突然间就重新变成上游。地质运动是不讲情面的,说地震就地震,说抬升就抬升。当河谷抬升时,河水会重新拥有较高的势能,并再次快速下切。废弃的谷底会高于后期的河床,成为河流阶地。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9)

第6题,最下面的平坦面是当前河流正在作用的河漫滩。河流不断侧蚀、平坦面扩大,所以选A.

第7题,题干说T3砾径最大,而我们学过流速越大、砾径越大,所以选A

第8题,接受沉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继续沉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留了一个沉积的过程,所以是间歇性抬升。故选D。

沉积物砾径问题,教材涉及、高考考过。

(2017全国二)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10)

9.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这题也涉及了流速和沉积物砾径问题。

第9题“洪积扇集中连片”,实质是问洪积扇产生的条件,而这种条件在贺兰山地区非常满足。看下面这个图,洪积扇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所以说第9题选C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11)

第10题,砾石(砾径大)少的原因:流速不行呗。流速跟坡度有关系。教材曾经讲过沉积物砾径是有分选的。而有图可知,甲地主要是低山,同时河流比较长。高度比长度不就是坡度嘛!坡度不行,所以流速不行。故本题选B。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12)

11题,洪积扇都是砾石,所以土层浅薄。故本题选B.

(2018全国二)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9~11题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13)

9.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10.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第6次 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这题考查的是水循环问题,而河流可以算作水循环的地表径流部分。大多数同学都知道植被覆盖率高能降低河流含沙量,故9题选B。但具体是怎么起作用的,大家未必明白。

植被能够截留水源,保持水源。有坡而无植被的地方,水很快就流下去了。而地表有草、树的地方摩擦力大、植被能把水挡一下,水分就能充分下渗,地表径流就会转化为地下径流。

但是水的下渗不是无限的。当土壤里的水分饱和,水就渗不下去了,就会把沙子冲走。类比暴雨天气中的积水路面:降水强度太大,下水道能下去的流量太少了,水就在路面堆积了;或者说下水道直接填满了,下不去了。故第10题选B。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14)

11题,植被尽力了,土壤实在喝不下去了,所以把泥冲出来了,故选D。

坡面上植被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相互转化的作用,在2016年也考察过:

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15)

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第7题选B,你懂我意思吧?

第八题选C,问题也不大吧?

第九题,植被恢复了,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A减少、B增加,总量减少(土壤留了一些),选D,没问题吧?

上面讲的是植被对坡面径流的作用。2015年曾经考过平面上的“雨水花园”问题,两者值得区别:

(2015全国一)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3题。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16)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硬化的地面往往渗水能力有限,因此在建立雨水花园来方便雨水下渗。第一题,在种植土层上面铺了一层树皮,有什么用呢?你要用水循环的思想考虑它。雨水花园是为了增加下渗,在雨量一定的情况下就要减少蒸发、蒸腾和地表径流。铺一层树皮,雨水可以渗透下去,但是水与空气的接触面小了,蒸发就少了。故第1题树皮的作用是保墒,答案选D。

第2题,种植土层和砂层的砾径(间隙)比较小,能把水过滤一遍。砾石层主要是方便把水排走,故本题选B。

第3题选C问题不大。

贝加尔湖(图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6~8题。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17)

6.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7.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8.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看上面的思维导图。就成因而言,湖泊一般分构造湖、火山湖、潟湖三种。又长又深的是构造湖,所以第六题选A,地壳断陷集水。

第七题有点欺负孩子了哈。就河流而言,淌水的地方叫做河床,对湖泊而言就叫湖盆。湖水深度加深,必须是湖盆在加深啊,因为装水的就是湖盆,故第七题选C。ABC三种现象,由材料不能推理出来。“说明”是材料得出的充分结论,和“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现象和结论是一一对应的,湖水深度加大就等于湖盆变深。

湖水更新缓慢主要是因为湖水深,上下层交换慢。

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18)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这道题涉及好几个问题:一是河谷的结构问题,二是理论蒸发量与实际蒸发量的区别,三是植被对水源的作用,四是饱和问题。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19)

河谷包括谷坡和谷底,谷底包括河床和河漫滩。河床是长期有水的地方,河漫滩是洪水来的时候能漫过的地方。

题干说了是西北闭合流域,说明不涉及流域之间的水体交换问题。2000mm是理论的最大蒸发量,210mm是实际蒸发量。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补给量=消耗量。由于不涉及水体交换,所以蒸发量=降水量。故第九题选C。

第10题,实际蒸发量最小的地方是坡面,因为还没等蒸发呢,地表径流就跑了。所以选A。

第11题是植被的作用。耐旱植物往往能吸水,降水又全部转化为蒸发,所以湖的面积会减小。而水底已经有厚厚的盐层了,说明这个湖泊是盐的过饱和溶液(已经析出),盐不会继续溶解,故含盐量会增加。

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这个事,在2018年高考中也做了相应考察。这道题也顺便提到了盐度饱和的问题: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20)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当地的理论蒸发量很强,但是降水不行,没那么多水蒸发,所以差不多就行了。第三题河流只进不出,湖泊就是盐湖。最终盐分会饱和掉。

植被除了能涵养水源,还能吸水。植被吸水问题:

(2013)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21)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6分)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8分)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4分)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2分)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4分)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2分)沼泽萎缩。(2分)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4分)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2分)(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2分)

(2017)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

答案:DAB

这题本质上是考河漫滩。很可惜,我高中的时候一直没搞清河漫滩“洪水季漫过、干季裸露”这样一种性质,实际上教材和老师也没有讲清楚。

没有刀耕火种就能直接种,说明泥是冲来的,没有植被。

沉积物来源地?上游。尼罗河自南向北流、注入地中海,上游是热带草原气候,所以选A。

耕种期要在尼罗河不泛滥的时候,10-次年6月。埃及、尼罗河显然是北半球,这个季度是冬春季。能在冬春季生长的植被得是地中海气候区,所以选B.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22)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7~9题。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23)

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答案:DCA

要建构水温、光照、含沙量、营养盐、浮游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第八题,含沙量一高、水体浑浊了,光照就不行。光照和含沙量负相关、和浮游植物生长正相关。营养盐、水温与浮游生物生长正相关。靠近河流入海口的地方营养盐和含沙量都高。河口处密度最低,说明含沙量主导,故选C。

第九题,温度低了,含沙量也小了,所以选A。

这题是典型的新概念迁移类问题:“XX是/指/是指,与XX、XX、XX等因素密切相关(对XX,XX,XX有重要作用),下图为XXX,据此回答XX-XX题。

新概念迁移类问题遵循“问题表征——理论建模——应用迁移”的命题指向,层层深入。解决这类问题,一要将新概念与所学知识进行挂靠,二要思考影响因素: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三要考虑作用机理,即影响因素通过怎样的方式对概念起作用。

解题方法:

①迁移:新概念是哪个旧概念,或与哪个旧概念相关?

②两个方向:(1)考虑影响因素:正相关or负相关?影响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

(2)考虑作用机理:正相关or负相关?与它描述的对象有什么关系?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24)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本题实际上也是个新概念迁移类问题,思维含量不太大。贝壳堤是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形成的,本质上反映了海岸线。在一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稳定,沉积物才能稳定下来。故第7题选C。

第八题,泥沙在贝壳堤以外沉积,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

第九题,位置反复变动,说明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4,完成10—11题。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25)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D B

离岸线越近水越浅。所以距离增加说明泥沙淤积,距离减少说明侵蚀(海岸后退)。11题这几年侵蚀为主,“推测”问的是“可能的原因”,和上面所讲过的“说明”不是一回事。只要逻辑关系上符合就可以了。

泥沙淤积量小了,说明径流量不行了,泥沙半路就淤积了。故选B。

圣劳伦斯河(图3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3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9—11题。

地理 河流高考题(以河流为中心的自然地理问题)(26)

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10.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11.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BC

有水电站的地方有势能,不结冰。11题,凌汛是水跑在冰上,水面高了。所以让水过去就行。河道有多深,水都在冰上面,①不好使,②更不好使。故选C。

,